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油价格最近涨幅大吗-2021年粮油涨价
1.求一篇社区居民健康调查报告
2.物价上涨对居民生活的影响调查报告
3.种粮大户的发展情况有哪些
求一篇社区居民健康调查报告
要有 标题 小标题 摘要 参考文献等内容的标准格式范文如下:物价上涨的调查报告
今年以来,物价飞速上涨,猪肉涨价了,方便面、快餐、洗涤用品也涨价了。随着越来越多的食品、日用品加入到涨价的行列,就连学生餐也是一次一次涨价,才发现基础生活物质价格上涨给生活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压力,也是突然不能够适应。 “民以食为天”,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讲,此类基本生活物质虽然小幅上涨,但带来的影响却是巨大的。这类基础物质价格再怎么涨,老百姓也是要买的,无论如何,饭总是要吃的。
为了更好的明白现在市场的价格上涨情况,特地去了解了一下,下面是我的调查数据:
⒈猪肉价格:印象中猪肉应该卖的很便宜的,6,7块钱一斤。可是当我妈问猪肉价格时,摊主说:“14元一斤。”我就惊讶极了。什么时候涨的这么厉害了?旁边另一个顾客说:“好多天都没有吃猪肉了,都不知道猪肉是啥味道了,想吃肉只能买点羊肉吃火锅啦,否则别的也买不起,鸡蛋更是长得离谱,原来3.4就能做一顿炒鸡蛋,但是现在4.2才能炒一盘啦。现在过年才来买些猪肉回去。”早就听说国家政府一直要控制猪肉价格上涨,可是现在看来好象没有什么效果吧。
⒉鸡蛋价格:印象中以前只买一两块一斤的,可是妈妈告诉我:“那是早几年的价格了,现在都卖到四五块钱一斤啦。”我随着妈妈去买鸡蛋,果真,鸡蛋标价:4.5元/斤.妈妈买了十个鸡蛋就要了十几块钱.
⒊蔬菜价格: 2008年真是不一样的一年,年前大雪灾.湖北、湖南、广东受灾严重,很多北方时令蔬菜因为道路不通而无法正常运到南方.这是蔬菜涨价的主要原因之一.妈妈去买藕.一看标价:6元/斤.买了两节就是12元.妈妈大发感慨:“现在买菜都要大几十块.却没有多少东西.再这样下去,如果不涨工资,真的是会越来越困难了。”我在心里也暗暗赞同。
随后在市场上转了一圈,发现一般的蔬菜价格都在1元以上。很多居民都试着还价,可是卖家一直“叫苦”表示不能再便宜了,涨价也是没办法,一涨都跟着涨了。
看到这样的情况,我真是颇有感触:生活真是很不容易!
理性的看近两年物价上涨,对原本生活困难的低收入居民家庭确实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食品价格的波动给普通市民特别市低收入家庭的生活也带来了影响。
整体上看,我国城市居民的生活已基本实现小康,粮油价格上涨尚不足以影响到居民整体生活。但由于低收入家庭的消费结构仍停留在以满足生存需要为主的温饱型模式,。因此,粮油价格的上涨对低收入居民的生活造成的影响较大。
如何让物价不再继续上涨,如何真正让人民生活的愉快还是需要靠国家社会各方面的努力和调控了。
人们疑虑接下来是否还会有更多的商品涨价。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当前的物价上涨?当前的物价上涨是局部性的还是全面性的?会否引发全面的通货膨胀?为此,我查找了一些相关的资料数据,来深刻体会这个深刻的专题。
我就产生了一个疑问“原因导致物价上涨?”
根据统计,春节至今,全国居民各月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月上涨5.2%,其中城市上涨4.5%,农村上涨6.4%.是继95年内的又一新高。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连续三个月超过3%,5月份为3.4%。据统计,6月份全国31个省市区的居民消费价格均比去年同月上涨,幅度在2.4%到8.4%之间。食品价格比去年同月上涨13%,其中粮食价格上涨31.7%,油脂价格上涨21.2%,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22.4%,鲜蛋价格上涨28.1%.
在新涨价因素中,粮价上涨仍占据一定的比重。此外,国际油价一路飙升,带动相关原材料和消费品上涨,加上国家发改委调高成品油价格,其后续影响在春节后体现出来。据介绍,从呼和浩特市上半年市场物价总体情况来看,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的主要原因是食品类和居住类价格的上涨。其中,食品类价格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涨2.8%,其主要原因是粮食、油脂、肉禽及其制品、蛋类、水产品和在外用餐价格上涨。另外,居住类价格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涨4.6%,主要原因是城市垃圾处置费、房屋贷款利率和取暖费上涨。
以下为2008春节至今部分物价上浮变化统计数据表
由于国际能源短缺,国际油价持续走高,7月11日世界市场石油价格已突破每桶90左右。世界各国包括我国都在加快发展玉米加工乙醇产业,利用玉米加工燃料乙醇、利用大豆制造生物柴油,“粮变油”提升了粮食价格、饲料价格,对养猪、养鸡的成本有所影响,从而拉动了肉禽蛋的价格。美国等国家大规模开发生物能源,对玉米、大豆等粮食需求量大幅增加,拉动国际市场粮价大幅上涨,进而带动了我国粮价上升,并波及到以粮食为原料的食用油、肉、禽、蛋等主要副食品价格。粮、油、肉蛋等食品类价格上涨,成为推动当前价格总水平上涨较快的主要原因。
另外一部来自国家发改委的资料:
今年下半年以来,老百姓嘴里一直念叨着一件事情,吃的东西怎么变得这么贵?而一个原来极专业的经济学词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现在也成了一个通俗词。的确,我们吃的食品和粮食今年的涨幅不小。现在大家都很关心,什么时候粮食和农产品的生产能大幅增长,把价格降下来。
对此,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毕井泉今天认为,近十年来生猪收购价与玉米的比价平均是6.1:1,而现在生猪的收购价格与玉米的比价已经到了9.3:1,大大高于正常时期的比价,这对于调动农民养猪积极性非常有利。但由于生猪生产存在周期性,所以生猪供给出现根本性转变,可能要到明年二季度以后。
不过,和我们以往经历过的几次物价整体上涨不同,这次食品涨价的直接原因不是因为严重供不应求,而是源自农产品尤其粮食价格上涨。想想过去粮食价格一直偏低,所以说这轮涨价,某种程度上,也正是对过去扭曲的价格体系做出了一种纠正。但为什么粮食价格的正常波动,会迅速波及到这么多农产品,直至影响到老百姓的生活呢?显然,出问题的是农业生产方式。像现在的生猪生产,还主要靠分散的农户,他们信息不畅、势单力薄,没有力量承受市场风险,所以出现了猪肉市场去年暴跌之后,紧跟着又开始暴涨,而这样的反常在很多农产品身上都能发现。眼下,为了平抑食品价格,各级部门都在积极努力。但我们知道,需要调控的不仅仅是价格,还有我们的农业生产方式。
以上为眼下根据所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所做的宏观的总结。
物价上涨对居民生活的影响调查报告
在沈阳受小麦等原材料持续上涨的影响,酱油价格普遍上涨20%左右,原来4元的拓东一级咸酱油,现在已经卖到4.8元了;而至5月下旬,成品油价格已在一年间上涨幅度超过30%。与此相关联,国内不少地方出租车价格也水涨船高:原来卖两元一斤的苹果现在涨到三四元一斤;甚至平时不起眼的白糖,也涨价了;另外一些蔬菜、牛羊肉也在不同程度地涨价……
而菜价涨跌互现,尖椒、青椒、云豆等少数品种价格高于去年,白菜、土豆、韭菜、胡萝卜等价格低于去年,蔬菜的整体价格水平低于去年,供应总量与去年持平,基本满足市民消费需求。
2.日常用品类:
商品的涨价像传接力棒一样,纸巾、毛巾类商品也偷偷跟着涨价。
我从一个超市负责人处得知,超市方已经得知厂家的通知,后期纸巾、毛巾等部分商品价格将上调10%。目前,维达、心相印、清风等多种品牌的10只装卷筒纸,市场价格在15—23元。到时,这些商品的价格标签将进行微调,价格几乎都涨到20元以上。据介绍,纸巾涨价与纸浆等原材料价格上涨有关。受到去年旱灾、霜冻等各种自然灾害影响,国内林木减产,直接导致木浆涨价;另一方面生产成本、劳动力成本增加,加重了纸巾生产企业的造纸成本压力。
3.汽油:
目前沈阳汽油价格为:90#汽油4.35元/升,93#汽油4.65元/升,97#汽油5.1元/升。
目前,我国成品油的定价机制是参照新加坡、鹿特丹、纽约三地市场价格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当国际油价上下波动幅度在5%-8%的范围内时保持油价不变,超过这一范围时由国家发改委调整零售中准价 。换句话说,我国的成品油价格是参照国际市场价格而制定的价格。世界范围内汽油价格的上涨也影响到沈阳汽油的价格。
4.房价:
沈阳原来城市人口中下岗人员比较多,收入比较低,所以沈阳的房价调控一直很严,做的不错,经济发展不错,而且最近十多年来,依靠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拉动经济建设,不需要靠房地产来提升GDP,还有个原因就是沈阳作为东三省的集散中心,大量再就业人员和外来人员也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比照小城市的吃拿卡要现象也少些,所以房价照同等规模大城市相比并不高,但仍旧年年呈现走高的趋势。 总之,全国城镇居民8大类消费支出中,食品消费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为35.8%,但不同的居民食品支出的比重差别较大。10%的高收入户和10%的最高收入户其比重分别为33.4%和27.3%,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4和8.5百分点;而10%的低收入户和10%的最低收入户食品的消费比重分别达43.5%和46.3%,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7.7和10.5个百分点。因此,从数据可看出,食品价格的上涨对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影响是最大的。 从价格下跌的衣着、交通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类消费比重看,全国城镇居民平均消费比重37.4%,而10%的高收入户和最高收入户的消费比重分别为38.4%和44.9%,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和7.5个百分点。从低收入群体看,10%的低收入户和最低收入户的消费比重分别为30.9%和27.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5和9.6个百分点。 因此,从以上数据可看出,在商品价格的下跌中,得到实惠最多的是城镇居民中的高收入群体。而低收入群体由于消费比重低,相对而言,价格下跌的实惠则得到较少。
在目前的消费市场中,小轿车在降价,电脑、手机在降价,平板电视在降价。电信资费也在降,药价也在降,而且降了二十多次。总体归结为:消费需求弹性越小的涨得越多,弹性越大跌得越多;资源性、基础性产品涨的多,电子类、科技类产品降的多;米袋子、菜篮子涨的多,高档消费产品降的多。 (二) 具体影响
从宏观的角度看,由于部分商品价格上涨,特别是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肉禽蛋、鲜菜、汽油、柴油、石油、液化气等商品价格仍保持在高价位上运行,全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同期上涨6%,影响了农民人均多支出186元。这些都必然影响了居民的消费信心和心理。人民手中钱越来越不值钱,纸币贬值,存款所代表的实物量少了,势必影响人民经济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人民购买力降低,影响人民消费心理,商家难攻消费者荷包,消费市场不活跃 。
但涨价幅度大的恰恰是低收入群体支出比重高的商品,而降价幅度大的也恰恰是这一群体支出比重低的商品。因此,可以说对于城镇低收入群体而言,是一方面要承受涨价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较少或难以享受到降价带来的好处。对这一反差现象,理应受到有关方面的极大关注。另外,更值得注意的是,高收入阶层既消费了粮油肉,也购买享受型、科技类高端产品,在承受涨价负担的同时,也获得降价的好处,两者相抵,得益大大高于支出。比如买车,原价20万元现在只需18万元,这2万元的“额外”收益,可以弥补多少个月家用的“额外”支出。相反,低收入群体维持生计原已有些困难,应付一日三餐之后,无力购买其他,甚至需动用积蓄来度日,使原本买电脑的计划泡汤,于是,只承受涨价的痛苦,却得不到降价的好处。这就是当前物价涨跌的对不同人的不同感受与影响。因此,从价格的涨跌和居民消费比重的分析,不难看出,面对涨价,哪些人的承受力强些、哪些人承受力弱些?在涨跌之中,谁的利益受损最大,谁的损失小些,谁不仅没有损失反而得益呢?在社会分层日益明显的今天,富人群体与穷人群体的存在是客观事实,而他们对消费品涨价的承受力差别很大。为应对“开门七件事”,每月多开销几百元,对富人来说,压力不明显;对只有千把元收入的家庭来说,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对城镇的大多数中等收入阶层来说,其实也不轻松。(三) 物价上涨问题的原因分析
后文调查问卷中的最后一题实际上是我做调查前做的一些总结。供需失衡、成本拉动、国内投资过热、国际贸易失衡、人民币升值预期等归根结底,都是我国通货膨胀的现状造成的。
其次流动性过剩,再次是之前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滞后反应。
(四) 我们应该如何应对物价上涨
目前,让老百姓最担心的就是物价居高不下。近期的物价快速上涨,已经形成城乡低收入居民生活的较大压力和紧张心理,居民消费信心指数高位回落。遏制物价,使上涨来得缓慢一些,做好应对措施,维护社会稳定,妥善安排低收入居民生活,已成为当务之急。 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妥善安排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想方设法尽量减轻这一部分人的生活负担。同时,要减少物价过快上涨对低收入居民家庭生活的负面影响,切实将改善民生落到实处,要在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对低收入群体生活影响较多时,及时采取调整社会保障标准、发放临时补贴等措施,确保低收入群体生活水平不因价格上涨而降低 有三个应对之方,一是加速人民币升值;二是加速提高劳动力价格,增加社会公共福利,以解决国内消费需求不足和贸易顺差过大的问题;三是保持股市平稳发展,发挥股市吸纳过剩流动性的作用。 同时,保持股市稳定发展对当前经济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股市的稳定向上发展,可以吸纳大量过剩流动性,对防止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有好处。如果当前股市出现暴跌甚至发生股灾,那么,对当前经济无疑是雪上加霜。股市吸纳的大量流动性必然会一方面流向储蓄、其他理财产品,另一方面将会流向房地产以及其他商品上面,将推动房地产价格以及物价继续走高。因此,要建设好股市,防止股市的大起大落,使股市成为良好的投资资金与消费资金的蓄水池,较好地吸纳当前过剩的流动性。
种粮大户的发展情况有哪些
粮食产量的持续提高来自于粮食种植面积的扩大和单位面积产量(以下简称“单产”)的提高[1]。由于我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粮食种植面积扩大的空间已越来越小。粮食单产的提高来自于粮食要素投入(如化肥、农药、农业机械、农田水利建设)的增加、良种的使用、生产方法改进等[2],但众多兼业的小农户对此缺乏足够的热情,而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的种粮大户则不然。因此,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框架下,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的时空中,通过扶持种粮大户来促进粮食生产是现实的选择,对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作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的安徽省,近年种粮大户迅速涌现,至2007年底,种植面积在5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已达14,686户,经营耕地面积达199万亩。为研究种粮大户的发展状况、作用及问题,笔者对安徽省马鞍山等7市10县(市、区)的种粮大户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方案中设计了户主年龄、文化程度、经营规模、承包类型、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面临的问题等内容, 旨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扶持种粮大户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种粮大户的类型及特点
此次共抽样调查了11个种粮大户,虽然样本量较少,但代表性强,故能说明问题。
对调查资料的分析表明,种粮大户可分为四种类型:其一,规范承包型。这类大户承包期较长、经营权稳定,多在10年以上,承租面积较大,且集中连片;承租地大多是集体预留地、农场等非农户耕地,或由乡、村流转农民耕地后,再由大户与乡、村集体签订租地合同,地籍资料健全,合同规范;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给农户租金相对较高,管理水平也较高。其二,科技承包型。这类大户往往是未真正与农户签订租地合同,但和农民有协议,种植规模较大,采取统一种植,科学管理,收入分成,分配到户的土地流转形式。其三,松散承租型。这类大户主要特点是承包期限短,地块不集中连片,多有“插花”现象;合同不规范,部分仅有口头协议,从现场调研情况看,田间种植的品种、播期、播量、施肥水平都存在差异,田间作物长势也不一致。其四,承包土地性质难以确定型。这类大户承包的土地多是非耕地,有的是属生态脆弱区、湿地或行蓄洪区,受国家政策的制约,不允许或不适宜进行开发。
对调查资料的归纳总结表明,种粮大户有以下特点:其一,文化素质较高,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中专、高中文化程度占90%以上,普遍文化素质较高。分别获得全国种粮大户、省粮食生产标兵、省粮食生产大户等称号。其中1人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3人获省劳动模范称号,多数是省、市、县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影响较大。其二,经营规模大,土地相对集中连片。11户中经营面积为7,000亩以上的有1户,5,000亩-7,000亩的有4户,3,000亩-5,000亩的有1户,1,000亩-3,000亩的有5户。11户中全部集中连片的有3户,分2-3片的有4户。其三,户主多为年富力强的中年人。从年龄结构看,30-39岁的有2户, 40-49岁的有5户,50-59岁的有1户,60岁以上的有2户。30-49岁的中青年人达到73%,是种粮大户群体的主体。其四,是经营效益较好,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从经营效益调查情况看,种粮规模效益十分明显。种粮大户一般都同时拥有经营性公司实体,除从事粮食生产外,一般兼营农产品加工、购销和养殖业,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
二、种粮大户的作用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调查资料显示,种粮大户在粮食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其一,实现了土地规模经营,提高了土地的使用率和产出率。当前农村一家一户的小生产,已严重束缚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现代农业不相适应。种粮大户的出现,使得粮食生产走上规模化、集约化之路,也有效地解决了农村土地的撂荒现象,提高了土地的使用率和产出率。其二,稳定了粮食种植面积,促进了粮食增产。本次调研的11个大户,不仅现在全部是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而且今后的发展设想是通过改善生产条件,选用新品种,推广新技术,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增加收益,继续从事粮食作物生产。其三,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种粮大户集中了部分土地的经营权,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民从进城打工中获得更高的收益,同时将土地流转给大户,获得了不低于种地收益的地租,此外,大户还可为不能外出打工的劳动力提供了本土就业岗位,增加了当地农民的工资性收益。
调查结果还表明,目前仍有诸多因素严重制约了种粮大户的进一步发展。其一,种粮大户承租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普遍比较差,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突出表现在:排灌体系不健全,设施不配套,机械设备老化,沟渠淤塞严重。此外,交通不便、道路不畅、农电线路老化、仓贮条件差等是大户最急需改善的。其二,农技服务不够到位,制约产量与效益提高。种粮大户普遍未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学习,对农业新技术掌握的较少,科学种粮水平低,迫切需要农技部门专家进行技术培训与帮助,尤其在品种选择、病虫害防治、配方施肥、田间管理及标准化生产等方面希望得到专家和农技人员的及时指导。其三,农机化程度依然偏低,大户生产成本大。稻、麦生产主要环节的农机化不够配套,尤其在水稻机械插秧环节,由于受投入、耕地条件和农艺措施的制约,目前机插率普遍较低,大户的生产成本较大。其四,缺乏资金,融资困难。一方面投入资金大,需要缴纳可观的承租费,需购买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同时还要雇佣劳力,发放工资;另一方面银行贷款困难,目前农村信贷手续复杂,贷款金额小, 同时农田不能抵押,多数大户享受不到银行贷款。其五,土地承包不规范,影响持续发展。有的承包时只是口头协议,没有书面合同,生产过程中纠纷不断,有的承租期较短,具有不稳定性,影响了大户投入农田基础设施的积极性。其六,生产资格价格上涨过快,经营效益下降。近两年来,化肥、农药、种子等农资价格年均涨幅普遍在15%以上,2007年复合肥等肥料的涨幅近40%,同时劳动力价格也由以前每天30元-40元,上涨至50元-60元,严重影响了种粮的直接经济效益。其七,粮食生产风险大,农业保险体系不健全。大户普遍对粮食生产进行保险的要求十分强烈。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农业保险尚处于起步阶段[3]。
三、扶持种粮大户发展的对策建议
扶持种粮大户的发展是保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是推进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有效手段,是推动科技应用、结构调整、农民富裕的重要措施,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村生产关系变革的重要途径。但目前种粮大户仍面临诸多问题,笔者认为可通过以下措施予以解决,以扶持种粮大户的进一步发展。
(一)完善农业补贴制度,扶持种粮大户的发展
2008年,中央决定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政策支持力度,在预算中安排“三农”投入5,625亿元、比上年增加1,307亿元的基础上,中央财政再增加252.5亿元投入,主要直接补贴给农民,采取十项重要措施,支持农业和粮食生产,其中有关粮食生产的补贴有:(1)再增加156亿元农资综合直补,使每亩粮食种植面积的农资综合补贴比上年增加23元,达到40元。(2)再增加50亿元良种补贴,扩大补贴范围。(3)将粮、油、肉生产大县增加的奖励资金用于贴息,再增加46亿元奖励资金,重点支持发展粮油肉生产、流通、加工等方面的贷款贴息,以及农业保险费补助等支出。
考虑到种粮大户面临资金短缺、由于农资价格上涨过快而粮食生产成本较高、粮食生产风险大等问题,建议上述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贷款贴息、农业保险费补助的增量资金进一步向种粮大户倾斜,以调动种粮大户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增加粮食生产投入、提高粮食产量。此外,对农业保险制度要进一步创新,逐步建立政策性粮食保险防范体系,对具有一定规模的大户进行小麦、水稻种植保险,保费由政府、大户分担。
考虑到种粮大户面临土地承包不规范、土地流转成本高等问题,建议在规范土地承包制度的同时,适时启动土地流转补贴,基本思路是:对向种粮大户转包土地且转包期较长的小农户提供土地流转补贴。这样既可以调动小农户土地流转的积极性,又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大农户的转包土地的成本,使土地进一步向种粮大户集中,以实现粮食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考虑到种粮大户农机化程度依然偏低以致生产成本较高等问题,建议中央财政进一步增加农机具补贴,增量资金全部投向种粮大户,以提高其农机化水平。
(二)通过科技扶持、项目带动,改善种粮大户的生产条件
考虑到种粮大户面临农技服务不够到位、承租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普遍较差等问题,建议相关部门组织相关行业的专家,对种粮大户提供全程技术指导、培训和服务,对于规模大的种粮大户,最好确定专人、驻点服务;此外,建议相关部门实施农业项目,如小麦高产攻关、水稻提升行动及粮丰工程项目等,要将大户统一纳入核心示范区建设;测土配方施肥、良繁基地建设、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和新型农民培训项目,要向种粮大户倾斜;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要选择规模大、集中连片的大户开展项目建设。以提高种粮大户技术水平,改善生产条件,降低粮食生产成本,提高粮食产量。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