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今日油价

石油价格持续上涨-石油价格再度飞涨

1.为什么油价已经下跌了,燃油税却涨了?

2.中国经济的影响力多大?

3.为什么国际上有两次石油危机?

为什么油价已经下跌了,燃油税却涨了?

石油价格持续上涨-石油价格再度飞涨

近期关于燃油附加费上涨的传闻再次“不幸”被证实,而且上涨幅度、时间均超出此前所有预期。昨日,国家发改委和民航总局正式对外发布消息,国内燃油附加费收费标准9月1日起再度上调,800公里以下航线由30元调整为60元,800公里以上航线由60元调整为100元,这比上次调整附加费后规定的执行期限(10月10日)提早了40天。

资料;

对于油价的飞涨,很多人按照经济学的原理来理解,认为是石油供不应求。但是有关统计数据告诉我们,石油是供大于求。2004年第一季度,原油每天供大于求约30万桶;第二季度全世界原油日产量为8190万桶,平均日需求8040万桶,日供大于求150万桶。2005年年中,“世界石油日供应量约8400万桶,日消费量约8300万桶”(梅新育《中国没有定价权》《世界知识》2005.15),日供大于求量也达100万桶。所以,造成油价上涨的原因不是石油供不应求,而是其它因素所致。实际上,造成21世纪以来石油价格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对石油的投机炒作,上个世纪90年代石油价格的下跌,21世纪以来美元的大幅贬值。

近八、九年,我国以及国际上大多数国家的住房价格飞涨,其最重要原因是房产商和把房屋作为期货投资的“投资者”们的投机炒作。大量没有居住需求,但要投机歉钱的“投资者”将投机资金投入房地产,使投机资金与购房居住的购房资金之和大于正常情况下购买居住房所需资金量,人为地造成需求旺盛,使房价大升。同样,近几年石油价格飞涨的主要原因也是对石油期货的投机。所不同的是,对石油投机的力度比对房地产投资力度更大。2004年8月18日的《经济日报》,刊载了题为《国际原油市场风高浪急》的文章,该文章写道:“投资者想从油价的涨跌中大赚一把的投机行为,也对油价的飙升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几年来,由于国际金融市场对游资严加防范和约束,相当多的对冲基金开始进入国际原油期货市场进行期货的倒买倒卖,谋取高额利润。石油期货交易量目前是现货交易量的好几倍。据估计,在原油期货市场上,真正的需求方只占到交易总量的三成,其余都是套利的人。长期跟踪国际原油市场的亚太博宇公司研究员陈光远说:‘在几年前,美国基金在石油行业中所占比重大约在7%到8%,这个数据是5年前的。据最新的数据,美国的一些对冲基金在国际石油价格中的比重已经上升到1/4。’”据该文可知,两年前,投机的“投资资金”已远超过因为“真正的需求”而购买石油的资金,两部分资金之和,造成在石油流通领域内资金大大多于购买这些石油所需的资金量,即造成该领域的“通货膨胀”,原油物价上升。如前所述,2005年世界石油平均日供销量为8000多万桶,“但纽约商品交易所石油期货日交易量达2亿桶,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日交易量更接近4亿桶;按金额计算,当油价为50美元/桶时,世界石油日消费金额约40多亿美元,而国际石油市场日交易金额则高达数百亿美元。”

2005年世界石油平均日供销量为8000多万桶,“但纽约商品交易所石油期货日交易量达2亿桶,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日交易量更接近4亿桶”。这意味着原油一天内要被投机商们倒手几次。价格上涨期间,房屋倒手每倒手一次,一般房价就上涨一次。同样,价格上涨期间,原油倒手一次,一般石油价格也就上涨一次;倒手几次石油价格就上涨几次(只有少数时侯的倒手是获利回吐,价格下跌)。“按金额计算,当油价为50美元/桶时,世界石油日消费金额约40多亿美元,而国际石油市场日交易金额则高达数百亿美元。”当一种产品的购买,每天只需40亿美元时,却涌入了上百亿美元资金,那么这种产品的价格上涨将成为常态。所以,石油价格是以炒家们投机炒作的“石油期货价格作为定价基准,皮肯斯之流石油炒家对油价的影响力超过了海湾国家的石油部长们。”(《中国没有定价权》)

另外,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物价一直在上涨,年平均有百分之几的物价上涨率,而石油价格则一直趋于下降。如2006年7月6日的《参考消息》转载的法新社资料看,纽约市场交易石油价格1990年10月为40.40美元,而1994年3月则为14.08美元,1998年12月更降为10.72美元。直至2003年3月,涨到37.78美元,仍未恢复到1990年10月价格水平。再考虑到90年代美国的物价上涨,国际石油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的十余年中,它的实际价格下跌状况,比它在交易市场上交易价格下跌的状况更严重。所以21世纪国际石油价格的上涨,在较大程度上是油价下跌约10年后,大量炒家逢低纳入后的恢复性反弹。

还有,原油是以美元计价。而从汇率关系看,最近几年,美元对欧元贬值40%多,对日元也有约20%的贬值。美元大幅贬值的情况下,以美元计价的石油价格不变,实际意味着石油价格在欧洲、日本能用较以前更少货币来买油,例如,在欧洲,仅,美元对欧元贬值40%多就意味石油价在欧洲下降了许多。而在进出口关系上就意味着,石油输出口国要从欧洲进口同样多的某种商品,必须要用比几年前多得多的石油去换。因此,为弥补美元贬值带来的影响,石油价格肯定要上升来“纠偏”。所以,美元贬值也是石油涨价的重要原因。我们据美元对欧元、日元贬值(或者说欧元、日元对美元升值)的情况知道,对欧盟国家和日本来讲,因为他们的货币相对于美元升值,所以这段时间的石油涨价,对于他们的影响要小于对美国的影响。或者说,欧盟用欧元折算的石油涨价倍数远小于用美元计算的石油涨价倍数。

欧日的情况也使我们想到,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关系使石油涨价对我国有何影响。具体说,如我国人民币也象欧日货币一样对美元升值,石油涨价对我国有何影响。

现时人民币基本是与美元挂钩(2006年对原来只有约3%的升值),所以石油涨价对我国的影响很大,用人民币计算的涨价倍数与美元计算的涨价倍数相同(我们以有最新年石油进口数量资料的2006年为例来讨论,而2006年时约3%的人民币升值忽略不计)。

如2006年原油平均价格为每桶60美元的话,则相对2003年每桶涨了33美元,即涨了约1.2倍。2006年我国进口原油1.45亿吨,为计算方便,将2003年我国进口原油也定为1.45亿吨。每桶涨33美元,意味着每吨原油涨约247美元左右。这样,2006年进口原油要支付650多亿美元,约合5330亿元人民币(还是按1美元兑换8.2元人民币计算)。相对2003年要多支付约358亿美元,人民币计算要多花费2800多亿元。

如果我国在2006年前将人民币相对原来升值一倍,1美元兑换4.1元人民币,则2006年进口原油仍要支付650多亿美元,相对2003年仍要多支付约358亿美元。但因为人民币比2003年升值一倍,则以人民币计算仅支付2665亿元,比2003年只多花费约100亿元,而不是现时汇率要多支付的2800亿元。因此,如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一倍,理论上,每升汽油、柴油价格将比现在降一半。当然,考虑到我国原油不是全进口,以及提炼原油为汽油或柴油等因素,可能降不到一半,但肯定会比现在便宜许多。因此,人民币的汇率变化也将影响在我国的石油产品销售价格。

我记得,20多年前的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确定的汇率是1美元兑换2.4元人民币(有段时间甚至为1美元兑换1.9元多人民币),其后我国将人民币一路贬值到1美元兑换8.2元多。这使我国进口石油、铁矿石等所支付的人民币数量大增。或者换句话说,换回同样多石油、铁矿石等进口货物,所支付的、用人民币计价的衣帽等出口货物就需大增。反之,如人民币对美元大幅升值,我国只需出口较少货物,就会换回同样多石油、铁矿石等进口货物。

据许多国际机构估算,不按汇率计算,按购买力计算,现时的1美元也只值2元多人民币(这与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确定的汇率大致相同)。而我国现时将其定为1美元值7.5元多人民币。当然,我国这样确定汇率是使出口商品以美元计价更便宜,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以增大出口。但这样的结果也有许多弊端:使进口原料和其它产品按人民币计算很昂贵(因为我国企业和人民购买进口产品要用人民币兑换美元或用人民币购买);并因为我国出口产品以美元计价价格太便宜,国际上频频对我实施反倾销,要我们交反倾销税,造成额外经济损失;我出口产品以美元、欧元等计价价格太便宜,客观上使许多国家的劳动密集性行业的工人就业困难(这也是我国设在西班牙的鞋子仓库和商店被袭击、烧毁的重要原因);我国对西方国家出口大增,对美欧是大顺差,造成我国对西方市场较大依赖,美欧(尤其是美国)也看到这点,它们就要求我国在外交上付出代价,在外交上配合它们(例如在朝核、朝鲜导弹、伊朗等问题上),而我们则经常只能配合他们。对此,我们常把这种被迫屈从称之为“韬光养晦”。

当然人民币升值也有坏处。例如,人民币升值将使出口商品以美元计价变得昂贵,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竞争力将不那么大。另外,人民币升值将使我国的庞大外汇储备贬值(用人民币计算)。而人民币大幅升值将使我国的庞大美元外汇储备大幅贬值,这是我国对人民币升值问题难以定夺的重要原因。而这就是我国以前将人民币对美元大幅度贬值的错误政策,带来的难以解决的后遗症。

中国经济的影响力多大?

方舆论在盛赞中国对世界经济做出的贡献时,举的两个例子是,因为中国经济增长强劲,带动了世界原材料及能源市场价格的不断上涨。价格上扬为原料及能源出口国带去了福音,但同时因为中国出口大量的廉价产品,又遏制了其它国家因原料及能源价格上涨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英国《经济学家》杂志便说,从2000 年以来,世界石油市场的价格翻了三倍,其增长幅度可以与20 世纪70 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时媲美。然而,这次石油价格的飞涨却没像往常那样引起通货膨胀的高涨及经济衰退。它认为,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的缘故。

《经济学家》在夸奖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做出的贡献,我们却应该看到中国经济面临的巨大风险,其中隐藏的危机。

中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很高,也就是讲进出口贸易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很大。按汇率计算,2005 年第一季度的对外依存度达48%,是1990 年以来的最高值。对外依存度高,说明中国经济的开放程度高,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中国需要从国外进口大量的原材料与能源。2003 年,中国从国外进口的原油、铁矿石、氧化铝等产品分别占消耗总量的35%、36%和47%,镍和天然橡胶更高达55%上。据专家估算,到2020 年,中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将达到60%。

在世界原料与能源市场的价格节节攀升的情况下,我们目前的经济增长模式将面临巨大危机。我们的出口市场是一个竞争力很强的市场,我们缺少定价能力,所以出口产品的价格很难随着原材料与能源价格的上涨而提高。而我们进口原料与能源都需要外汇,我们缺少报价能力,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出口产品来维持平衡。在美国政府鼓励美元贬值,以减轻它的债务时,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出口更多的产品来换回的是有限的购买力,购买原料尤其是能源的能力却无法相应地增加。如果我们仍然不改变“粗放”型的发展模式,我们将面临生产越多、实际收入越少的困境。从这一角度来看,中央政府提出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号召不仅是一种口号,它实际关系到中国经济发展未来的可持续性,是个生攸关的问题。

此外,中国经济也不能满足于当“世界工厂”。如果我们不培养自己的设计、创造能力,未来的经济增长也会大打折扣。当然,改革开放这些年来,中国的工业制造能力有了长足进步,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例不断增长。但与此同时,中国从国外进口的工业制成品也在不断增长,主要是因为我们需要从国外引进先进设备、加快工业技术设备的更新换代。这种情况表明,中国工业总体实力仍不够强大,先进技术装备仍依赖进口。当我们的制造实力越来越接近工业化国家时,它们的企业会把中国企业越来越当作对手,对中国企业转让技术会越来越困难,条件会越来越苛刻。美欧在与中国的商业谈判中不断强调保护知识产权的问题恰恰表明了它们的这种担心。与此同时,美日欧的贸易保护主义正在抬头,未来可能会以各种借口限制中国向它们的出口。

虽然面临的形势很严峻,但中国经济仍有一些固有的优势。比如,中国的市场潜力正在日益显露出来,中国已经可以利用消费者主导的优势,利用自己拥有的市场来提一些条件。外国企业要想占领中国市场必须付出一定的转让技术代价。而随着能源、原材料价格的不断上涨,中国必须加大技术改造,提高能源及原料的利用率,提倡原料的多次使用与循环利用。中国的市场大,如果大批改用新技术,就可能降低使用成本。如果形势逼迫我们在技术上更上一层楼,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将会有更加坚实的基础。

当然,中国还面临许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社会两极分化严重,银行与金融体系还不那么健全,环境可能面临危机,等等。但正如法国《回声报》副主编伊兹拉莱维奇所说,中国现在的情况有点像19 世纪的美国,大众消费形成,城市化进程加快,社会问题激增。美国在工业化进程中经历过那么多危机,中国也难免面临风险,但是中国发展的大趋势不会改变。

为什么国际上有两次石油危机?

第一次危机(1973年):1973年10月6日是犹太人的赎罪日,阿拉伯人利用这个时机发动了打击以色列、收复失地的新的中东战争。与此同时,阿拉伯产油国同外国石油公司集团进行提高石油标价的谈判。10月14日谈判破裂。10月16日,海湾五个阿拉伯产油国和伊朗的代表在科威特开会,决定单方面把每桶石油的标价提高70%。几十年来国际石油资本寡头垄断集团控制石油市场价格的局面宣告终结。10月17日,阿拉伯产油国的石油部长决定逐步削减对美国、日本和欧洲的石油供应量。美国没有重视这一举措,10月19日宣布对以色列提供22亿美元的紧急军事援助,这一举动激怒了主要产油国。当天,利比亚首先宣布对美国禁运石油。10月20日,沙特等海湾阿拉伯产油国停止向美国供应石油。到12月,世界市场每天的石油供应量减少了500万桶。12月下旬,欧佩克德黑兰会议决定再次提高石油价格。

提价、减产和禁运同时发生,使西方国家经济出现一片混乱。提价以前,石油价格每桶只有3.011美元,两个月后,到1973年底,石油价格达到每桶11.651美元。石油提价大大加大了西方大国的国际收支赤字,最终引发了1973—1975年的世界经济危机。

第二次危机(1979—1980年):1978年底,当时的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伊朗发生推翻巴列维国王统治的“伊斯兰革命”。1978年12月26日至1979年3月4日,伊朗石油出口全部停止,世界石油供应突然减少了500万桶/日,再加上西方各国政府和石油公司竞相在现货市场上抢购石油,造成石油供应短缺,石油价格飞涨,从每桶13美元猛升至34美元,引发了第二次“石油危机”。紧接着,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突袭伊朗。两伊战争的爆发使伊朗和伊拉克的石油出口一度完全中断,国际市场石油价格一度暴涨到每桶42美元。但由于1979年以来持续一年多的抢购,使西方国家有了较充足的石油储备,加上沙特阿拉伯迅速提高了本国石油产量,所以到1981年油价终于稳定在每桶34~36美元的欧佩克标价范围内。

这两次油价暴涨给发达国家的经济带来严重影响,同时也推动了发达国家在非欧佩克地区的石油勘探开发。因此,1982年以后,世界石油市场出现了石油供大于求。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