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油价调整周期表查询-东营油价调整周期表查询电话
1.年硫供需形势分析
2.特低渗透油藏开发方案优化研究——以大古、樊块为例
3.德州离东营多远?
4.东营的人口数量为什么逐年减少?
年硫供需形势分析
硫是一种化学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化学符号是S,原子序数是16。硫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无味的非金属,纯的硫是**的晶体,又称做硫磺。在自然界中它经常以硫化物或硫酸盐的形式出现,尤其在火山地区纯的硫也在自然界中存在。对所有的生物来说,硫都是一种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元素,它主要被用在肥料中,也被广泛地用在火药、润滑剂、杀虫剂和抗真菌剂中。世界硫资源分布较为广泛并且比较集中,我国是硫消费大国,硫的储量丰富但是开发利用难度大,目前对外依存度较高,每年需进口大量的硫满足国内需求。以下将通过分析国内外资源状况、生产消费状况、贸易及市场行情,对硫的形势进行预测。
一、国内外资源状况
(一)世界硫资源状况
硫资源十分丰富,多以自然硫、硫化氢、金属硫化物、硫酸盐等多种形式存在于地壳中,在岩浆岩和火山岩矿床中的硫元素,与天然气、石油、焦油砂共生的硫,以及金属硫化物的资源量大约50亿吨。存在于石膏和硬石膏中的硫数量几乎是无限的,煤炭、油页岩和富含于有机物中的页岩中含硫约6000亿吨,从这些资源中低成本开发获取硫的方法目前正在研究。
此外,在原油、天然气和硫化物矿石中硫的储量很大。多数硫是在化工燃料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实际的硫产量可能不是在拥有储量的国家中产生,因此,美国地质调查局在《Mineral Commodity Summaries January 2013》中报道,以前公布的硫的储量和储量基础数据已经过时,而且这些数据已经不适合世界硫工业的变化,所以各国的数据在报告中被省略。目前,世界硫资源主要来源于石油、天然气回收硫,有色金属共伴生硫,少量来源于硫铁矿、自然硫和弗拉施法回收硫。伴随着世界各国对环境保护的加强,全球回收硫产量所占比例已增加到90%,硫铁矿、自然硫和弗朗斯硫产量的比例下降至10%。
(二)我国硫资源状况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硫资源的国家之一,硫矿资源丰富。主要类型为硫铁矿,其次为其他矿产中的伴生硫铁矿和自然硫。我国硫铁矿资源的特点是分布广泛,相对集中;贫矿多,富矿少;矿床类型多,以煤系沉积型为主。除单独的硫铁矿、伴生硫铁矿外,煤系中的硫资源也主要以硫铁矿的形式存在,仅这三部分硫铁矿资源量就占我国硫资源量的83.4%。我国石油多数为低硫油,油气中硫资源含量约占我国资源总量的0.1%。而自然硫因采选技术尚处于试验阶段,短期内还难以开发利用。所以,硫铁矿和伴生硫铁矿是我国当前以至今后相当一段时期的主要硫源。而国外硫资源主要来自石油、天然气回收硫,其次是有色金属回收硫、自然硫,黄铁矿仅占17.5%。
截至2012年年底,我国自然硫基础储量129万吨,同比下降2.2%,查明资源储量34546万吨,同比增长2.7%;硫铁矿基础储量134285万吨,同比下降1.9%,查明资源储量569320万吨,同比增长0.2%;伴生硫储量12104万吨,同比下降0.8%,查明资源储量51193万吨,同比增长10.3%。总体来看,我国硫资源地区分布广泛,但不同类型矿藏相对集中。自然硫主要分布在山东,硫铁矿主要分布在四川、安徽、贵州和云南等省份,伴生硫铁矿主要分布在江西、安徽、吉林、云南和内蒙古等省份。具体数据见表1,表2,表3;图1。
表1 我国主要省份自然硫的分布情况 单位:硫万吨
表2 我国主要省份硫铁矿资源分布情况 单位:矿石万吨
表3 我国主要省份伴生硫分布情况 单位:硫万吨
资料来源:全国矿产资源储量通报,2013
图1 我国主要省份自然硫、硫铁矿及伴生硫分布
二、国内外生产状况
(一)世界硫生产状况
近年来,世界硫产量相对稳定,所有形态硫的产量保持在6500万~7500万吨。美国、中国、俄罗斯和加拿大四国是硫的主要生产国家,其产量占世界总量的52.54%。目前仅有波兰使用弗拉斯法生产硫磺,中国、芬兰、印度和俄罗斯等国利用硫铁矿生产硫,而其他国家则主要从油气田、有色金属等中回收硫。从硫磺的产量方面看,北美、前苏联和中东地区为主要产地,约占世界硫磺产量的70%以上,2012年,硫产量居前十位的国家分别为中国、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沙特阿拉伯、德国、日本、哈萨克斯坦、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伊朗(表4)。
表4 2006—2012年世界硫产量
资料来源:Mineral Commodity Summaries,2006—2013
注:中国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6—2012
目前,世界硫资源的主要来源是工业副产回收硫,2011年其占总来源的比例为81.1%,少量来源于硫铁矿、自然硫、弗朗斯法回收硫及其他形式的硫(表5)。
表5 2005—2011年世界硫产量来源构成
资料来源:Minerals Yearbook,2005—2011
(二)我国硫生产状况
我国硫资源包括硫铁矿、伴生硫铁矿、自燃硫及冶炼烟气中回收的硫和从石油、天然气中回收的硫磺。此外,以煤为原料的合成氨厂、炼焦厂在生产合成氨和煤气的同时回收少量的硫磺。目前,我国硫铁矿和伴生硫矿的硫产量占全国硫产量的85%,天然气、石油和煤中回收硫占14%,自然硫较少,约占总产量的1%。
1.硫
自2005年以来,我国硫产量呈持续上升趋势(图2),2005—2012年,产量从839万吨升至1840万吨,年均增长11.9%(表6)。
表6 2005—2012年我国硫产量
资料来源:中国硫酸工业协会;武雪梅,我国磷肥、硫酸行业形势和展望,2013,4(22)
图2 2001—2012年我国硫产消量变化
2.硫铁矿和硫酸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根据农业发展的需要,逐步建设和完备了与硫酸、化肥工业配套的、具有相当技术和管理水平的硫铁矿生产基地,相继建成了广东、安徽香山、内蒙古炭窑口、山西阳泉、湖南七宝山、南京云台山、浙江龙游、辽宁张家沟等硫铁矿生产和加工基地(图3)。近年来,我国对硫酸产业结构和原料结构进行了调整,硫铁矿制酸产量不断下降,硫铁矿产量不断萎缩,从1995年的1765万吨,下降至2003年的871万吨。但自2004年以来,由于进口硫磺一直在高价位运行,我国不仅将烧硫磺的制酸装置又改回烧硫铁矿装置,硫铁矿制酸产量也开始缓慢回升至1050万~1250万吨(图4)。
图3 我国主要硫酸生产省份硫酸来源构成
图4 我国硫酸来源构成
随着磷肥产量的迅速增长和其他工业硫酸用量的增加,我国硫酸工业以每年200万吨的产量增长速度发展。2001年,我国硫酸产量为2651万吨,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2003年,超过美国居世界首位,产量达到3319万吨。2009年,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产量有所下滑(图5)。根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资料,2012年,硫酸产量达7637万吨,同比增长4.8%;另根据硫酸工业协会数据,2012年,我国硫酸产量8403万吨,同比增长5.4%,占世界硫酸产量的36%。其中,硫磺制酸3904万吨,同比增长1.6%,占硫酸总产量的46%;冶炼烟气制酸2386万吨,同比增长12.0%,占硫酸总产量的28%;硫铁矿制酸1206万吨,同比增长4.7%,占硫酸总产量的14%。2005年以来,硫酸产量年均递增8.9%。
从硫酸产业布局角度看,硫酸生产仍集中在磷复肥产地和工业发达地区:云、贵、川、鄂四省份硫酸产量占42%,华东地区占27%,华南及重庆占17%,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占14%。从各省份的产量上看,云南省硫酸的产量达1211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5.8 %(以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数据全国量7637万吨计算)。紧随其后的是湖北省、贵州省和山东省,分别占总产量的8.7 %、8.6 %和8.4 %。我国硫利用结构正在向环境保护目标发生重大转变,已逐渐形成以硫磺制酸、硫铁矿制酸、冶炼烟气制酸三分天下的布局。
图5 我国硫铁矿(折硫35%)和硫酸产量
三、国内外消费状况
(一)世界硫消费状况
从消费角度看,硫不同于大多数其他矿产品,不是作为一个完整的独立产品被利用的。全球平均80%以上的硫磺都是以硫酸形式消费的,其中磷肥业是硫酸最主要的应用领域,约占硫酸总消费量的64%。2003年以前,世界硫磺市场需求相当疲软,但近几年,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08年,全球硫磺消费量达到5210万吨,创历史最高纪录;2009年,受金融危机冲击,磷肥工业和非肥料工业对硫磺的需求均有所下降,全球硫磺消费量下降1%;2010年,受全年经济向好因素影响,硫磺消费也随之回升至5020万吨,比2009年增长12.3%;2012年,消费量达到5800万吨,同比增长5.5%(图6)。
图6 2001—2012年世界硫磺消费情况
(二)我国硫消费状况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硫被用于生产硫酸,其余的被直接应用于生产深加工产品。2012年,化肥用硫酸量占总量的63%,比2011年下降3个百分点;工业用硫酸占37%。2001年以来,我国硫消费量呈上升趋势,2010年出现轻微回落,随后稳步上升(图7)。
图7 2001—2012年我国硫磺消费情况
四、国内外贸易状况
(一)国际硫贸易状况
国际硫贸易的突出特点是硫磺从油气生产大国流向磷肥生产大国。近年来,全球硫贸易量约2800万吨。加拿大、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西亚诸国及日本是世界最大的硫素出口国和地区。上述国家和地区出口合计占全球出口总量的70%。其中,沙特阿拉伯是中东地区最大的硫磺生产国,所产硫磺全部用于出口。进口量较大国家有中国、摩洛哥、美国、印度、巴西和突尼斯。其中,中国、美国因国内产量的增加进口量不断减少;而摩洛哥、巴西等国由于新建磷肥装置的投产将需要大量硫酸。
全球硫素贸易出现两极分化苗头。目前,加拿大的硫磺出口集中在太平洋地区,中国是主要出口目的地,但对中国出口的份额在下降,同时向大洋洲的发货量逐渐增多。加拿大对南非和拉丁美洲的硫销售保持稳定,而北非在加拿大硫素出口中的比例不足15%。西亚的硫素出口集中在印度和中国,这两个目的地占伊朗、阿布扎比酋长国、卡塔尔和沙特阿拉伯出口的大部分。这些国家继续向北非和地中海地区出口硫磺。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的出口对象主要是北非,其次是中国。
(二)我国硫贸易状况
我国是硫净进口国,并且进口数量相对较大。进口的类型主要是硫磺,其次是硫酸。
1.硫磺
目前,我国硫磺年产量约为520万吨,而2012年硫磺表观消费量却达到1540万吨,呈现出严重的供不应求局面。自1995年起,我国硫磺进口量以年均36.5%的速度增长,消耗了过去几年世界新增硫磺产量的60%以上。
2001年,我国进口硫磺337万吨;2004年,硫磺进口量出现了跨越式的增长,增加到677万吨,同比增长238.5%;从2005年起,硫磺的进口量就稳定在800余万吨的水平;2008年,受价格上涨幅度过大的影响,全年进口硫磺842万吨,同比下降12.8%;2011年,进口量接近952万吨,低于2010年的1049万吨,同比下降9.2%,2012年,进口量为1120万吨,同比增长17.6%(图8)。主要的进口来源国和地区包括西亚地区、哈萨克斯坦、日本和加拿大。此外,我国硫磺进口国家和地区已从以加拿大为主逐步转移至以中东地区为主,2012年,我国从中东地区进口的硫磺已占到进口总量的44.3%。
图8 我国硫磺进口量变化趋势
2.硫酸
我国每年供沿江、沿海地区磷复肥用进口硫酸,主要是来自日本和韩国。自2002年以来,进口硫酸量一直在180万~200万吨,2007年,由于国际市场化肥和有色金属冶炼对硫酸的需求加大,价格走高,部分日、韩冶炼酸流向印度、澳大利亚、南美等市场,中国进口硫酸量减少,全年进口196万吨,同比下降9.2%。2008年,受中国沿江、沿海地区磷复肥减产影响,进口硫酸总量有所下降,全年进口硫酸161万吨,同比下降18%。2012年,进口硫酸105万吨,同比下降5.8%。
五、价格走势
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统计,1991—2001年,世界市场中硫的价格处于下降趋势。1991年,硫的价格高达71.5美元/吨,但到2001年最低时一度降至10.0美元/吨,降幅为86.0%。但是进入21世纪,硫的价格大幅上涨,特别是2008年一度涨至400美元/吨附近,随后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回落至40美元/吨。2010年,受国际油价震荡上扬及相关产品价格大幅上涨的影响,硫磺价格一路上扬,到12月已达160美元/吨。2010年后持续下跌,2012年,均价为81.2美元/吨(图9)。
图9 世界硫的价格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Mineral Industry Survey
注:图中数据为美国从国际市场上进口硫的年均价格
2006—2007年年初,国内硫磺的价格都维持在1000元/吨以下的水平,但从2007年2月起,硫磺价格一路上涨,12月底涨至3840元/吨,2007年,国内硫磺平均价格为3029元/吨。2008年,国内下游工厂硫磺制酸扩产迅速和化肥生产开工率充足,加大了对硫磺的需求,使得硫磺市场缺口进一步增大,价格快速上升,6月最高时达到6000元/吨。随后,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硫磺价格暴跌,跌至1000元/吨左右。2009年上半年,硫磺市场一直处于低位,价格波动在500~750元/吨区间中,进入四季度,受海运运费上涨影响,国内硫磺市场价格上扬,12月底涨至1150元/吨左右。2010年,国内硫磺价格小幅波动,波动区间为1000~1600元/吨。2012年,国内硫磺价格出现小幅回落,年底跌至1382元/吨左右(图10)。
图10 我国硫的价格变化情况
六、结论
(一)世界硫供需形势
长期以来,全球硫磺的生产与需求经常处于不平衡状态。2004年之前,硫磺总产量一直超过全球的实际消费量。2005—2007年,硫磺产量降到了市场需求量以下,表现为供不应求。2008年以来,世界能源生产大国在石油炼化厂和天然气净化厂配置了高效硫回收装置,全球硫回收能力持续提高,局部地区硫磺产量过剩,如加拿大等国硫磺库存高达1000万吨。未来,随着世界石化能源产量持续增加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呼声高企,世界各国不得不加强石化能源和冶金工业副产硫的回收,全球回收硫产量增加是必然的。据专家预测,加拿大、伊朗、沙特阿拉伯、哈萨克斯坦、卡塔尔和中国等国家石油炼化和天然气净化回收硫产能将增加至1800万吨/年以上,2013年,全球硫生产能力过剩80万吨。到2017年,全球硫产量将过剩780万吨(表7)。
表7 2009年以后全球硫供需平衡状况 单位:百万吨
资料来源:M.Prud' homme,IFA,June 2013
近期内,个别国家的出口供应将会增加。预计阿布扎比酋长国、卡塔尔和土库曼斯坦的硫素出口供应将有明显增长。多数其他已有出口国由于一系列因素则将面临出口供应量下降的问题,这些因素包括天然气处理回收量下降、国内需求增加或者是硫磺库存供应能力降低等。沙特阿拉伯和俄罗斯尤其如此。个别其他供应国的硫素总产量将会略有增加,可能最终将转变成出口供应的增量,加拿大和委内瑞拉可能出现这一情形。
(二)我国硫供需趋势
我国硫供应能力不能满足国内消费需求,硫供应存在较大缺口,只能依靠进口硫磺解决这一问题。目前,我国硫资源对外依存度较高,2005—2007年接近60%,2008—2009年有所下降,但是仍然占到世界贸易量的30%左右。
中国硫酸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新增硫酸装置在2013—2015年将逐渐建成,届时硫酸产能将极大提升,但消费增长有限,这将导致市场出现供大于求的格局。
冶炼酸方面,2011—2012年已有约750万吨装置建成投产。2013—2015年,还将有金川防城、山东东营鲁方、安徽铜陵有色、富春江和鼎铜业等约450万吨装置建成,部分与铅锌配套的中型冶炼酸装置也在建设中,到2015年,冶炼酸产能将极大提高。
硫磺制酸方面,2013—2015年将有湖北兴发、湖北新洋丰、贵州路发、贵州瓮福织金、浙江宁波新福等约600万吨装置建成。
受硫铁矿资源的限制,未来硫铁矿制酸量不会出现较为明显的增长。未来5~10年,随着我国硫产能不断快速提升,硫对外依存度将进一步下降,预计2015年对外依存度将下降为30%左右。
(执笔:刘超)
特低渗透油藏开发方案优化研究——以大古、樊块为例
赵红雨 邓宏伟 邱国清
参加工作的还有蒋龙,张可宝,王铭宝,周燕,孙玉红,程育红等,
摘要 大王庄油田大古67块和大芦湖油田樊124块属特低渗透油藏,平均渗透率为5×10-3~8.8×10-3μm2,油藏埋深3100~3250m,且储集空间较为复杂,有溶孔和微裂缝存在,开发难度大。本文从低渗透油田的油藏特点和开采规律着手,具体分析了这两个区块的开采动态,开展了注水必要性和可行性评价,在此基础上对影响开发效果的井网、井距、转注时机及注采比进行优化研究,确定出各区块的推荐方案,预计当年可建产能9.2×104t。
关键词 特低渗透油藏 储集空间 微裂缝 评价 优化 推荐方案
一、引言
胜利油区低渗透油田已累积探明石油地质储量5.8×108t,占总探明储量的12.6%,其中已动用33个区块,动用储量3.6×108t,占探明储量62.1%。已动用的低渗透油田大部分埋藏较深,在2800m以下,且以构造、岩性油藏为主。空气渗透率一般小于20×10-3μm2,储量丰度一般小于100×104t/km2,但原油性质普遍较好。地层原油粘度为0.5~6mPa.s,凝固点26~53℃。油藏具有吸渗驱油的微观机理,流体渗流不遵循达西定律。油井自然产能较低,一般需要压裂或其他改造措施,才能获得较高产能。油井见水后,无因次采液(油)指数随含水上升降低的幅度大,提液困难,注采井间难以建立一定的驱替压力梯度。大古67块和樊124块属特低渗透油藏,1994年后陆续采用常规或压裂方法试采11口井,到1999年9月,平均单井日产油能力12.3t,累积产油2.9370×104t,地层压力下降快、产液产油量递减率大。为提高油田开发效果,2000年合理编制了两区块油藏开发方案,开展了注水可行性、井网、井距、注水时机和注采的设计与优化研究工作。
二、地质特征
大王庄油田大古67块位于车镇凹陷大王庄鼻状构造带大一断层上升盘中段,北以大一断层为界与大王北油田相接,南以大古2块与大古82井区相连,是一个四面为断层封闭的断块油藏。樊124块位于济阳坳陷东营凹陷西南部的金家-樊家鼻状构造带西翼,大芦湖油田的西南部,西邻高青油田。
大古67块主力含油层系为二叠系上石盒子组万山段,自下而上共分三个砂层组,总有效厚度为33.1m。在构造腰部附近有效厚度相对较大,达40m以上,向南北两侧逐渐变薄。大古67块万山段地层属河流相沉积,储集层岩性以中、细砂岩为主,储集空间主要以粒间孔为主。平均孔隙度13.4%,平均渗透率8.8×10-3μm2,属低孔、特低渗储集层,且储集层层间、层内非均质性较严重。油藏类型为层状断块油藏,块圈定含油面积3.3km2,石油地质储量396×104t,储量丰度120×104t/km2,为深层、中丰度储量。
樊124块主要含油层系为沙三下亚段。砂体西北厚度大,并呈条带状或朵状向东南减薄直至尖灭。樊124块沙三下储集层为湖泊三角洲沉积,储集层岩性为粉、细砂岩,储集空间为残留粒间孔、溶蚀孔、微孔隙。平均孔隙度14.1%,平均渗透率5.0×10-3μm2,属低孔、特低渗储集层。油藏类型属具有边水的构造-岩性油藏。块圈定含油面积3.5km2,石油地质储量202×104t,储量丰度58×104t/km2,属深层、低丰度储量。
三、开采动态和注水可行性研究
1.开采动态分析
目前两油藏都经历了试油试采阶段,在试油试采过程中有以下特点。
大古67块和樊124块试油井均见油,但一般都需压裂投产才能获得较高产能。随着开采时间的延长,由于能量补充不及时,各井日产油能力下降较快,特别是压裂井下降速度更快。分析试采时间较长的8口井的递减情况,常规井月递减率为5.1%,而压裂井月递减率则高达13.2%。
2.注水可行性研究
(1)油层条件有利于注水
两区块油藏属弱、弱-中等水敏性油层,注入标准盐水,渗透率比值几乎无影响;注入蒸馏水,渗透率比值下降6.4%~30%左右。樊124块油层属非速敏,大古67块油层中等速敏,但临界流速高达2.82m/d,测算在此临界流速下,当日注水量为90m3,注水生产压差6.9MPa时,对储集层的伤害半径仅为50cm。根据低渗透油田启动压力与渗透率变化关系的经验公式,计算得到两油藏注水启动压力分别为13MPa和17MPa,要求注水泵压在30MPa左右,不超过目前注水工艺设备能力。
(2)同类型油田类比
目前两区块均无试注水资料,但与国内几个主要的低渗透油田(马西深层、牛25-C砂体和大芦湖油田)的油藏地质条件类比,两区块的油藏埋藏深度,有效厚度处于几个油藏的中间,只有孔隙度、渗透率参数略低,而这三个油藏预测的水驱采收率都在18%以上,因此在这两个油藏实施注水开发也是可行的。
四、开发方案优化研究
1.开发方案设计
1)设计原则
特低渗透率油田的渗流机理和开采规律,决定了影响其开发效果的因素较多,本次开发方案只针对井网、井距、转注时机、注采比4个敏感性参数进行优化,故制定了以下设计原则。
(1)考虑国内几个低渗透油田开发经验
马西深层、牛25-C砂体、大芦湖油田等是目前国内开发较为成功的低渗透油田,故在方案设计时充分考虑其初期布井方式的选择、转注时机的确定,以及开发后期注采井网的调整等。
(2)立足于早期注水开发
两区块地饱压差大(18.27~20.16MPa),利用地层能量开采的余地较大,但弹性产率低。另据琼斯实验室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地层压力下降,裂缝逐渐闭合,从而降低流体的渗流能力,动态上则表现为产量迅速下降。因此要使油藏有较高的采油速度和单井产量,必须早期注水以保持较高的油层压力。
(3)考虑油藏的地层最大主应力方向
低、特低渗透油田一般都需压裂投产,压裂后容易在地层最大主应力方向上产生裂缝,若注采井与地层主应力方向一致,不可避免会造成采油井暴性水淹,因此注采井应与主应力方向保持一定夹角。由地层倾角测井和地应力测试结果,大古67块地层最大主应力方向为N67.5°E、樊124块为N78°E。
(4)单井须有一定的有效厚度,并至少钻遇1~2个主力层
根据油藏地质特征和试油、试采特点,大古67块选择有效厚度大于10m的范围内布井,樊124块在有效厚度大于5m的范围内布井。
2)设计步骤
为更科学优化开发方案,依据上述原则,对井网、井距、转注时机、注采比4个敏感性参数逐级进行设计,即先设计井网方案,其次为井距、转注时机方案,最后是注采比方案,上一级参数方案优化结果可直接运用到下一级参数的方案优化中。
2.开发方案优化研究
在油藏地质研究的基础上,利用VIP数模软件建立了全油藏地质模型,并划分网格,网格模型X方向与地层最大主应力方向平行,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结合油藏工程分析,对每一项参数进行了优化研究。预测结果至2019年,预测时间为20年。
1)井网优化研究
根据国内外低渗透率油田成功的开发经验,此类油田一般采用面积注水方式较为适宜,有利于强化注水,增加注水波及体积,提高水驱采收率。为此,设计并优化了五点法、反九点法、排状三种面积注水井网,共19个方案。
(1)全部采用直井
数值模拟对大古67块优化计算了8个对比直井井网方案(表1),计算结果反映出以下特点。
反九点法井网初期采油量高,但含水上升快,采出程度低。采用反九点法井网的1-1方案,采油井数多达16口,注采井数比为1∶5,因此初期产能相对较高,同时为保持压力平衡和维持较高的采油速度,则注水井注水强度相应地有所增大。但该井网有一部分角井位于水驱主流线上,即注采井与地层主应力方向平行,在较高的注水强度和采油井都压裂投产的前提下,使得这部分角井过早水淹,产能下降,含水迅速上升。该方案采出程度仅为22.5%,比其他方案低2~4个百分点,开发效果差。即使将这部分角井转成注水井的1-2方案,开发效果也未得到明显改善,采出程度只提高了0.2%。
表1 大古67块井网方案数值模拟计算对比表
排状井网采出程度增幅不大 排状井网注采井数比为1∶1,为维持压力平衡,则注水井注水强度有所降低,减小了高速注水条件下采油井暴性水淹的可能性;同时位于地层主应力方向上的注采井距较大,延缓了采油井见水时间,因此其开采效果优于反九点法井网,但采出程度提高幅度不大。3个方案平均采出程度为25.3%,只比反九点法井网高3%左右。
注水井排平行地层主应力方向的五点法井网开发指标最好 方案1-3采用五点法井网,与排状井网一样,注采井数比为1:1,注水井注水强度不大,而与排状井网不同的是该方案注水井排平行于地层主应力,即在人工压裂裂缝方位上只有注水井或采油井,这就避免了采油井暴性水淹,从而延迟采油井见水时间,扩大注水波及体积,明显改善开发效果。采出程度比反九点法和排状井网分别高出5%和2%,且该方案新钻井数少于其他方案,经济效益也最高。因此,大古67块直井井网方案应采用五点法井网。
樊124块优化计算了7个对比直井井网方案,方案优化结果与大古67块类似,也应采用五点法井网。
(2)水平井与直井组合
表2 樊124块水平井数值模拟计算对比表
为了应用新技术提高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效果,樊124块在五点法直井井网方案基础上设计了4种水平井与直井组合的井网方案,并进行了优化计算(表2)。
从数值模拟计算结果看,由于水平井动用层位少,用一口水平井代替两口直井的方案1-16和方案1-17指标比全部采用直井的方案1-9差,方案1-18和方案1-19虽比方案1-9多采油2.7×10-3t,但须多钻一口水平井,同时累积注水和累积产水量都大于直井方案,因此在经济效益上利用水平井开发樊124块油藏是不适宜的。而且目前胜利油田利用水平井开发低渗透油藏处于探索阶段,采用水平井开采风险较大,故方案设计不采用水平井。
2)井距优化
低渗透油藏储集层存在非线性渗流特征,注水驱油时,存在注水启动压差,再加上储集层本身就存在较大的渗流阻力,导致注采井间压力消耗较大,因此注采井距不宜过大。然而为了提高油井产量,生产井均为压裂投产,通过压裂又可适当增大井距。
(1)经济合理的井网密度和井距的测算
根据胜利油田砂岩油藏的经济合理井网密度经验公式,结合两油藏各自的地质特点,在目前油价下,计算出大古67块、樊124块经济合理的井网密度分别为9口/km2和8口/km2。大古67块有效厚度大于10m(方案布井区)的含油面积为2.7km2,则该块经济合理的井数是24~25口,折算五点法和九点法井网的合理井距为300m。樊124块有效厚度大于5m(方案布井区)的含油面积为2.1km2,则该块经济合理的井数是16~17口,折算出五点法和九点法井网的合理井距为350m(已投产井的完钻井距也在350m左右)。
(2)井距优化计算
在五点法直井井网和测算的经济合理井距基础上,对两区块分别优化计算了三种不同的井距方案(大古67块为250m、300m、350m,樊124块为300m、350m、400m)。在不同井距下开发周期为20年,方案采出程度最高的井距都为各区块的经济合理井距,即大古67块300m、樊124块350m,采出程度比其他两个井距方案高1~1.5个百分点,而且此井距在整个开发阶段含水都略低于其他井距方案,经济效益好。由此认为最优井距大古67块为300m,樊124块为350m。
3)注水时机优化
根据设计原则,两油藏都须早期注水且保持较高的油层压力,考虑油藏目前的压力水平和现场及地面工程建设所需时间,对比了五种不同压降下的注水方案(表3),其压力水平均在饱和压力以上,压降为4~15MPa。
从数值模拟指标看,转注越早,采出程度越高。随着转注时压降的增加,采出程度呈下降趋势,特别是压降大于10MPa后,采出程度下降幅度更大。其原因主要是油藏低压力水平开采,导致油井供液不足。由此说明,油藏应在较高的压力条件下转注。但转注越早,注水量越多,在多采油的同时,采水量相应增加,含水上升速度加快。对比含水变化曲线(图1),当含水相同时,压降为7~10MPa转注的方案采油量相对较多,最终采收率高,经济效益较优。因此,方案选择油藏压降达到7~10MPa时转入注水开发,预计约在整体投产半年后。
4)注采比优化
选取合适的注采比对于油田注采平衡、实现高产稳产至关重要。为此,主要从恢复、保持地层能量出发,在两个区块分别设计并优化了五种不同注采比的开发方案(表4)。计算结果显示,在相同的井网形式和转注压力条件下,注采比越大,累积产油量越多,采出程度越高,当注采比由0.8提高到1.3时,采出程度提高 1~2倍。但注采比超过1.0后,采出程度增加幅度变缓,说明提高注水量在增加采油量的同时,主要是增加了采水量,而在相同含水期内,注采比为1.0的方案累积产油量多,且最终采收率高,经济效益好。故最佳的注采比为1.0,即油层压力保持在转注压力水平上的开发。
表3 注水时机方案数值模拟计算对比表
图1 大古67块不同注水时机含水量与累积产油量关系曲线图
5)开发方案推荐
大古67块推荐注水方案采用五点法井网,注采井距300m,油藏压降在7~10MPa后转注,即油藏平均压力降至18~21MPa,注采比保持在1.0左右;樊124块推荐注水方案采用五点法,注采井距350m,油藏压降在7~10MPa后转注,即油藏平均压力降至21~24MPa,注采比保持在1.0左右。
3.产能的确定
(1)比采油指数、采油指数的确定
表4 不同注采比方案数值模拟计算对比表
大古67块仅有大671井压裂后取得初期采油指数资料,该井射开有效厚度9.0m,投产半年多时间测得3个流压值,分别为22.3MPa、13.7MPa、7.13MPa,所对应的日产油量为22.5t、7.1、2.0t,计算出平均比采油指数为0.162t/(d·m·MPa)。樊124块计算了樊124-1井、樊125井两口井初期压裂后的比采油指数,樊124-1井为0.15t/(d·m·MPa),樊125井为0.17t/(d·m·MPa),平均的比采油指数为0.16t/(d·m·MPa)。分析认为,这些计算值能够反映采油井初期的开采水平,考虑全面开发对产量的影响,故初期比采油指数两区块都取0.15t/(d·m·MPa)。若单井平均射开有效厚度大古67块按15m、樊124块按10m计算,则初期平均采油指数大古67块为2.25t/(d·m·MPa),樊124块为1.5t/(d·m·MPa)。
(2)无因次采油指数随含水量的变化
由相渗曲线计算的无因次采油指数随含水变化曲线可知,见水后无因次采油指数随着含水量上升逐步下降。在含水量30%以前,大古67块含水量每上升1%,无因次采油指数下降1%;樊124块含水量每上升1%,无因次采油指数下降1.1%。
(3)产能的确定
根据初期的采油指数、无因次采油指数随含水量的变化规律以及油井所对应的生产压差,并结合数值模拟预测结果,确定出大古67块第一年单井平均日产油能力为13t,樊124块第一年单井平均日产油能力为14t。则第一年大古67块可建成年生产能力5.3×104t,樊124块可建成年生产能力3.9×104t,共建产能9.2×104t。
五、结论
大古67块和樊124块这两个特低渗透油藏应立足于注水开发,且注水开发是可行的。
两油藏注水开发方案采用注水井排平行于地层最大主应力方向的五点法井网,合理的注采井距为300~350m,最佳转注时机为地层压力下降7~10MPa,注采比保持1.0。
确定特低渗透油藏产能时必须综合考虑开发动态、油藏工程测算和数值模拟的结果,两油藏第一年可建产能9.2×104t。
主要参考文献
[1]裘怿楠,刘雨芬等.低渗透率砂岩油藏开发模式.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
[2]刘漪厚.扶余裂缝型低渗透率砂岩油藏.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
[3]朱义吾.马岭层状低渗透砂岩油藏.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
[4]范乃福.胜利油区低渗透油田的开发与认识.1993.
德州离东营多远?
德州离东营大概250.6公里。
德州与东营的距离略大于济南市到平原县的距离,约为250.6公里,说明德州与东营的距离相对较远。事实上,德州位于山东省西北部,而东营位于山东省中部偏东地区,两地之间的距离相对较远。
德州与东营之间的交通十分便利。可以通过高速公路、铁路和公路等多种方式前往。其中,高速公路是前往东营最为便捷的交通方式。从德州出发,可以选择京台高速公路、滨德高速公路、德商高速公路等高速公路前往东营。此外,德州还有多个汽车站可以乘坐前往东营的客车。
德州与东营之间的距离适中,交通十分便利,为两地之间的经济交流和人员往来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东营市简介
东营市,山东省辖地级市,别称油城、东方湿地之城、黄河水城,位于山东省北部,东、北临渤海,西与滨州市毗邻,南与淄博市、潍坊市接壤,地势沿黄河走向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总面积8243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10月,全市辖3个区、2个县。截至2022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20.9万人。
1983年10月15日,东营市正式挂牌。东营市是中国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中国重要的石油基地。东营是古代伟大的军事家孙武故里、山东地方代表戏曲吕剧的发源地和中国第二大石油工业基地胜利油田崛起地。是衔接环渤海地区与黄河流域的重要战略节点,是山东半岛城市群重要沿海港口城市和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城市,是黄河流域重要出海通道。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东营市
东营的人口数量为什么逐年减少?
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2018年山东东营GDP为4209亿,总量排名山东省第8位,但是人均GDP高达 192721元 ,位居全国第一位。
而东营的人口仅为220万, 可以说,人口过少,是阻碍东营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那么为何在山东这样的人口大省,东营人口只有220万的?
我总结一共有四个原因:
1、产业单一
提到东营,不得不提炼化,提到炼化,东营已经形成了特别完整的石油石化产业链,一部分是胜利油田的大国企,一部分是以地炼化工为核心的市场化私企民企。
正因为产业单一,过度依赖资源,导致东营其他产业发展缓慢,人口严重不足。
2、成功避开京沪大动脉
从京沪铁路到京沪高铁,东营成功错开了,众所周知,人口大市基本上都建立在国家的交通主干道上,从京沪铁路的北京、天津、济南、徐州、南京、苏州、上海,再到京广铁路的石家庄、保定、郑州、武汉、长沙、衡阳、广州,这些城市都是人口大市,因为交通发达,所以也聚集了人口和产业。相反一些不再国家主干道上的城市,人口往往是净流出的。
3、虹吸效应
东营和滨州,人口都不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省会城市、以及天津、北京、青岛等城市,对东营人有很强的吸引力,本地没有很好的工作就业机会,所以,都愿意去外地发展,包括在东营本地成长起来的企业,最终都会迁往济南、淄博、潍坊、青岛、烟台、天津等城市。这里还要提到一点,当年东营有一座非常好的大学,叫做中国石油大学,是山东3所211大学之一,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后来被迁到青岛去了。这也是东营被大城市虹吸的一个典型现象。
4、东营滨州内耗
其实山东分为17个地级市,行政成本过高,目前莱芜已经被济南合并,东营和滨州也应该合并成一个城市,因为东营滨州两地的产业、经济、人口、文化都是一样的,在这合并之后,两城市的资源优势互补,能够更快发展,而不是目前两个城市在争抢资源,导致两座城市的人口吸引力都不足,很多优势产业没法做大,如何吸引人口?
综上所述:
目前,东营了迎来了一些机遇,京沪东线的方案出台,东营在交通地位上会显著提升,也会吸引一些产业来东营,当时,当前东营最应该做的事情是,在培育一个优质的大学,因为未来的经济是靠高 科技 来驱动的, 没有高 科技 ,城市就没有未来。
1是在东营赚了大钱的,都到青岛,威海,海南等买房了。2是胜利油田十多年不招工了,职工子女都到外地或者老家就业,由于油田都是独生子女,因此油田退休职工也跟着孩子走了。3是油田持续搞提前内退,这样退休的也好,内退的也好,回老家的,到外地做生意等,也都离开油田。4是油田住房小,持续得不到改善,很多人都到外地买房了。5是西城环境还是很差的,在西城上班的对东营政府有看法。6是油田十多年没涨工资,影响了人们的消费观念。7是油田在效益不行的情况下,一直在宣传鼓励个人走出去。8是东营这里的空气治疗真心的不咋地。9是大城市的吸引力还是很大的,一些好的企业都到大城市发展了(除了靠油活的企业).10是东营这些年的政策矛盾,想靠油田搞装备和石油化工城,又没有牛逼的化工技术,就利华益能搞得像样,技术还是杜邦的,其余的只能说粗加工。11是没有一个是有灵魂的企业。人均GDP全是化工厂的有钱人托着,大多数是被平均的。12是东营市没有利用好胜利油田这棵树,中国石化的各种投资建厂全国开花,为什么东营没有?
东营是一个移民城市,60年代国家在一个叫东营村的地方发现了油田,于是大规模开发,那时东营这个地方人口一万人都不到,83年建立东营市,全市(包括广饶、利津、垦利三个县)也就八九十万人口,如今人口已达到217万人,GDP4000多亿,全山东第八,人均第一。东营发展到今天是来自全国“五湖四海的”劳动者艰苦奋斗换来的,生产的大量石油运往四面八方,支持了全国各地的工业建设,如今东营因产业结构调整出了点问题,那都不是事,综合比较东营优势远远大于劣势,只要发展方向正确,未来潜力很大!
东营和滨州,之前本同属于惠民地区,分家之后,现在却成了一对苦命的兄弟。东营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虽然人不多,可人均GDP在全国也是数一数二的,但是随着石油资源的不断枯竭,东营需寻求新的发展动力。而滨州经济发展模式单一,产业联动性不足,18年更是成为山东省唯一个GDP负增长的城市。其中,人才匮乏成为了两市经济发展的一主要制约因素。
10年前以两市为主体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成立,可这么多年过去了,并没有发现给两市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如今山东省更是提出了建立发展“东滨都市圈”,但不论是所涉及的人口数量还是面积规模,都无法与“省会都市圈”和“青岛都市圈”相比,而且对引进优秀人才和各方投资的政策也缺乏更大的吸引力。
所以,两市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注定要携手共进,一同面对各种困难。
本人的一个幻想(不喜勿喷):
邹平现在已经撤县设市,又属省会都市圈的范围,邹平现在铁了心地想向省会发展。如果将邹平市划归济南或淄博,滨州剩下部分和东营合并,利津划区成为新的城市中心。博兴和广饶全部撤县设市或区,新成立“东滨市”一定会成为全省,乃至全国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极。
为什么不走,留在东营干嘛。物价消费让油田的前几年带动的全省前茅,谁消费的起,人均消费是很高,估计全国也能排上号,可是如果出去那5%的超高收入,15%的油田持平收入,你知道剩下的底层人员工资多少,也就够吃饭了,房子都买不起。东营现在还有几个好点的公司,几个号称500强的企业破产,其余的企业也不好过,基本都不招人了,能去哪?只能出去,能有人才怪
我是胜利油田的职工,我退休也打算回老家养老。东营没有啥可留恋的,有钱全建在东城了,西城跟郊区似的。去东城买房子吧太贵了,又不缺地房价呼呼的涨。油田把这些为石油发展出过力的油鬼子都当累赘撇出去不管。多少石油工人日子过得举步维艰,想想都心酸。
下面我来讲一个“皮之不存,毛将附焉”的故事1、油田的孩子初中不能考地方的高级中学,同样的卷子油田的孩子上高中分数高出地方一大截;
2、地方政府领导现在努力想找寻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是相对于周围的城市无论环境和用工真的没有任何竞争力;
3、石大怎么搬到青岛去的难道仅仅是因为环境?东营人都知道怎么回事;
4、油田整体看来现阶段效益非常不好,油价是一方面,政策更关键;
5、油地关系……为什么大庆不存在或很少存在胜利面临的问题?这个问题太深入,太复杂;“油地共建”是美好的愿景,油在前,地在后,你掏钱给我发展就是油地共建;你不能不掏,你也不敢不掏,不掏你试试!名都给你了你还想要什么?哦,想要啊,掏钱,继续掏钱……可是地主家也没余粮啊
6、人口少,GDP高,人均GDP更是超高,但这一切都是“看上去很美”的数字 游戏 ,这个人均GDP对普通老百姓真的有意义吗?“啊?很惭愧啊,我又拖了大东营人均GDP的后腿了,我只能年年被平均;
希望油田资源枯竭之前,东营能真的像现在经济统计的数字那样好看,城市产业能蓬勃 健康 的发展,不要像某些人口中的那样:“油田发展我发展,我与油田共存亡”,这是病毒、是蛀虫,油田资源枯竭你哪里有活路?
一点浅见陋识,诸位见笑!
我就是青岛人,来东营13年,感觉东营的变化也是翻天覆地,车是越来越多,原来的南一路根本不堵车,现在要等4个红绿灯。济南路门面房确实关门很多,但这种情况不只是东营遇到的,个体商户面临网购、外卖等线上冲击是很多城市都有的普遍现象!油田萧条了,东营市地方还是有钱的,老百姓的日子也越来越好。很多人都觉得青岛、济南很好,总觉得外边的月亮很圆,个人不赞同,也许这些城市有一定的政策优势,但东营有东营的优势,石油装备、化工、医药、有色金属等行业有基础,地处黄河入海口 旅游 、海运也有潜力,只要市政方针正确,东营还是会越来越好的。
提几点建议吧,建议市政府能把东营的公交系统发展起来,公交车多开几班;东营人口能集中一下就更好,人口太散了,东营是不缺地,但这一定程度上影响消费,城市的特点就是人口集中;高铁早日开通,让东营人在家门口就能做高铁,去青州的高铁站看看吧,停车场都让鲁E牌照占领了;引进2~3所本科院校哪怕是三本四本也行,人才是城市发展的动力,让东营有大学,有文化底蕴!!!
身在东营,不诋毁东营,不唱衰东营,热爱东营,建设东营!!!!!!
利群的关门就是现实中的例子,东营有钱人大部分去东城买房了,西城油田的职工大都走出西城了,剩下些普通打工的,有钱人一平均以为工资都很高,结果真正拿多少工资底层打工的才知道,利群的衣服鞋子是买不起,只能逛逛万福来,结果只能利群只撑不住!
也不能说东营人口越来越少!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东营人口180万,第六次人口普查时人口118万,后来听说到了120万……不过这两年确实走了不少人,但是并没有说的那么多!很多人觉得东营越来越不景气,是因为西城的济南路逛街的越来越少,商铺关了很多!这个主要是因为以前的时候东城没有商业圈,东城人都去西城逛街,所以济南路很热闹,但是现在东城商业圈也越来越好,东城人去西城逛街的很少了,再加上网购也很方便,就给人一种东营人越来越少的感觉!另外因为东城环境好,越来越多的人在东城买房子,但是东城地广人稀,西城人口少了,东城也不容易看出人口多来,所以显得人口越来越少!还有一个原因是东营没有一所像样的大学,缺少了高校这个带动点,另外东营铁路非常不发达,东营人外出和外地人来东营非常不方便,导致东营人口增长比较缓慢!不过东营人相对还是比较富裕的,贫富差距没有外地那么大!东营能否振作起来发展,要看领头羊是否真心实意为东营办实事!东营这些年更换领导太频繁,导致一直不能有什么好的项目落地,也是制约东营发展的一个原因!希望国家不要频繁给东营更换领导了,最起码一个领导能稳定个五年吧!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