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今日价格

生物柴油价格大幅上涨-生物柴油价格调整

1.美豆油跟美原油有什么关系

2.生物柴油当厨房燃料油,这个怎样?

3.生物能源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4.求最近三年中国的生物柴油产量

美豆油跟美原油有什么关系

生物柴油价格大幅上涨-生物柴油价格调整

都是商品期货,一个是外盘化工系,一个是外盘农产品油脂类

 柴油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原油,生物柴油作为重要的中间转换环节,将原油价格的波动最终传导至豆油,近年来豆油期价被动跟随原油的迹象较为明显。所以CBOT豆油期货连续合约与NYMEX原油期货连续合约的每日收盘价格数据多数时间具有较强的联动性。

美国对生物柴油产业的扶持政策

美国政府对于生物能源的扶持政策,最早可追溯到1980年开始的限制进口乙醇的关税政策。2005年以来,美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产业发展规划以及相应政策措施,以加快生物能源产业的发展步伐。而这些政策的根源即为“可再生能源标准”(RFS)。

《2005年能源税收政策法案》授权美国环保署全面实施RFS,要求每个汽油及柴油生产商和进口商向运输燃料中添加可再生燃料,并规定了可再生燃料的最低用量标准。目的在于减少美国对原油的进口依赖,同时提高能源供给能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改善空气质量,以实现能源多样化。2007年美国国会通过《能源独立与安全法》,RFS得到进一步扩展和补充。2010年调整后的RFS(下称RFS2)对于每年生物质柴油最低使用量的规定为:2011年应达到8亿加仑,2012年最低总使用量标准增加到10亿加仑,此后直至2022年总使用量标准将以10亿加仑为基准并不低于10亿加仑。

为实现生物柴油使用量的连续增长,美国联邦以及各级地方政府在RFS的指引下推出多项补贴政策,主要包括:对于生物柴油的生产实行税收优惠政策,每生产1加仑农业生物柴油补贴1美元;使用非农业原料生产的生物柴油,如黄油脂等回收油脂,每加仑补贴50美分等。该项政策于2011年年底到期,2010年曾暂停一年。此外,联邦政府要求各部门采购燃料时优先选择生物柴油,并对可再生燃料研发提供资助。而且各地方政府对可再生燃料的研发、生产和消费额外制定了不同程度的激励措施、法规和应用计划。

美国生物柴油产业发展现状

此前在原油价格不断攀升的大背景下,美国政府的上述努力成效显著,其国内生物柴油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EIA)发布的数据,在RFS启动的2005年当年,美国生物柴油产量由2004年的不足100万加仑跃升至250万加仑,成为生物柴油产业快速扩张的起点。2009年年末补贴政策到期,生物柴油的加工利润随之出现严重缩水,产量也因此下降近四成。

2011年美国重新启动税收优惠政策,生物柴油产量出现爆发性恢复增长,总产量达到8.6亿加仑,超过8亿加仑的RFS2最低使用量标准。2013年1美元的税收减免政策再次恢复,并在同年年底到期。2014年美国参议院财政部多次提及恢复每加仑1美元的税收抵免,但最终并未通过。美国国内生物柴油的消费情况与产量的演变过程相似,生物柴油使用量过去几年飞速增加。而在生物柴油的国际贸易结构中,美国已经由2007年之前的净进口国转变为净出口国。

生物柴油与豆油的联动关系

制备生物柴油的原料包括多种动植物油脂,其中豆油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美国生产的生物柴油绝大部分来自豆油。2007年RFS2的出台激发了美国生产生物柴油的热情,原料来源范围越发广泛,进口加拿大菜籽油、玉米油以及多种动物油脂更多地应用于生物柴油的生产,豆油所占比重由2007年的80%下降到2009年的49.2%,此后保持在50%左右。生产成本在原材料选择中起到决定性作用,豆油与其他油脂的替代联动作用不仅表现在食用油脂领域,还反映在工业应用方面。

美国是传统的世界大豆主要生产国,年产量在8000万—9000万吨,其中半数左右用于压榨,其国内豆油年产量在770万—950万吨之间。RFS实施后,用于生产生物柴油的豆油数量开始快速攀升,工业用量占总产量的比重连创新高,2007/2008年度工业用量达到147万吨的阶段性高点,此后经过两年的休整,2010/2011年度豆油工业用量重回升势,近三年每年在210万吨左右。虽然用于生产生物柴油的豆油数量不到总产量的三成,但其对豆油总需求的影响较为明显。以2010/2011年度以来豆油工业用量与美国国内豆油总需求量的时间序列数据计算,两者的相关性系数为0.465,可见豆油制生物柴油对于豆油的需求以及价格的影响不可小觑。

通常生物柴油的价格波动会对其产量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刺激或者抑制其原材料油脂的需求。依据以上论述,豆油工业消费量与其最终总需求量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相关关系。豆油制生物柴油产量的增减,引发豆油总需求量的变化,最终体现在豆油甚至上游大豆的价格上。近年来豆油与大豆的价格波动率增大即是对柴油价格变动的反应。为了探究生物柴油与豆油的联动效应,将美国低硫柴油与豆油的价格数据进行比较,观察两者的变化方向以及变动频率,发现两者的变化特征较为一致,证明原油与豆油价格具有较强的联动性。

为了更好地比较豆油和原油的变化方向和速度,将原油和豆油进行比值处理,可以发现比值与豆油价格走势基本一致,并且吻合度要高于原油。一般当比值从高位回落时,CBOT豆油价格处于下跌趋势中;而当比值扩大,CBOT豆油价格往往随之上涨。2008年至今两者只出现三次背离,第一次发生在2010年9月至12月。当时俄罗斯小麦遭遇干旱,在拉尼娜现象出现并且发展速度快于市场预期等利多因素提振下,美豆油涨势远超原油,造成比值下降,豆油和原油共同上涨。第二次发生在2013年3月至5月,当时南美物流出现严重延迟,美豆出口旺盛,对美豆陈豆供给担忧情绪加重,成本推动美豆油独自上涨。第三次发生在2014年3月至7月,当时南美和北美大豆接连丰产,再加上全球棕榈油产量增加,全球油脂供应异常充裕。受此拖累,美豆油期价大幅下挫,与此同时,原油价格高位振荡,最终原油与美豆油比值扩大。

豆油价格与原油/豆油的比值具有较明显的同向运动特征。其背后传导逻辑是柴油受制于上游原油价格,同时和豆油制取的生物柴油互为替代物。在生物柴油中间作用下,原油价格的波动最终传导至豆油。受到页岩气革命影响,当前国际原油期价跌至60美元/桶以下,美豆油期价受到巨大压力,预计后期将继续振荡回落。

生物柴油当厨房燃料油,这个怎样?

生物柴油的成份是脂肪酸甲酯,即油料脂肪酸和甲醇进行酯化反应后得到。甲醇柴油是柴油中掺加了甲醇,跟乙醇汽油的原理相似。 饭店使用这种原料倒是可以,只不过要解决存放和如何使用的问题,另外甲醇挥发性强且有毒,安全问题最重要。

生物能源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原油价格居高不下,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开发利用尚不能普及,而各国对环境保护的要求在不断的提高,因此,如何开发替代能源的问题受到各国普遍关注。许多国家将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作为发展替代能源的重要战略,生物能源是其中发展最快的领域。目前的液体生物燃料主要有生物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

在我国,生物能源的利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在我国人多地少的特殊背景下,生物燃料的快速发展面临着粮食安全问题。2007年,国内物价急剧上涨,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推广燃料乙醇产业发展而导致市场粮食供给短缺形成的。为寻找替代能源,消化部分陈化粮,中央财政曾投入国债资金4.8亿元,用于河南、安徽、吉林三省燃料乙醇企业建设,对试点企业免征燃料乙醇5%的消费税。自2002年试点以来,燃料乙醇定点生产企业共减免两税1.9亿元。为鼓励玉米加工乙醇,国家有关部门还为定点乙醇生产企业提供专项补贴。此外,国家还以7173元/t的价格包销产品。试点推广几年下来,随着燃料乙醇产量增加,陈化粮库存骤减,仅有的少部分陈化粮炼制完后,试点企业开始将大量新粮用于乙醇生产,在试点地区便出现了大量粮农把家里的粮食纷纷卖出的局面,导致我国各类粮食价格上涨迅速,生物能源的发展遇到了与民争食的问题。

1、我国生物燃料发展的基本形势

生物燃料属于生物能源,是以生物质为载体的能源,与风能、太阳能等都属于可再生能源。由于其有利于保护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在经济高速增长与能源短缺的情景下,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成为各国替代能源战略的重要领域。我国生物能源的发展起步比较晚,但发展比较迅速。

1.1我国生物能源发展的基本情况。具有可再生性的生物燃料乙醇被认为最具发展前景,也是目前世界上生产规模最大的生物质能源。燃料乙醇的生产主要是以玉米、小麦等陈化粮为主要原料,按10%的配比与汽油混合制造汽车燃料,既节省原油,又在减少汽油燃烧对大气污染的同时,提高燃烧效率。我国从2001年开始发展燃料乙醇,虽然起步晚,但发展快,目前已成为仅次于美国、巴西的世界第三大燃料乙醇生产国。我国现有的四个工厂,2006年生产的102万t乙醇中,80多万t是用玉米生产的,还有20万t是用其他粮食和薯类作物。

1.2我国生物能源发展迅速。我国燃料乙醇生产企业主要有指定的河南、安徽、吉林和黑龙江等省的4家企业。从产量上来看,我国燃料乙醇产量已经从2003年的7万t,一路飙升至2006年的102万t;从消费量来看,燃料乙醇的消费量已占全国汽油消费量的20%以上;从产能来看,全国生物乙醇生产能力已经达150万t,加上意向建设产能达1000万t(远远超出中央政府制定的未来“五年计划”的500万t)。此外,一些地方正变换着花样,以更加隐蔽的方式规避国家立项门槛的严格限制,毫无顾忌地继续上马粮食转换项目,而在全国范围内,这样的工程项目正迅速地扩大着数量。因此,我国生物能源发展的潜在问题,已不单是一个1000多万t的产能问题。

1.3我国生物能源的发展有危及粮食安全的倾向。我国生物能源迅速发展的一个潜在问题是危及粮食安全。世界上用玉米生产生物燃料的做法比较普遍,在目前生产技术条件下,每生产1t生物乙醇,要耗用粮食3-4t。“粮食能源化”正引发中国粮食市场的巨大变动,而当市场供需失衡时,即便1‰的缺口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连锁反应。最初,乙醇生产以国内囤积的近1亿t陈化粮为原料,而目前陈化粮已基本消化完毕,乙醇生产开始转向使用新粮,这无疑对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埋下了隐患。以东北吉林省的榆树市为例,近几年来,该市连续成为“全国产粮第一县市”,每年粮食产量240万t,其中玉米180万t。该市有在建的两大生物质能源工程,如果这两大工程全面完工,全市的玉米都不能满足这两个工程的需要,需要从外面调进。按照计划,这两个工程一期要各自“吃”掉玉米60万t,二期建成后则都是100万t。由此可见,发展生物能源需要消耗大量的粮食,从而可能危及我国的粮食安全。

2、发展生物能源对粮食安全的影响。生物能源的发展虽然可以替代部分石化能源,有利于保护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缓解能源危机,但也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2.1导致农副产品价格上涨。玉米资源是东北三大省的优势,长期以来,大量的玉米被调往南方地区,用于生产加工饲料。而在发展生物乙醇的利益驱使下,东北玉米不仅调往南方骤减,而且当地饲料厂也购不到合理的粮食,致使养殖企业饲料短缺,直接造成了养殖业的成本上升。粮食和其他农副产品关乎13亿人口的生存,如果大量靠玉米、油菜解决能源问题,将会带来一场人为灾难。在我国粮食供给处于紧平衡的形势下,随着这些农副产品的价格上涨,其他商品的价格也就随之水涨船高。正常经济运行受阻,市场不再良性循环,负面影响很快波及整个生产链,从而影响整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稳定。

2.2不利于农业结构调整和玉米加工产业的健康发展。目前,许多地方出现一哄而起、盲目建设玉米加工企业的势头,这不仅不利于农业结构调整,也不利于玉米加工产业的健康发展,并有可能引发国家粮食安全问题。随着玉米价格飙升,2007年更多的东北农户改种了玉米,而放弃价格异常波动,且田间管理困难的大豆种植。2006年,中国玉米总产量1.42亿t,比2005年增加300万t,消费量为1.37亿t。除了口粮玉米稳中趋降以外,饲料用玉米和工业用玉米都在不断增长,按照这种趋势,中国很可能成为玉米净进口国,如不加以控制,燃料乙醇的发展,可能引发国家粮食安全问题。

2.3使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耕地更加得不到保障。2006年,中国的汽油消费量约为4600万t,按照年平均增长率5%计算,2010年汽油消费量将达到5700万t左右。如果按10%的燃料乙醇添加汽油计算,目前折合全国需求燃料乙醇在460万t,2010年会达到570万t。以每1t燃料乙醇消耗玉米3.5t计算,570万t燃料乙醇折合需消耗玉米1995万t。中国玉米年产量按照1.4亿t计算,燃料乙醇用玉米将占玉米总产量的14.25%。玉米单产按6000kg/hm2计算,1995万t玉米折合占用耕地33.23万hm2,相当于全国现有耕地总面积的2.72%,而2.72%的耕地差不多可以养活3500万的人口,也就是目前人口的10%左右。只要石油价格不低于每桶35美元,粮食价格不超过1400元/t,利用粮食转化成石化产品对企业和农户都是有效益的,这样,市场机制将会诱导大量的耕地去生产生物能源的原料,从而难以保障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耕地。

3、在较长的一个时期里,我国的粮食供给并不乐观,在中国使用玉米为原料发展生物能源的空间是十分有限。虽然发展生物能源是我国替代能源战略的重要领域,但其发展有可能危及我国粮食安全,因此面对这一新兴产业,我们应该根据国情理性对待。

3.1不能照搬美国、巴西发展生物能源的经验。虽然我国有发展生物质能源的必要性和一定可行性,并且具有一些潜在优势,但也不能像美国、巴西等国家一样来发展生物能源,其理由是我国的国情与美国和巴西不同。这些国家有着丰富的耕地和水资源,它们可用50%的玉米储备来生产燃料乙醇,而在我国却无法办到。我国耕地本来就贫乏,人均耕地不及世界平均的1/2,现在乃至今后,我国耕地还会因城市化、工业占地而逐渐减少。与之同时,强大的人口压力进一步激化了人地关系的紧张态势。

3.2不能依靠国际粮食市场来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粮食安全不仅是指粮食的数量供给安全,而且指粮食的价格安全。一种生活必需品如果价格上涨过快,肯定会严重干扰民生,引发民众的紧张心理,进而有可能成为社会危机。假如中国的粮食需求也大量依赖世界市场,由于大国效应,可以预料,世界粮价将上涨更多,这反过来也会促进中国的粮价上涨,增大中国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压力。

3.3“发展”与“资源”之间的矛盾有待于进一步解决燃料乙醇的发展遇到了与民争食争地的问题。面对这一问题,政府提出将停止在建的粮食乙醇燃料项目,在不得占用耕地,不得消耗粮食,不得破坏生态环境的原则下,坚持发展非粮燃料乙醇。其重心是为燃料乙醇项目紧急“刹车”,事实上,政府已经多次要求新上燃料乙醇项目“刹车”,然而,效果不尽人意。如何破解隐藏在问题背后的“发展”与“资源”之间矛盾,需要国家有关部门用更长的时间来求解。

3.4我国资源匮乏可能会产生粮食乙醇路线与民争食的问题。虽然从理论上讲我国不具备大规模发展生物能源的可行性,但我国的国情决定我国又不得不发展生物能源。近年来由于发展生物燃料,2006年和2007年,玉米供应紧张,价格随之上涨。处在生物能源发展的早期尚且如此,将来随着国家发展生物能源的规划逐步实施,如果对发展生物能源不加以规范和管理,情况将会更加严重。因此,如果能够做到生物能源不与人争粮(油)、不与粮争地,就可以突破生物能源关键限制的原料保证。但我们知道,无论是发展生物能源对化石能源的直接替代,还是发展生物化工对化石能源的间接替代,在总体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做到这一点是比较难的。

3.5要注意生物能源的石油替代导致农产品价格提高的可能及后果。我国生物能源的规模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在生物能源和石油替代的鼓励政策上,政府必须十分慎重和具有选择性。“十一五”期间,中国计划发展600万t燃料乙醇,到2020年发展燃料乙醇至1500万t,生物柴油500万t。这一规模可能还不至于严重威胁粮食安全。但如果国际原油价格持续走在高位,不用政府鼓励,在市场利益的驱动下,一定会有更多的农田和农民转向“种石油”,进而可能导致粮食短缺。到那时候,政府需要做的,就是如何防范农民盲目逐利和应付食品价格上涨,维护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因此,在扶持发展生物能源的过程中,政府应当把握几个基本原则:不能与粮食争夺土地,防止过度投资;在不危及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把能源替代的发展方向要作为长期战略;尽管我国面临严峻的能源安全形势,但是粮食安全永远都比能源安全重要。

4、在不影响粮食安全的前提下谨慎发展生物能源。现阶段,我国发展生物柴油的瓶颈是原料,即原料的数量和价格。在我国总体上人多地少,农业后备资源不足、粮食供应将处于紧平衡状态的情况下,使用玉米等粮食为原料发展生物能源的空间是十分有限的,必须寻求其他替代作物。

4.1尽快制定保障可再生能源法,顺利实施的细则和配套政策。2006年1月1日起,中国《可再生能源法》正式实施。它无疑使得在较大规模上发展生物质能源和迅速创立相关市场成为可能。目前要加紧有关方面实施细则的制定,以使之早日出台。实施细则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是限制甚至禁止以粮食为原料发展生物能源;二是国家从财政、税收以及融资渠道上对发展非粮燃料乙醇给予支持;三是支持和鼓励非粮生物能源作物技术的开发;四是对开发冬闲田、盐碱地、荒山等未利用的土地建设生物能源与生物化工原料基地的农户和企业以及其他组织,政府将视情况给予适当补助。五是设置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

4.2大力发展非粮能源作物,兴建能源作物基地以粮食为原料发展生物能源并不是长久之策,应当另找出路。我国生物质资源丰富,生物能开发潜力巨大。我国尚有宜林荒山荒地5400多万hm2,还有近1亿hm2盐碱地、沙地和矿山、油田复垦地等边际性土地,可以考虑发展利用这些土地,大力发展非粮能源作物,如木薯、甘蔗、甜高粱等非粮原料,因为它们大多生长在盐碱地、荒地荒山上,利用这些东西,把它们转变成生物燃料,这样既能解决解决燃料乙醇原料成本高、原料有限问题,又不与主要的粮食作物争地[7]。还可以考虑将部分宜林荒山荒地发展成为能源林,比如广泛生长在我国南方的麻疯树,它可以种植在那些不适于种植粮食作物的贫瘠土地上,而且大面积推广可以使贫瘠的土地重新变得肥沃。正是因为麻疯树可以提供优质的生物燃料,印度和其他一些国家也已经开始麻疯树种植的研究计划。

4.3大力发展非粮生物能源作物开发的技术。新技术的开发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生物燃料生产的原料供应问题。目前生产生物燃料大多使用的是粮食,但在我国利用粮食为原料发展生物能源是不现实的。而通过发展非粮植物来发展生物燃料,关键是要开发出能将这些非粮作物有效地转化为生物能源的技术。目前我国已自主开发了以甜高粱茎秆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的技术,并已在有关地方开展了生产试点。同时我国专家开展了秸秆制取燃料乙醇的技术研究开发,现已在安徽形成年产600t的试验生产能力。但以农作物秸秆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涉及到秸秆的收集、生产技术的开发、生产设备的制造、生产工厂的建设等,不过现已有初步的进展。我国在用甘蔗生产燃料乙醇方面还是空白。我国广西、云南、贵州等地都种植甘蔗,甘蔗不仅可以制取乙醇,而且甘蔗渣可以用于制取生物柴油。同时以木薯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也应当成为我国主要的发展方向之一,因为生产木薯基本上不与粮食争地,而且我国广东、广西、福建、云南甚至湖南、四川等地都可以广泛种植。

4.4政府要加强监管职能。我国的经济发展日益市场化,市场的力量越来越大,但在发展生物能源方面,不能完全相信市场,政府要进行必要的干预,否则可能会危及到粮食安全。因为不管是从企业的角度来讲,还是从农户个人来看,只要市场价格合适,规模加工燃料乙醇的生产线除了使用非粮作物,还会吸入许多种粮食,就会演变成直接拿粮食去转化生物能源。在农产品总量受耕地面积限制的情况下,这会引发一系列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

求最近三年中国的生物柴油产量

中国生物柴油行业总体生产情况及格局

2006-2010年中国生物柴油行业产能产量统计

到2010年,中国柴油的需求量已经突破1.5亿吨,与2006年相比,增长近20%;至2015年市场需求量将会达到2亿吨左右。近几年来,尽管炼化企业通过持续的技术改造,生产柴汽比不断提高,但仍不能满足消费柴汽比的要求。目前,生产柴汽比约为1.8,而市场的消费柴汽比均在2.0以上,云南、广西、贵州等省区的消费柴汽比甚至在2.5以上。因此,开发生物柴油不仅与目前石化行业调整油品结构、提高柴汽比的方向相契合,而且意义深远。(备注:柴汽比是指柴油与汽油产量的比例)

由于中国生物柴油行业需求的强劲增长以及国家能源结构调整的需要,国内生物柴油总产量一直呈递增态势。近10年来,生物柴油产业在中国快速发展,尤其是2006年至2010年的五年间,国内生物柴油新投资项目众多,生物柴油行业产能呈现快速增长;受原材料价格以及全球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影响,2008年成为中国生物柴油行业发展的分水岭,之前新上的项目大部分在2008年倒闭或停产,以山东省为例,2008年前后有二十多个项目投建或开工,但行业发展至2010年,山东省大部分企业已经倒闭,目前仍在生产的规模以上企业不足5家。

2007年是中国生物柴油行业企业发展在近十年中最为活跃的一年,持续生产企业数一度超过90家,产能也在2008年达到近300万吨的峰值。2008年开始,行业内资金不充足和技术力量不强的中小型企业部分停产退出行业,而生产规模较大,技术力量比较雄厚的企业艰难生存,并在之后的几年中不断扩大产能产量,到2010年,行业内持续生产的企业只剩下不足50家,但产量达到50万吨,产能利用率也提高到25%的水平。如下表6及下图8所示:

表6-2006-2010年生物柴油行业产能及利用率统计表

产能指标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持续生产企业数量(个) 65 96 84 62 45

生物柴油产能(万吨) 155 275 295 235 205

生物柴油产量(万吨) 24 31 47 52 50

产能利用率 15.48% 11.27% 15.93% 22.13% 24.39%

图8-2006-2010年生物柴油行业产能及利用率统

图9-2006-2010年中国生物柴油产量及增长趋势(单位:万吨)

如上图所示,中国生物柴油产量自2006年至2009年一直处于高速增长的趋势,但在2010年出现了小幅下降,2006年年产量为24万吨,较2005年增长了37.41%,2007年同比增长了29.17%,产量超过了30万吨,2008年是中国生物柴油产量增长最快的一年,比2007年增长了51.61%,产量接近50万吨,2009年增长速度有所下降,但产量超过了50万吨,达到了52万吨的历史高度,2010年出现了负增长,产量同比下降了3.85%,为50万吨。

2011-2015年中国生物柴油行业产能产量预测

表7-2011-2015年生物柴油生产规模预测(单位:万吨)

产能与需求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生物柴油产能 230 260 310 350 400

生物柴油需求 820 850 890 935 990

需求的满足程度 28.05% 30.59% 34.83% 37.43% 40.40%

图10-2011-2015年生物柴油生产规模预测(单位:万吨)

2010年12月24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关于对利用废弃的动植物油生产纯生物柴油免征消费税的通知》,明确对利用废弃动植物油脂生产的纯生物柴油免征消费税。2010年12月,《生物柴油调合燃料(B5)》标准出台,对生产生物柴油企业来说,标准的出台为将来产品及时销售创造了一个很好的技术条件。

随着国家各种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的逐渐完善,以及生物柴油需求量的逐年增加,预计2011年中国生物柴油行业产能将达到230万吨,从新回到增长的趋势上,到2015年生物柴油产能将达到400万吨,较2010年增加近100%。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