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油价分类

马六甲油价下跌原因-马六甲近况

1.美国为什么放弃叙利亚

2.中俄开展石油天然气合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3.石油危机为什么导致通货膨胀?

美国为什么放弃叙利亚

马六甲油价下跌原因-马六甲近况

第一个问题:官方:美国这次对叙利亚实施打击选择的时机非常巧。因为近日禁化武组织表示要派遣调查小组进入叙利亚调查“化武事件”,叙利亚政府方面也表示会全力配合。但是,就在调查小组进入叙利亚展开调查前夕,美国联合英法突然对叙利亚实施精准军事打击,我们知道,近日叙利亚“化武事件”正是美国联合英法发动打击的原因。

2013年8月叙利亚化武袭击事件,是2013年8月21日发生在叙利亚大马士革东部郊区Ghouta的化学武器攻击事件。遇害者基本是在晚间睡觉时亡的,遇难者身上基本没有任何伤痕而去,症状包括昏迷、鼻子和嘴喷涌白沫、瞳孔收缩、呼吸困难等美国认定是叙利亚政府军所为

第二个:叙利亚在收拾之前的战后问题,叙利亚将哈拉斯塔和啊比尔的武装部队运往伊德利卜省,基本上都可以解决了,只是还在杜马镇的“伊斯兰军”还没有解决,现在俄罗斯也将与“伊斯兰军”进行谈判。

不想再动手解决这件事,想要进行谈判和平解决这件事,但是“伊斯兰军”并不愿意这样做,还在要求自己要转移阵地,想要再次进行反击,但最近又有叙利亚的军士,在东古塔受到了袭击。伤了很多士兵。

现在叙利亚军,已经准备了军队,想要对杜马镇的顽固者进行开战,本来叙利亚的军队,已经把杜马镇包围住了,但是比叙利亚更急的,就是俄罗斯了,看着这样多事的军队,俄罗斯大概要在心里说一句:这是在作吗?

不等到叙利亚动手,俄罗斯就已经开始对他们进行了炮轰。

第三个:

1、叙利亚是俄罗斯在阿拉伯国家的主要盟友之一,如果这个时候俄罗斯对叙利亚战事避之不及,那会让其他盟友国寒心,对于俄罗斯来说,也是很大的损失。俄罗斯为何不惜血本, 帮助叙利亚? 这几个原因你知道吗?点击看大图其次,叙利亚是俄罗斯的重要贸易伙伴,俄罗斯目前对叙利亚投资总额达到了200亿美元,双方近年来签订的军事合同总额更是高达40亿美元,叙利亚仅仅一年的时间就向俄罗斯购买了7亿美元的武器,简直就是俄罗斯的摇钱树。并且,俄罗斯方认为叙利亚反对派在心理上更依赖海湾国家和土耳其,但不买俄罗斯的帐,这使得俄罗斯在中东地区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失,所以俄罗斯要帮助叙利亚打击反对派,保证自己在叙利亚地区的军事基地可以一直保留的权利。

2、叙利亚是俄罗斯的重要贸易伙伴,俄罗斯目前对叙利亚投资总额达到了200亿美元,双方近年来签订的军事合同总额更是高达40亿美元,叙利亚仅仅一年的时间就向俄罗斯购买了7亿美元的武器,简直就是俄罗斯的摇钱树。并且,俄罗斯方认为叙利亚反对派在心理上更依赖海湾国家和土耳其,但不买俄罗斯的帐,这使得俄罗斯在中东地区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失,所以俄罗斯要帮助叙利亚打击反对派,保证自己在叙利亚地区的军事基地可以一直保留的权利。

还有地理位置:地处亚洲的西部,地中海东岸,红海,印度洋西部,北面与土耳其接壤(美)俄罗斯相望,东同伊拉克(美)交界,与伊朗(中东地区唯一的盟友)隔国相望,南与约旦比邻,西南与以色列(美)黎巴嫩和巴勒斯坦(阿拉伯世界)为邻,是连接亚洲,非洲,欧洲的桥梁,古代世界中的心脏,中东的战略要地,正所谓兵家必争之地。(中国)

中俄开展石油天然气合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的必要性分析

(1)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有利于提升双方的石油安全系数。合理的石油价格和稳定的石油供应是石油安全的核心问题

1)油价过高或过低对石油进口国和出口国都是不利的。对进口国来说,在低油价时,企业并不注意能源效率,会大量使用石油,使经济对石油的依赖程度增加,增强了经济对石油危机的脆弱性。在高油价时,油价上升直接导致进口国的支出增加,有可能使其国际收支恶化,并影响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对石油出口国来说,高油价虽然在短期内可增加收入,但高油价将会导致进口国的石油需求量萎缩,从而使出口国的石油生产能力过剩,负担高额的剩余生产能力维护成本,总收益下降。影响石油价格的因素主要有石油供需状况、政府干预、石油期货交易和科技发展等。石油供需基本面、政府干预、石油期货市场和其他临时性因素,共同决定着短期石油价格的走势。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决定石油长期价格和市场地位主要因素。

2)石油供应的不稳定对进口国和出口国来说也都是不利的。对进口国而言,当石油供应大于需求时,石油价格下降,诱使国内石油消费量的增加,导致经济对石油的依赖程度增加,增强了经济对石油危机的脆弱性。当石油供应小于需求时,石油价格上升,外汇支出增加,对石油依赖度高的行业形成冲击,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特别是当石油供应出现暂时或局部中断,导致进口国石油进口量锐减或进口中断时,还将危及进口国的政治和国防安全;对出口国而言,供应的不稳定,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外汇收入和企业生产的稳定性。当需求大于供给时,石油价格上升,企业将增加投资,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出口,在短期内获得高额回报,却导致长期内石油价格的下滑和消费国需求的萎缩,企业生产能力过剩,不得不负担高额的剩余生产能力维护成本。当需求小于供给时,出口减少,企业被迫减产,产生剩余生产能力,负担高的剩余生产能力维护成本,效益下降。

中俄两国是近邻,从俄罗斯产油区到中国的运输距离短,运输路线不需经过别的国家,因此,中俄石油天然气经贸合作具有价格优势和安全优势。

1)在一个长期协议下,俄罗斯对中国定价、定量供应石油天然气,有利于中国石油天然气价格的稳定和石油天然气供应的稳定。同时,中俄石油天然气经贸合作还有利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进口渠道的多元化。石油安全理论认为,长期石油安全主要考虑如何提供多渠道的石油供给,减少石油供给的风险,保证具有持续稳定的石油供给,即一国的石油天然气进口来源不能只集中在一两个地方,而是应该在确保稳定供应的基础上尽量使进口来源多元化,以尽可能分散由于突发因素而引起油气供应危机的风险。目前,中国原油进口来源和进口通道过于单一,石油供应的潜在风险很大。从中国原油进口的主要来源地构成来看,中国50%左右的原油进口来自中东,20%左右来自非洲。无论是从中东还是从非洲进口原油,都采用海上集中运输,需要通过安全隐患突出的马六甲海峡,运输风险较大。这一构成对某地区石油的依赖度远远高于公认的不超过30%的安全标准,一旦中东地区发生危机,切断了向中国的石油出口,或者中国的海运路线被切断,中国很快就会陷入石油供应危机。而中俄石油天然气经贸合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中国油气供给的稳定性,促进我国油气进口来源的多元化,进一步增强我国的石油安全系数。根据业已达成的协议,无论是石油管道项目还是铁路运输项目最终能够落实,俄罗斯在以后十几年内每年都将为中国稳定供应2000万~3000万吨的石油,相对于中国2010年约1.5亿吨的原油进口总量,这2000万~3000万吨的潜在进口量对保障中国石油安全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2)俄罗斯作为石油天然气的资源大国和出口大国,石油天然气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俄联邦政府约60%的税收来源于石油天然气工业,约40%的外汇收入来源于石油天然气出口。因此,维持稳定的石油价格,实现石油天然气出口的多元化,减少出口风险,对确保俄罗斯石油安全、保障俄罗斯经济参与国际竞争和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俄罗斯的石油天然气出口渠道过于单一,主要是通过管道出口到欧洲和独联体国家。2002年俄罗斯石油出口1.73亿吨,2003年达到2.26亿吨,其中70%以上出口到西方。主要产于俄罗斯东部的石油天然气,出口到欧洲,一方面运输距离长,另一方面,有的石油运输管道经过别的国家,需要缴纳过境费,既加大了出口成本,又受制于管道过境国,存在潜在的运输风险。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需要进口大量的石油天然气。可见,开展同中国的石油天然气经贸合作,在一个长期协议下,直接对中国定价、定量供应石油天然气,不仅有利于俄罗斯石油天然气价格的稳定,减少运输风险,还可以扩大石油天然气出口,实现俄罗斯出口市场的多元化目标,保证持续稳定的出口,增加俄罗斯石油安全系数。

(2)中俄进行石油天然气合作可以吸引中国到俄罗斯投资,促进西伯利亚和远东产油区乃至整个俄罗斯经济的增长。对一个国家来说,经济增长的源泉是多方面和复杂的,其中被人们广为接受的一点是“经济增长是与人均资本的增长相关的”。外国直接投资作为东道国人均资本增长的一个源泉,尽管对衡量其促进东道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方面至今尚未达成共识,但是至少普遍认为外国直接投资有利于东道国经济的增长,是东道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特别是对许多发展中国家而言,外国直接投资具有填补投资缺口的作用,这种填补有利于经济的增长。俄罗斯自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转轨以来,经济严重滑坡,直到1999年才开始好转。与此相对应的是投资能力大大下降,资本外逃现象严重,据统计近10年资本外逃的规模达到年均200多亿美元。投资能力的下降对俄罗斯的经济增长负面影响很大,因此,通过吸引外资弥补国内投资缺口,就成为俄罗斯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石油天然气行业作为俄罗斯经济的重要部门,虽然近些年的投资水平相对于俄罗斯其他行业仍然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但是仍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目前,石油天然气行业的设备老化现象严重,许多开采、冶炼设备已超期服役;管道运输能力不足,急需改造原有的旧管道和建设新的油气运输管道,以扩大出口。俄罗斯要想维持目前的产出水平,稳固其在世界石油市场上的地位,必须投入大量的资本,改造、更新旧设备,铺设新的油气运输管道,开采新的油气田,这仅仅依靠俄罗斯石油企业自身的投资能力显然是不能满足的。俄罗斯石油天然气工业联盟主席尤里·沙夫拉尼科在2003年12月11日对记者表示,为了开采俄罗斯地下的石油和天然气能源,俄罗斯至少还需要3500亿美元的资金投入。沙夫拉尼科声明,现在俄罗斯每年向石油和天然气领域的投资为80亿~120亿美元,为了保障俄罗斯地下能源开采量的增加和开采新的能源基地,必须增加投资。按照他的话说,现在俄罗斯在石油和天然气领域的投资按专家的分析必须增加5~8倍,因为俄罗斯的石油开采与以往最高纪录相比并没有增加,而是处于恢复阶段。沙夫拉尼科在莫斯科召开的“2003年俄罗斯燃料能源领域投资”的新闻发布会上同样表示了上述观点。中国对俄罗斯石油天然气领域的投资,不仅可以缓解俄罗斯石油天然气工业投资资金不足的窘境,还可吸引其他国家的投资,带动油气田的基础设施建设、开采设备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增加税收,刺激俄罗斯经济的增长。以中俄油气管道建设项目为例,如果“泰纳线”中国支线、科维克金项目(中俄韩天然气管道项目)和萨哈自治共和国向中国供气项目能最终落实,就将吸引中国近百亿美元的投资。仅科维克金项目的油田开发和管道建设费用就预计高达110亿~140亿美元。

(3)中俄进行石油天然气合作有利于俄罗斯融入东北亚经济一体化进程。最近几十年来,俄罗斯亚洲区的远东和西伯利亚在经济上不仅脱离于亚太地区,而且脱离于自己的近邻东北亚国家,不能使其经济利用地区劳动分工带来的利润,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福利水平的提高。利用西伯利亚和远东的丰富自然资源,积极促进西伯利亚和远东加入东北亚经济一体化进程,通过和东北亚地区国家的双边和多边合作拉动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经济的发展,是21世纪俄罗斯既定的经济发展战略。在东北亚的三个重要国家中、日、韩三国中,日本、韩国虽然拥有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最需要的资金和技术,日、韩也渴望得到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双方有经贸合作的基础,但是由于双方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太大,容易形成垂直型分工,使俄罗斯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沦为单纯的原料供应国,而中俄两国不仅经济互补性强,而且发展水平相差不远,因此,推动同中国的双边经贸合作,优先实现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同中国的经济一体化,可以在两国间形成合理的国际分工,使俄罗斯最大限度地获得一体化所带来的好处,是俄罗斯尽快融入东北亚经济一体化的唯一现实选择。石油天然气合作周期长、金额大,具有很强的贸易和投资带动效应,可有效推动双边经贸关系的战略升级,缩短中俄经济的一体化进程的时间,是俄方目前最为现实可行的选择。

二、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的可行性分析

比较优势论和相互需求论认为,国际贸易的起因是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不同,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论认为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一个国家生产和出口那些大量使用本国供给丰富的生产要素的产品,价格就低,因而较有优势;相反,生产那些需要大量使用本国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产品,价格就高,出口就不利。各国应尽量利用供给丰富、价格便宜的生产要素,生产廉价产品输出,以交换别国价廉物美的商品。由此各国自觉不自觉地参与了世界生产的分工,更有效地配置和利用了本国的资源,从而使各国通过参与国际贸易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

为了更清晰地解释中俄两国进行石油天然气合作的可行性,我们利用要素禀赋论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框架,借助于几何图形来分析比较中俄两国进行石油与纺织品贸易前与贸易后两国福利水平的变化,以论证中俄进行石油天然气合作是否具有经济上的可行性。

假设1:Ⅰ国(中国)是劳动力丰裕型国家,人均石油天然气资源匮乏。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相应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轻纺工业)具有很大的低劳动成本的优势,较为发达。中国每年仅纺织品服装的出口就高达千亿美元。但是中国石油天然气资源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每年需进口大量石油天然气。2007中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额为1712亿美元,石油进口量接近2亿吨。

假设2:Ⅱ国(俄罗斯)是资源丰裕型国家,劳动力匮乏。俄罗斯是世界上重要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大国、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拥有82.19亿吨的石油剩余探明储量,占世界石油总剩余探明储量的4.74%,居世界第8位,拥有47.57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剩余探明储量,占世界天然气总剩余探明储量的30.5%,居世界首位。石油产量和出口量仅次于沙特阿拉伯,位居世界第二位,天然气的生产和出口居世界首位。但是俄罗斯劳动力匮乏,轻纺工业落后,每年需要大量进口纺织品。目前,俄罗斯纺织工业70%的原料依靠进口。2004年俄罗斯进口商品总额中,纺织品和服装占到7.6%左右。

假设3:X是纺织品,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品。Y是石油,属于资源密集型产品。

假设4:两国的消费偏好相同,所以它们面临相同的社会无差异曲线。

在上述假设的约束下,我们分别构建了图10-3(a)和10-3(b)两个模型,分别表示贸易前和贸易后两国的经济均衡。

图10-3(a)体现的是没有进行石油与纺织品贸易前的封闭经济均衡。由于两国消费偏好相同,所以它们面临同样的社会无差异曲线,相同的社会无差异曲线与两国不同的生产可能性曲线相切,各自达到自给自足均衡。CIC1与Ⅰ国的PPF切于A点,过A点的切线斜率表明此时X产品的国内相对价格为PA,CIC1与Ⅱ国的PPF切于A'点,决定Ⅱ国在贸易前的X产品国内相对价格为PA',很明显PA<PA',即X产品在Ⅰ国相对更便宜,因而Ⅰ国造X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它会专业化生产并出口X,而Ⅱ国则相应在Y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它会专业化生产并出口Y,贸易于是发生。

贸易后两国的福利水平如何呢?图10-3(b)反映了贸易后的情况。贸易后,两国按照统一贸易条件PE进行生产,而PA<PE<PA',即国际价格在两国国内相对价格之间,PE与Ⅰ国的PPF切于B点,这是贸易后Ⅰ国的生产点,与贸易前的A点相比,现在多生产了X,少生产了Y,实现了X生产的部分专业化,PE现在和代表更高福利水平的CIC2切于E点,这是贸易后两国共同的消费点。则Ⅰ国的贸易三角为△BCE,出口BC单位的X换取CE单位的Y进口。而Ⅱ国的贸易三角是△B'C'E,出口B'C'单位的Y换取C'E单位的X进口,Ⅰ国的出口就是Ⅱ国的进口,BC=C'E,Ⅰ国的进口就是Ⅱ国的出口,EC=B'C',故两个贸易三角相等。通过贸易,无差异曲线从CIC1提高到CIC2,这一福利水平的增进代表了贸易利益。

图10-3 贸易前与贸易后两国福利水平变化

由于贸易后经济均衡所达到的社会福利水平高于贸易前,显然在中俄间进行石油和纺织品的贸易符合双方各自的利益,可以实现双赢,自然从经济的角度来看,中俄进行石油天然气合作的具有可行性。

石油危机为什么导致通货膨胀?

随着目前油价的持续上涨我们很多老百姓也已经感到了一丝的压力,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中国作为世界石油消费大国,有将近40%左右的石油资源呢是依靠海外资源的进口,

一九九三年,中国就已经是石油纯进口国,而且以后每年都以百分之三点七的速度递增石油进口量。去年,中国进口原油达到了1.2亿吨,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据有关机构预计,中国2010年石油进口规模将达到1.8亿-2亿吨,进口依存度也将随之突破50%。

我国进口石油的比重越来越大呢,主要是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我们的资源供给不行,就说石油生产产量增长缓慢,而需求增长非常的快,这样呢所以我们对国外的进口石油依赖越来越大,那它的影响是两个方面的,正的方面就是说弥补了我国的资源不足的问题,解决了需求短缺,保证了供给,这是它正的方面,另一方面实际上就是石油大量进口的外部性的问题,就是引起了石油安全的问题,另外,目前中国进口的原油主要来源于中东地区,占进口的50%以上,而来自中东的原油进口又主要依靠油轮输送,并通过马六甲海峡。

这么一个集中于中东地区的话,对我们国家的能源的这么一个供应是不利的,因为中东地区的话属于一个多事的地方,政局的不稳定,所以我们国家从这点来说的话,必须改变它的这种能源来源的结构

从这个短片中我们看到中国目前对海外石油市场的依赖程度是越来越深,而且还主要是集中在中东地区,那么对它的依赖程度越来越深,会不会从另外一个方面,它蕴藏着一些我们的供给风险问题。

我觉得这个就是所谓我们谈到能源安全的问题了,就是说如果发生了某种突发事件,我们是不是能够按照一个合理的价格,能够从石油市场上,国际市场上能够买到,我们所需要的石油,这是第一个概念啊;第二个就是说,对中国来说确实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是不是能够有一个比较安全的,一个运输的系统能够保证这份供给,这是第二个概念;第三个概念就是我们的应变能力,就涉及到我们的储备啊,我们有没有突然增产的能力,国内啊,包括突然来控制这个需求,我能够马上让你停止一些不是非常必要的那些需求。我觉得我们很重要的就是,我们的石油战略要定义在维护我们的石油安全的这样一些定义的基础上,所以我们的石油,战略的设置,我觉得这个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石油的这个产品是渗透到人们生活当中每一个行业都有,比如说你家里用的电冰箱,洗衣机啊那些塑料啊,这都是石油里面出来的产品,再就是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的,比如我买的飞机票、火车票啊也随着石油的涨价(而涨价),也再有些燃油附加税也加上去了,我们的农民呢,所用的你比如柴油啊,他用的农膜啊,化肥啊,随着石油涨价这些价格呢它也在调整,如果说我们这个油价能够平抑这个油价,能够这个油价低一些,那么我们就少开支点钱,我们的收入更高一些,我们的生活会更好一些。

所有的这个石油化工的产品啊,用它做石油原料的,全部都会受到它的成本价格的(影响)往上推,那么它会传导的,这个东西变成一个中间产品,然后变成了一个实际使用的产品的时候,马上就传导到那个消费里面去了,所以这个价格指数就会上升,这个通货膨胀一产生影响以后呢,这个影响就比较多了,那宏观政策上,它可能进行调整,比方说利率的上升,利率的调整还有等等一些问题,这样呢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那就是个全方位的。

最重要影响还是对我们整个宏观经济的影响才能够渗透到千家万户的生活当中去。我们用固定资产的投资来拉动这个GDP增长的,占到多少,去年是47%。固定资产的投资,占这个GDP的比重超过40%就是很危险的了,所以宏观模式的这个改变,是对我们是不是会产生这个安全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