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局势对油价的影响-阿富汗战争汽油价格暴涨
1.911事件为什么撞座大楼却对美国经济造成了影响?
2.9.11事件中保险的职能和作用
3.10部硬汉战争**,你看过几部
4.M113装甲运兵车
5.阿富汗战争的使用武器
911事件为什么撞座大楼却对美国经济造成了影响?
九一一事件在世界经济与美国经济上产生了重大及即时的影响。许多设在世界贸易中心的大型投资公司丧失了大量财产、员工与数据资料。全球许多股票市场受到影响,一些例如伦敦证券交易所还不得不进行疏散。纽约证券交易所直到九一一后的第一个星期一才重新开市。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开盘第一天下跌14.26%。其中跌幅最严重的要数旅游、保险与航空股。
美国的汽油价格也大幅度上涨。当时美国经济已经放缓,九一一事件则加深全球经济的萧条。
北美领空被关闭几天后攻击和减少其重新开放后的空中旅行,在空中旅行的能力削减了近20%,加剧了挣扎中的美国航空业的财务问题。
9月11日恐怖袭击也间接导致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美国战争以及其他国土安全开支,总额至少为5万亿美元。
9.11事件中保险的职能和作用
直接经济后果
9.11事件在经济上产生了重大及实时的影响。大量设在世界贸易中心的大型投资公司丧失了大量财产、员工与数据。纽约证券交易所直到9.11事件后的第一个星期一才重新开市。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开盘第一天下跌14.26%。其中跌幅最严重的要数旅游、保险与航空股。美国的汽油价格也大幅度下跌。当时美国经济已经放缓,9.11事件则加深了全球经济的萧条。
“美国911事件”发生后,美国经济一度处于瘫痪状态,对一些产业造成了直接经济损失历史罕见。
间接经济损失
9·11事件之后,美国政府对的赏金超累积至2010年超过7000万美元。
美国前总统布什承认,这是一场力量极为不对称的战争,一个国家对一个人。虽然本·拉登年疲于奔命,但美国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从2001年起,美国政府单单给线人发放的赏金就超过了7000万美元。
在美国对本·拉登的行动中,动用一系列高科技武器。
美军士兵伤惨重
美国政府的一个统计显示,为追杀拉登,在阿富汗战争中,从2001年到2010年,美国的军事拨款超过4280亿美元,对阿富汗的占领到2010年6月1日已造成7228名美军士兵伤。随着美国的军事形势受到破坏,白宫增加了驻阿富汗士兵的数量,这同时也增加了美军士兵的伤人数。政府最近18个月在阿富汗伤的士兵人数远远超出过去8年。2011年5月2日,驻阿美军在帐篷里看到本.拉登讯时说:“本·拉登的就是对所有亡的美军士兵最大的安慰。”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10部硬汉战争**,你看过几部
它只有20分钟,但请不要用"微**"来侮辱它。20分钟的片子足以秒杀一般军事/枪战/战争题材的**200小时以上。希望看到更长版本的次片。它是大片,是一部更大的片的前传。简单而套路化的一场战斗,但足以成为军事迷、 游戏 迷、军事 游戏 迷、武器控、战斗控、高 科技 战争控等等的至爱,尤其是第14分钟后的那5分钟,劲爆迭起,热血为之沸腾。
这部影片仅有20分钟,可以说是一部微**。据称为了这部影片,育碧公司为其投入了1亿美金,用于作为其 游戏 的前传进行宣传。
一部令人震撼的**,真实、刺激、虐心,特别是中间那长达几十分钟的林子战,晃动的主观镜头,重度消弱配乐,留下的是心跳声、呼吸声、垂前的喘息声。本以为故事依旧主旋律,却一反常态,没有美化自我丑化他人,没有个人英雄主义。结尾意料之外,更是双方对外战争关系上的一次进步或转折......
影片的最后很感人,几架美国的武装直升机和一架C130空中炮艇,已压倒性的优势击退恐怖分子,救出了唯一一位幸存的队员。影片让我想到了一句在别的**里看到的台词:"维护和平不是避免战争,而是伸张正义!"。
当我看完第一遍黑鹰后我才发现,这个才是最棒的。以后由陆陆续续的看过不少战争片,但是都无法抹去黑鹰在我心中第一战争片的地位,他的真实,他的史实,他的战争场面,以及很多痛彻人心的场景(比如小孩失手用AK将自己父亲打,比......
《黑鹰坠落》这部**故且不论交战双方谁对谁错,光其所展现出的美军新军事变革后的作战理念的超前性及以人为本的思想,就足以让人震憾不已,而这部**所表现出来的战争场面的那种真实感,估计后来者想超越的话会有相当的难度。我本人对这部**那是喜欢的非常,在战争类**当中很难有其他的影片能够超越它在我心中的位置....
影片剪辑和特效处理都堪称顶级,即使过了10年再来看这部**,依然会觉得震撼人心。影片打造出的"黑鹰坠落"招牌也会在战争题材影视作品中屹立不倒,永垂不朽。
从头干到尾的海豹突击队反恐猛片,枪战、狙击、海船支援、救女人质、打恐怖份子,真人档手雷,简单粗暴,枪枪到肉,"把伤痛当成你人生动力",斯科特沃不愧好莱坞新一代动作大导。
惊心动魄,如同一部纪录片,真实展现海豹突击队几个任务完成过程.他们令人尊敬的不仅仅是他们的单兵战斗力、团队协同力,更是他们的心怀大义.为了国家、整个民族的利益,他们甘愿抛弃一切,包括家人、牺牲一切;包括自己的血肉之躯.影片结尾身着军服的队员们为执行任务中牺牲的战友举行葬礼,令人肃然起敬。
老布始终都是一脸苦大仇深的样子,拿着把瞄准镜装反了的M4A1…… 地狱火战术糟糕透顶,跟《盗火线》里劫匪的火力掩护没区别…… 导弹轰出了汽油弹的效果…… 加装了消声器的M4A1卡宾枪射击时不仅声如闷雷,还喷出了巨大的枪口焰…… M249机枪手一直使用100发尼龙布弹袋,见敌人众多难以招架,一转手变出了一个200发塑料弹箱……
不矫情不煽情, 该打就打该硬就硬, 虽然造成叙事较僵硬, 但也提升了质感。道具布景真实, 坦克车辆目测真货居多, 装备齐全,131号虎式出场尤其激动人心, 可惜很快领便当(但这场坦克对战基本真实重现了雪曼打虎式的战术)。音效和爆破出色, 炮弹呼啸, 爆炸和打在装甲上的细节尤其赞。军迷不可错过。
给满分,很有质感,场面和声音都是。坦克列队田地救人那场,以及守十字路口那场,拍得都不错。希亚·拉博夫,基本全程,全程两眼泪汪汪地望着布拉德·皮特
淋漓!痛快!俄罗斯人的硬骨头气概和天生的从容潇洒在这部**中表现得让人瞩目~~~(好像有一个人物是南奥塞梯的总统,同样赞~~~当时他的确披挂上阵,和普通士兵一起上前线~~~很有李云龙的风范!!!) 但我不想在这里说那些帅气又憨憨兼实力强劲的俄罗斯士兵(真心觉得那个结巴在买萌)
当年,中国沉浸在奥运狂欢中,遥远的中亚,一场战争正如火如荼,亡、毁灭笼罩着南奥塞梯。 经过漫长的车臣战争,俄罗斯虽然雄风不再,但虎威犹存,俄罗斯战争机器一旦发动,对付一个常备军不到4万人的格鲁吉亚,可谓摧枯拉朽...
这是一部很棒的法国**。相当给力的纯硬派战争片!现代反恐战争题材一直是最热卖点,依旧是令人"畏惧"的阿富汗战场,这部法国战争片一点不逊色于美国同类型影片,影片感觉像是在玩战争 游戏 《使命召唤》一般!情节紧张刺激毫无冷场!
帝国的毁灭算是我目前为止看过的最好的二战**了,貌似外国的**越到最后越注重心灵震撼,就像导演在一次访谈中提到的,这是一部将看成人而不是恶魔的**。
人类总是如此简单地走向狂热。 人类走向纳粹需要多长时间?一部**曾经给了我们答案:只需要五天。看过了《帝国的崩溃》,一个曾经困扰许久的问题再次涌上心头:是什么让这个诞生了康德、歌德、黑格尔的国家如此愚昧,是什么让这个被认为严谨而又冷静的民族如此的冲动?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一个国家的人民往往因为一个人乃至于一撮人的意志所形成所谓国家意志所操纵。
《帝国毁灭》是一部非常出色的**,入围2004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核潜艇叛变引发的一场核战危机,实在是震撼:苏联核潜艇"红色十月"号航道偏轨,引发美国中情局的忧虑,认为它要攻击美国,但情报员杰克森却认为它欲归降美国,到底真相如何?肖恩?康纳利扮演的苏军船长,干掉了船上的政委。然后他们就往美国的方向航行,此时身后有苏联派出的追兵。前面又有美国人的潜艇,随时有可能干掉他们。因为美国人一时半伙无法判断这些苏联人的真实意图。
M113装甲运兵车
M113装甲
运兵车
美国M113装甲运兵车是世界上部署范围最广的装甲运兵车,全球60多个国家部署了超过80,000辆。该车于1960年首次投入使用,并在越南战争(1955-1975年)期间为美国和澳大利亚军队服役。
它的身影接连在赎罪日战争,入侵巴拿马,两伊战争,波斯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以及最近发生的俄乌战争中出现。
该车于1956年开始研发,以满足美国陆军对空运装甲运兵车(APC)的要求。该车被要求足够紧凑,可以装入洛克希德C-130大力神运输机的货舱。FMC公司随后提交了两辆原型车——铝制的T113和钢制的T117试验车,陆军最终选择了铝制版本。
这使它成为世界上第一款主要由铝制成的装甲军用车辆。
军方将其正式命名为M113,该车于1960年开始在美国陆军服役,并逐渐取代老旧的M59装甲运兵车。M113装甲运兵车于1960年开始生产,早期批次的M113使用汽油发动机,支持两栖功能。驾驶员位于车体左前方,可通过车顶舱门进入。
驾驶员可使用四个潜望镜观察前方,还有用于微光环境时使用的红外观察设备。
首上装甲略微倾斜,可以防御小口径武器的射击,车体侧面装甲板是垂直的。车体后部的液压坡道舱门用于步兵进入运载舱,并额外安装了一个较小的检修门。车长位于驾驶员后方的位置使用车长塔。他可以使用五个潜望镜以提高态势感知能力,全车的自卫武器只有一挺M2重机枪。
乘员还可以通过运载舱上方的舱门向外射击。M113的动力组安装在车体的右前方。
除了两名载具成员外,运载舱还可以携带11名步兵即一个班的兵力。
全车装甲厚度从12毫米到38毫米不等。
1963年5月之后生产的M113装甲运兵车将汽油发动机改为使用柴油的6V53V-6柴油发动机,并命名为M113A1,换装柴油发动机可以降低战斗中被击穿后起火的可能性,并增加了作战续航里程。
新发动机与艾里逊TX-100传动系统配合使用。
从1964年开始,这种改进型开始大量生产并替代之前的型号。?
之后的改进型M113E1对基础进行了更多更改,包括优化了悬挂和发动机冷却系统。M113的下一次重大改进直到越南战争结束后才到来,于1979年推出了最新的改进型M113A2。自此之后工程师们的目标是想办法继续提升该型号的性能。从外观上看,M113A2与A1没有太大区别,但在内部进行了大量改进,包括对悬架系统进行了进一步优化,增加了离地距离。
同时再次优化了发动机冷却问题,可在车体外部安装副油箱,增加了续航里程。发动机上安装了涡轮增压器,并使用了AllisonX200-3交叉驱动变速箱。
1987年,FMC推出了他们的最新改进型M113A3,该型号对M113系列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进。
该型号换装了AllisonX200-4变速箱系统与全新的DetroitDiesel6V-53T涡轮增压柴油发动机。
悬挂系统再次得到优化。
内部油箱加装了防爆衬里以保护乘员。方向操控装置从操纵杆换成了方向盘。P-900附加装甲套件可以给车辆带来更好地防护性能。M113的大规模生产于1992年结束,但仍有小额订单允许继续生产。意大利和比利时也得到了本地生产许可。
美国陆军最后一次购买M113是在2007年,该车仍在美国陆军服役,数量维持在千辆左右,其中许多是A2和A3型号,并进行了现代化升级以获得更好的火力、机动和生存能力,被作为各种武器的自行底盘。
阿富汗战争的使用武器
西方军界曾经预测苏军要想彻底消灭阿富汗游击队需要投入50万兵力,这是根据美军在越南战争中的经验得出的结论。虽然苏军高层中也不乏有决心一举荡平阿富汗抵抗力量的鹰派人物,但是苏军在侵阿战争期间平均保持10万左右的兵力,因为后勤保障能力始终是制约苏军投入更多兵力的“瓶颈”。七八十年代的苏军,一个参加作战行动的摩步师每天需要补给700~800吨的物资,一个战斗直升机团每天需要补给近400吨。而阿富汗是个内陆山国,全国4/5的面积是山地,即没有铁路,也没有海港。空运只能解决每天200~300吨的补给量,对10万之众的侵阿苏军无异杯水车薪。苏军绝大部分的后勤补给任物都依靠卡车运输。
从苏阿边境到阿富汗腹地只有2~3条战略公路。例如,从捷尔梅兹出发的苏军补给车队要开400千米才能到达喀布尔,途中还必须经过许多险要得山地。一般来说,一辆满载的军用卡车开到80千米/小时是没问题的,但是编队行驶时速度能到50千米/小时就很不错了。一个大型的补给车队只能以20~25千米/小时左右的速度行军,车距50米左右。而且在阿富汗这样的高原地区,车辆通常只能装载平原地区1/2的物资。即使在没有民用车辆阻塞和游击队袭击的理想状态下,每天最大运输量只能达到3000吨,而实际上苏军补给每天能有1500吨就很不错了。这些物资只够苏军维持2~3个师规模的持续作战行动。
对阿富汗游击队来说,这些满载和燃料的卡车队是最好的打击目标。苏军除采取武装直升机、空降突击部队和步兵战车掩护之外,还直接在ЗЦЛ-135卡车上安装了双联装23毫米ЗУ-23型高。这是一种退役的老式武器,平时储备在仓库里,爆发大战时用来装备苏军后备军。此炮仰角大,对山地目标斜射时最大射程为2500米,正好可以用来压制高山上游击队的大口径机枪。当时的苏军使用ЗСУ-23-4型四联装23毫米自行高炮(俗称ZSU-23-4“石勒喀河”自行高炮,北约绰号“炮盘”)作为标准野战防空武器。不过这种雷达和计算机控制的自动化武器对付游击队显然成本太高(一辆“石勒喀河”的成本相当于两辆T-62主战坦克)。
由于高炮卡车和其它运输卡车底盘相同,所以在机动性、燃料、维修保养等方面非常方便,而且必要时也可以用来装载物资。而其它为车队护航的步兵战车、装甲输送车、自行高炮、坦克等动需要在车队里安排几名专门的技师(通常是准尉)以备战斗中进行抢修。苏军一般规定10分钟内修不好就放弃,由于这些战车脱离了作战部队,临时配属给运输队,因此野战维护十分困难。
对于侵阿苏军而言,卡车是最重要的,假如没有坦克、战车、火炮、直升机、战斗机等等任何一样武器,他们都可以继续战斗在阿富汗。但是离开卡车,一天都过不下去 著名的米-24直升机是苏军手里最有效的反游击战武器。米—24D是专门为苏联的空降突击队而研制的,所以除了其它武装直升机所共有的装甲防护、串列座舱、旋转炮塔等特征之外,米-24D还有一个能搭载8~12名士兵的乘员舱,这个设计给米-24D带来很大的作战灵活性,不但可以运输空降兵和重要物资,还可以用来营救被击落的飞行员。后期的米-24D在乘员舱里安排了一名机枪手,在机身后面安装了7.62毫米机枪,专门用来在拉起时压制游击队的高射火力。为对抗游击队的单兵防空导弹(以美制“毒刺”单兵防空导弹为主,采用红外线热感制导),米-24的发动机排气口还安装了发动机排气冷却系统,在战斗中可以短时间使用(最长不超过3分钟)。在海拔4000米以上地区作战时,满载的米-24做剧烈机动时,仍有发动机功率不足的现象。米-24的滑油箱、旋翼和座舱防护能力比较差,容易被击伤,特别是飞行员不使用座舱防弹钢板时最危险。
米-24直升机的武器种类很多,除一般武装直升机常用的反坦克导弹、57毫米、80毫米、122毫米火箭,23、30毫米双联装固定航炮和吊舱,12.7毫米4管加特林机枪以及30毫米自动榴弹发射器外,还经常使用250千克炸弹、集束炸弹和空中撒布器,因为其它固定翼飞机在阿富汗险峻的山地使用这些武器时效果不佳。57毫米火箭弹最初是空对空武器,从担负对地攻击任务的要求看,采用爆破战斗部的57毫米火箭弹对付无防护目标效果较好(64枚齐射时对无防护目标杀伤面积为2900平方米),对付有土木工事掩护的目标效果则较差。阿富汗游击队在伏击苏军车队时,通常都在公路两侧的高山上预先构筑阵地,以有效地保存自己。
于是苏军使用了装有化学战斗部的57毫米火箭,实战证明这种武器威力极大,被击中的游击队阵地上不但无人生还,而且者都如同被冻僵了一样保持着战斗姿势,说明是中毒后立即亡,极有可能是苏军新式的“昏睡亡”毒剂,这种毒剂致速度要远优于传统的中等挥发性有机磷神经毒剂(例如甲基氟磷酸异丙酯,俗称“沙林”,加压贮存时为淡**油状液体,常温下有中等挥发性,无气味,白鼠LD50静脉注射致量为1.5毫克/千克,从接触到致大约为10~15分钟,除此之外还有“塔崩”、“梭曼”两种同类毒剂)。
57毫米化学火箭和大口径火炮及轰炸机的化学弹相比,使用突然性强,精度好,对己方部队影响小,是一种有效的反游击战武器。但是这种武器和其它化学武器一样,对气象条件要求较高,特别是在阿富汗的崇山峻岭之间,风速和风向变化很大,不是总能找到合适的时机。80和122毫米火箭可携带燃烧空气战斗部,特别适合杀伤洞穴和掩体里的游击队。122毫米火箭弹还配有可穿透3米土层和1米混凝土的串联战斗部。空中布雷用于封锁阿富汗和伊朗、巴基斯坦的边境,阻断游击队的补给;在围剿行动中,也用空中布雷来切断游击队的退路。
苏军在阿富汗常年保持200架左右的米—24武装直升机,但是机组人员定期轮换。使用范围扩大到营级,作战时空军前进引导军官(通常是直升机飞行员)携带通信工具随摩步营或运输车队行动。米-24D最标准的战术是“车轮战”,即由多架米-24D从高空轮流向目标俯冲攻击,然后从低空转弯脱离,再重新拉起,如此循环作战,不给游击队以反击或逃走的机会。另一个常用战术是一架在高空吸引游击队开火。其它数架在周围山峰后面隐蔽,一旦游击队阵地暴露,就予以打击。战争后期的苏军经常采用米—2直升机从高空引导米-24D攻击,这种打法分工明确、合理,隐蔽性更强,非常有效。
还有一种米-24和迫击炮协同战术,即先用直升机把120毫米迫击炮运到游击队营地附近的山顶,在夜间用迫击炮轰击游击队营地,黎明时再用米-24来打扫战场,结束战斗。米—24D为补给车队护航时经常使用“蛙跳战术”,即一半米-24在车队上空掩护,另一半米-24事先搭载少量空降兵占领车队前方的制高点,待车队通过后再收拢空降兵向下一个制高点跳跃前进。 苏军历来是把坦克作为攻击的主力,但是在阿富汗的经验证明,步兵战车比坦克更有效。侵阿初期,苏军主要使用T-55、T-62型坦克(由于中亚不是苏联军队的主要作战方向,所以苏军临时动员了几个三类摩步师参战,这些部队平时只有军官和骨干,装备也很陈旧,这样的部队本来是为打大规模常规战争准备的)。实战中,苏军大量的坦克对游击队作战效果并不好,在山地,由于苏军坦克炮俯仰角太小(-4°~+10°),不能有效射击。而且由于坦克在山地磨损大,故障率高,油耗大反而成了苏军的负担。所以后来苏军逐步把大部分坦克部队撤回国内,留下的坦克主要用于火力支援。轮式装甲输送车(主要是BTR系列,以BTR—80为主)只有14.5毫米大口径机枪,装甲只能抵挡枪弹,火力和防护都很薄弱,其发动机在山地还有过热问题。伞兵战车(BMD系列)火力较强,但车体较轻,防护薄弱,而且穿越山间激流时非常危险。这两种战车战斗舱在车体前部,利于乘车突击,但乘员在敌火力威胁下下车非常危险。所以用于山地反游击战都不理想。
苏军的БМП(北约代号BMP)系列步兵战车火力强,特别是БМП-2型采用的30毫米自动炮仰角大,有效射程远达4000米,改善了БМП-1步兵战车的73毫米滑膛炮射程不足的缺点。БМП系列步兵战车的正面装甲防护可抗23毫米穿甲弹,足以抗击游击队常用的大口径机枪,后期还特别加强了炮塔前部和车体侧面的装甲。而且乘员舱在车后,步兵下车安全。由于上述优点,步兵战车逐渐成为山地反游击战的主要突击力量。侵阿战争后期БМП-2步兵战车还取代了部分БМД伞兵战车,用来装备空降部队。БМП系列步兵战车的缺点是车内空间狭小,在阿富汗的苏军士兵大部分时间宁可坐在车顶上行军,БМП系列步兵战车对于士兵来说,更像一个流动的补给站和火力支援点。
在山地清剿作战中,苏军改变了所谓“勇猛冲击”惯用战术,改为“交替跃进、相互掩护”,不再强调乘车突击,而是越来越多的采取步兵下车作战,战车火力支援的战法。在很多山间弯道上,步兵反倒要前出为战车探路,因为每一个转弯都可能隐藏着极大的危险。对于山间的溪流,苏军战车也不敢轻易的涉入,因为游击队往往使用意大利制造的塑料壳水雷和老式的英国铁壳反坦克地雷封锁水道。 苏军在阿富汗使用了几种特种,用来对付游击队出没的村庄。这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使用,目的是消灭游击队的后勤补给基地,也说明苏军在阿富汗反游击战的升级,实际上是焦土政策。
美军在越南经常采用铝热来达到同样的效果,而苏军的手段更先进。苏军使用了几种新型,当时虽然有部分随游击队行动的战地记者报道了一些片段,但直到苏联解体后,这些炸弹的庐山真面目才被揭开。其中一种是子母弹,弹体内装有爆炸、燃烧等不同功能的子炸弹,从空中散布开后可以产生高温,不但烧毁整个村庄,而且足以熔化石头。还有一种被游击队称为“火爆”的炸弹,采用2米长的棒状固体弹芯,爆炸后可以消耗掉周围的氧气。
另一种是液体,但与凝固汽油弹完全不同,其浅褐色液滴散布在地面上,并不马上燃烧,一旦有车辆和行人压上后才开始发火,产生高温和毒烟,并且难以扑灭。很显然这是一种为封锁欧洲某些特定地区(如机场、高速公路等)而研制的武器,但是用于阿富汗也同样有效。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