大秤多少钱一台-大秤杆刷油价格表
1.大秤杆子是什么木头?
2.关于杆秤的文章:天地之间有杆秤
大秤杆子是什么木头?
大秤杆子是什么木头
草花梨,牛毛纹,有香味就是,也有可能是柘木。以前制作秤杆的木材90%以上都用的是柘木!这种木材一般细长,强度大,可以耐很高的折力,所以其他木材没有它这么耐用,一直采用它来做大大小小的秤杆。
老称杆是什么木头
一般老称杆常用楠木、铁梨木、柚木、杉木、枣木、榆木、檀木等质地坚硬不易开裂的木材,个别小秤有用象牙作秤杆的等
秤杆最上的选择为楠木,楠木制成的秤杆完成后无需上色会自然泛出木质本身的深棕色;大量普及使用的为“红枸子”,取其材质坚强不屈,所有工艺完成后能更清晰地看出深色秤杆衬托下星花泛出的金光。汉族民间更有对秤上星花的说法,无论做什么生意若少给一两就少一颗星,星被认为影响人的寿命,所以就有“秤上亏心不得好,秤平斗满是好人”的说法,这更体现了杆秤在汉族民间深厚的情感基础。
传统杆秤的手工制作工艺:
1、选取秤杆木料:大号秤一般选择楠木,中小号的秤多数使用秦巴山中阳坡所产的“红栒子”木,木材经阴干一年以上,据所要做杆秤的衡量要求,用锯截成适当的长度。
2、刨秤杆:先用正刨根据手工艺人的经验刨圆、达到合适的尺寸,再用反刨将毛刺处清理干净,对秤杆进行初步的打光。
3、定“叨口”两位匠人合作使用墨斗,以线绳在秤杆上弹出几条纵向等分墨线。
4、安“叨子”:气一手持刀从下往上支托秤杆,经过测量在秤杆上找出三个“叨子”的位置;将秤杆固定,在杆身安装“叨子”的部位分别打出垂直的穿孔(曾经用手上的钻子,后用电钻),并试装三个“叨子”。
5、铜皮包焊:秤杆两头需要包铜皮,将预先准备好的铜皮根据所需的尺寸剪裁,将剪裁出的铜皮磙圆,套在秤杆的端头上比对、进行再修剪,接下来用焊锡将铜皮焊接。为方便起见也可使用小钉固定法将铜皮包好。为了美观,事先要对秤杆两端拟包裹铜皮的部位加工,使其直径略小于其余部位,并用钣锉稍作打磨。
6、安装“叨子”、秤盘:秤盘是预制的,将盘上的三根系绳挽结到秤杆大头最外侧的“叨子”上。
7、校秤定星:用“叨子”将秤悬提,秤盘中依次放上不同重量的砝码,在秤杆上测定其距离,以两脚规分割并仔细标出星花位置。
8、钉星花:按照上一步骤所标记的位置用皮带手钻钻出每个小花点,在钻洞中以细铜丝嵌插而后割断、锤实。
9、打磨、清洗:使用钢锉、油石顺纵向对秤杆进一步打磨光滑;给刚做好的秤杆均匀地刷上一层石灰水以去除油污。石灰水自然风干后即用清水冲洗净。
10、秤杆施染着色:楠木秤杆利用其自然的木质颜色即可。红栒子木秤杆则在石灰水清理后刷上一层皁矾液,再晾干;而后均匀地刷上事先调制好的五倍子液,然后再次把秤杆挂起来,使其完全干透,这次一般需要12个小时。
11、修整抛光:待着过色的秤杆完全风干后,对秤杆再进行最后 一次抛光,让秤杆光润、上面的刻度即“星花”更易辨识。
12、辅助工艺:能够完整掌握杆秤制作技术的人还必须具备打制铁秤钩的能力;打制铁钩实际就是铁匠工具,所用煤炉、铁砧、长钳、手锤和大锤等工具设备及其技术均与铁匠相同。
五十年代大称杆是什么木质
称作为量具,对称杆的选材极为严格,特别是大称,那称杆长度超过2米,如果使用过程变形或开裂,直接影响到准确度,所以,一般的称杆用材为质地坚硬,吸水性小的红木,其树种多为枣木,铁力木,楠木和紫檀。
由于上述木材生长缓慢,价格较高,而且采购不容易,所以,很多不良称商以次充优,选用其它杂木代替,导致很多称使用一段时间就称杆变形,木纹开裂,既失去准确度,又容易断裂。
检测称杆的木材最好的方法就是把木材放在水里,木材慢慢沉到水底,就是上乘木材,否则,就值得怀疑。
这个手串是大秤杆子做的,请问是什么木头 10分
很高兴为您解答: 您这款手串是红豆杉的,是属于国家保护植物,但是市场价并不是很高,一般在50元左右一串。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老称杆一般是什么木?
制作秤杆的木材90%以上都用的是柘木。
“柘木”又名黄金木:这种木材一般细长,强度大。桑科植物,为我国历史上著名名贵木料,大多历史文献都有记载,柘木家俱作为一种历史文化遗存,在中国传统家俱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一席。柘木和紫檀一样,十柘九空,十柘九弯。柘木生长缓慢,一般15年树龄的柘树芯材也只有手指粗,芯材有黄如金的金丝线,并非年轮线,3-5年才会长成一条金丝线。按生长环境分为“山柘”“本地柘”; 山柘指山上生长的料---如山东一带的料。“本地柘”特指苏北平原地带,土壤中含有特别适合柘树芯材的形成的微量元素,油性大,银光较足,自古就有“本地柘”之说!柘木和榉木一样以苏北生长的材质最好,明清时期工匠选材主选”本地柘“苏北料,至今苏北地区依然是我国最大的柘木家俱的文化区 ---如宿迁市南通市。明清以来苏北地区官宦之家以制作柘木家俱为最贵。凡柘木罗汉床、画案、官帽椅、书橱十之八九出自大户人家,由此上溯到宋、元时期的400多年。另具中药价值,有化瘀止血、清肝明目之功效。在我国多省都有分布。在广西广东等南方原因温暖潮溼适合生长,百年有20-30厘米直径,金丝线也较疏散,一般一厘米的厚度的芯材金丝线1-3条,白皮较厚。江苏一带有分布,由于气候干燥寒冷少雨,所以生长缓慢,百年的柘木只有10-20厘米的直径,金丝线密集,1厘米的料金丝线多达4-8条。木料的颜色和纹理南北也有明显的区别,北方色泽厚重深沉,南方颜色较浅。
帮忙看看这大称杆是什么木材
可以确定草梨木的。
哪位大神知道这是什么木头么?这是一个大称杆子。 25分
看着像枣木
谁帮看看这大称杆是什么木头~
铁力木,没啥价值
500斤秤杆子是啥木做的
大秤的话,一般都是枣木、榆木、檀木等质地坚硬不易开裂的木材,个别小秤有用象牙作秤杆的
500斤的老大秤杆子都有啥木的
我们那用球树做,只要是硬的直的都可以
关于杆秤的文章:天地之间有杆秤
挂在厨房角落的那杆钩秤,已经陪伴着我的家庭走过了一个甲子。原先紫檀色的秤杆已微微发黑,金**的镶头布满斑斑点点的?白霜?,换了无数次的秤钮提绳已被一段细尼龙绳取代。这就是我家所有人再熟悉不过的木杆秤。
说起木杆秤,还有一段故事。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期,那时我在上初中,每次走过石桥下的?仁心秤店?,总能看到店内的墙上挂着不少木杆秤的成品和半成品,感觉很新奇。
?仁心秤店?位于老街的南侧,已有百年历史,祖上从皖南迁到全椒,已有三代,制秤手艺声名远播。远远望去,店外两副红底黑字对联上写着?仁心秤店 秤称人心?八个正楷大字。师傅当时大约三十岁出头,店内只有一名伙计,专门负责刨圆、磨杆。师傅他说和秤打交道已有20多年的历史,可见他十来岁就进秤店,从学徒开始学做木杆秤了。时不时有人前来买秤,也有人来修秤花。我很好奇,那木秤杆上的银白色又细又密的秤花是怎么来的呢?接连几个下午,我冒着?逃课?的危险,在秤店的操作间想亲眼看看制秤师傅是如何操作的。这一回生二回熟,时间一长,我和秤店的师傅成了忘年之交的朋友。
原来,制作木杆秤是一门十分精细的手艺。工艺流程从选材、刨圆(分粗刨,精刨)、浸碱水、磨杆、划线、镶头、上刀子、校秤(确定定盘星的位置)、钻眼、上秤钮、分步(划刻度)、钻星眼、订秤星、磨秤花、着色、系提绳、抛光、校验、订合格证等二十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要细心操作,容不得半点马虎,稍有闪失,做出来的秤就会有误差,称东西就不会准确,甚至报废。
木杆秤主要由秤杆、秤钩、秤盘、秤砣、秤星、秤环、秤纽等部件组成。手工打眼是个细活,打眼这道程序很需耐心,稍有疏忽就会钻穿木杆,而且在一开始就不能把秤孔打错,否则就前功尽弃。一个伙计在店里学徒十年以上,师傅才放手让其打孔。打好秤孔后,将细铝丝插入秤孔中,剪断,用锤子敲打铝丝,突出的铝丝锉平,秤杆上便出现了一个个刻度。秤花又细又密,不是行家还真做不出来。一杆承受30斤的木杆秤要钻将近300个秤孔。
制作木杆秤的最后一道程序是上油。把油刷在秤杆上,晾干后,黄褐色的秤杆逐渐会变成了褐黑色,银色的秤星在褐黑色的秤杆上格外显眼。至此,一杆木杆秤才算真正完成。
从称量用的钩秤,到秤钩处悬挂秤盘的盘秤;从长到一米半的能称粮食、称毛竹、称猪用四五百斤的大秤,到小到能准确称零点一钱的中药铺用的戥秤,真是五花八门。上世纪五十年代前后,全椒县城活跃着一批?钩秤行?,它包括草行、鱼行、鸡鹅鸭行、猪行、牛行、花生行、竹行、炭行、石灰行等等。这些行的?行主?仅用一杆木秤,先由买主和卖主谈好价格,?行主?一手托两家,秤出斤两,算出价钱。取卖主百分之二至百分之五的佣金,即完成了交易。而交易用的木杆秤大多出自于这家老字号?仁心秤店?。
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里那首曾经广为流传耳熟能详的《清官谣》相信人们不会忘记:?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秤杆子挑江山,伊啊伊儿哟哎?你就是定盘的星。?歌词明确告诉了我们秤砣在秤中的分量。做秤准不准靠秤砣,这缩斤少两都是靠秤砣做手脚。而秤灵不灵那就是由秤纽决定的,秤纽距离还决定秤所称的重量,俗语说?秤称人心?。做了六十多年秤的师傅,如今已是耄耋之年,他见证着手工木杆秤的兴衰,也坚守着这个行业的职业道德。曾经有不少黑心商贩,愿意出高出原来数倍的价钱,让老人给他们做?七两秤?八两秤?,拿这种?黑心秤?去赚?昧心钱?。每次老人都是把这些无良商贩赶出门,骂得他们狗头喷血。老人坚持凭良心做秤,坚决不做?黑心秤?,不赚?昧心钱?,做一个正直的人。
秤的历史非常久远,在民间,使用也非常普及。
我们的祖先早在公元一世纪就开始使用木杆秤了。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后,将标准定为十六两为一斤,于是,秤开始在民间大量使用,一桩桩生意就在秤杆与秤砣的此起彼伏间成交。上世纪五十年代,为便于计算,新中国人民政府把换算方法改为十两为一斤;九十年代为与国际标准接轨,改市制为公制,实行公斤制。
在民间,老百姓把秤作为一种吉祥物,将其视为?当家财神?,寓意为?有秤当家,家财兴发?之意。一个家的当家人要识秤、会用秤,不然的话就不称职,所以有一句话叫?不识秤花,难以当家?。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全民经商。秤的普及进入一个高峰期,由于木杆秤价格低,便于携带,使用方便,几乎家家户户都添置一杆秤,有的家里甚至有几杆秤。农民把自留地里的农副产品用自行车带到城里来卖,而车子后面的篮子里总是少不了一杆秤的影子。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电子秤等现代计量器具开始出现,木杆秤由于制作工序多,工艺要求高,制作利润薄,开始进入衰退期,并逐渐被取代,慢慢淡出人们的生活。
制秤业的迅速萎缩,制秤艺人更难寻觅。在这?斤斤计较?之间,制秤艺人付出了他的青春与汗水:精工细作,毫厘必究,只为了手艺人的那份承诺。年复一年,青丝变白发,不变的是那份公道,在秤杆子上,也在人心上。木杆秤终究要退出历史的舞台,逐渐地淡出人们的视野。但是?天地之间有杆秤?、?秤称人心?的古训已经像血液那样早就溶入中华民族每个人的身心。
公众号:天府散文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