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油价分类

油价调整不合理的地方-油价不能过低是哪个专家说的

1.宝马车主800元没加满油质疑加油站,如此油价是否正常?

2.第四次石油危机会爆发吗?

3.从能源安全角度来看,当前油价下跌带来的利弊

4.石油价格我要投诉

宝马车主800元没加满油质疑加油站,如此油价是否正常?

油价调整不合理的地方-油价不能过低是哪个专家说的

其实这件事情并不是油价的问题,而是当时加油站加油表坏了,才导致的这种闹剧的产生。

确实从目前国内的油价来看,最贵的98号汽油的油价也才7块5左右,按照国内的一些小型汽车来算油箱最多也不会超过80升的容积,我们姑且算作80升,加满一箱油最多也还不到600块,但是当时的情况是加了800块还没有加满,所以车主觉得这里面非常不合理而且有猫腻,当即说了一句气话:?加1000块的,多的呲地上?。

当然过后加油站的工作人员也表示非常蒙圈,因为他们也觉得不合理,经过检查之后才真相大白,原来是加油表坏了,过后也对车主进行了道歉。

油价的高低一直牵动着有车一族的心,虽然很多有钱人并不在乎这点油钱,但大部分人还是非常关心这个事情的。其实生活当中还是有很多省油的小诀窍的,比如说以下几点就可以帮助我们省下一部分油钱:

1、每次加油不要加满

很多朋友在开车加油的时候都喜欢加满,因为这样会让人比较有安全感,但其实从经济的角度来看,每次加油却并不适合加满,因为加满油的时候,在开始使用的前期会让汽车更费油,这有点类似于飞机加油的航空效应,最正确的省油方式是每次加油只加到80%~85%之间,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省油。

2、不要狠踩油门

开车的时候如果经常狠狠的踩油门的话,是非常费油的一种驾驶方式,因为每次很踩油门的时候都会让喷油嘴加速的向发动机里面喷油,这时会造成很多汽油的浪费,所以如果想要省油的话,我们应该使用匀速加油的这种方式,特别是减速踩刹车的时候也不要太突然,应该提前预判该踩刹车的时机而先把车速降下来。

3、定期清理积碳

还有一点大家需要注意,那就是对于车行驶大约5万公里左右的时候就应该清理一次发动机积碳,如果不进行清理的话,那么汽油的转化率会变得非常低,这时就会觉得汽车非常费油,所以我们可以定期在4S店或者我们信任的汽车修理机构去进行清理,其实清理发动机积碳用不了多少钱,有些关系比较好的朋友可能仅仅花个工时费就可以了,甚至经常在某个地方修车的话,有可能还会免费帮你清理。

第四次石油危机会爆发吗?

一段时间以来,油价一路“高歌猛进”,世界一片惊恐,似乎第四次石油危机即将来临,中国也感觉到很大的压力。我认为,当前油价高企,有一定供求因素的影响,但更多是世界性投机家们的炒作引起的。没有直接有关大产油国的重大突发事件发生,第四次石油危机可能不会到来。只要把油价机制理顺,中国就能平稳地渡过这一困难时刻。当然,从长远来说,我们是应该迅速制定一个长期的能源战略,来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种种危机了。

供求因素并非油价高企主要原因

一般认为,此次油价高企的主要原因包括:中东地区不稳定的局势、美元贬值、全球原油需求增长加速、全球原油新增探明储量增长不明显以及全球原油库存水平偏低等。其中除原油储量问题以外,其他更多的是短期因素。

与去年比较,地缘政治的影响并不是更为严重。伊拉克局势比去年要明朗很多;巴以和平进程有了实质性进展,中东局势将得到进一步缓解;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委内瑞拉因罢工导致的石油停产已经结束,委内瑞拉总统还呼吁启动OPEC价格调控机制稳定原油价格;沙特国王逝世也是一个短期事件,随着王储登基也将趋于平息。

供求关系与去年比较也并无重大改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05年全球原油需求比2004年有所减少,国际能源组织估计全球日均原油供给略大于需求。中国在去年成为原油第二大进口国,但今年前半年整体进口增长大幅下降,同比从34%下降到14%,7月份更是下降至12%,联系国内宏观调控的影响,原油进口增长放缓导致整体进口增长下降的可能性很大,而国内成品油价倒挂导致加工炼油环节利润可能呈现负增长也可能导致原油需求增长下降。统计显示,仅俄罗斯新增原油产量就超过中国和印度的需求。今年印度的需求与去年相比也没有迹象表明有巨大的增长,欧洲因为经济增长放缓原油需求还有所减少。综上所述,供求不存在巨大的缺口,中国和印度因素的影响应该已经逐步吸收,需求拉动价格增长的因素并非此次原油价格上涨的主导原因。

另一方面,全球原油储备水平近期有所上升。国际能源组织统计,OECD组织国家原油和汽油商业库存绝对水平虽然低于5年同期平均数,但是比2003年以来最低水平有所上升,特别是美国原油库存近期有明显上升。在美联储10次升息的强烈信号支持下,加上欧洲经济复苏程度与预期存在距离,今年以来美元一直保持对欧元和日元的升值态势,所以美元贬值显然也不能成为近期油价冲高的解释。

炒作影响石油定价日益严重

事实上,这一轮石油涨价与世界性的炒作不无重大关系。

当前石油定价机制主要由原油期货价格决定。在一定条件下,如果原油期货多头炒作者与石油交易商因为利益一致形成某种默契,原油期货价格一定会上涨,这会使多头投机和交易商双双获利。近期许多国际市场分析人士过度发挥一些概念,混淆长期因素和短期因素的影响,推动油价急涨。

一些分析师也过度渲染中国和印度经济增长引起的石油需求增长变化,夸大石油供求的“缺口”,使价格剧烈波动。另外台风、英国伦敦爆炸案和一些非经常性事件也成为炒作的概念,不断制造石油期货市场价格的波动,吸引大量“热钱”流入石油市场。现在高企的石油价格泡沫成分很大,与热钱在石油市场上兴风作浪有密切的关系。

近几年来国外对冲基金的发展非常迅速,管理资金的规模越来越大,投资的领域也越来越广,其对市场推波助澜的能量不容忽视。对冲基金的特点就是利用市场波动套利赚取绝对利润。套利机会需要市场的波动,有波动才有价差,有价差才有套利的机会,所以“热钱”的模式就是:寻找概念-制造波动-快进快出,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值得注意的是,“热钱”是通过“概念”、“题材”和“基本面分析”来炒作和影响价格预期走势的。当对冲基金规模越来越大时,这种炒作不但制造了波动,更重要的是决定了国际石油市场的的价格。在现有的石油定价机制中,石油价格不是完全按照通常的市场供求来决定均衡价格。除供求关系,“炒作”成为第三个不得不考虑的价格形成机制的重要参数,对冲基金以及与之配合的专业“炒作”队伍已经成为左右石油期货价格的一方主导力量。

中国如何面对可能的石油危机

石油价格的高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很大。中国现在还不能影响原油全球定价体系,因此必须尽快制定重大的长期能源战略,同时还要立足近期国内的各项相关改革和措施。

当前国内一些地区发生供油短缺,并不完全是国际油价高企造成的,而是与国际油价和国内成品油倒挂以及定价体制不合理有很大关系。国内石油价格一直低于国际油价,从根本上说应该采取更市场化的手段,利用价格机制来调整需求和供给。近期很有必要适当调整国内油价。宏观指标显示,目前是高增长低通胀,适度调整油价不会造成经济形势的巨大变化,是油价调整比较合适的时机。价格调整到位以后,能源的短缺、煤电的供求、交通和运输的紧张都会得到缓解,一些受高油价约束而生产过剩的行业可能也会进行相应的整合。

发生供油短缺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我们对市场短缺和造成市场短缺的参与各方没有一个有效的问责机制。国家给几个石油公司垄断市场的巨大垄断利润,但没有规定他们同等的责任。国家给有关部门定价的权利,但没有同时给予当定价不合理时,造成供给不足、造成企业与社会巨大损失的责任。所以石油垄断企业要与政府签订保证供应协议,价格调整部门要对价格不合理造成的供需问题,给国家和人民造成的损失承担责任。

在成品油价逐渐与国际接轨的同时,应该让资源税也与国际接轨。增收的资源税可以用来进一步发展公共交通,改善由于石油使用造成的环境问题。近期还要提倡节约型发展方式,投入更多的研究资源,或者引进和借鉴国外的成熟技术,提高石油的使用效率,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在石油使用效率上的差距。

近期我们需要主动参与国际油价的定价体系,争取定价权。没有定价权意味着我们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对市场剧烈波动束手无策,严重影响国内经济的持续平稳发展。作为石油需求大国,应该注意石油期货价格形成方面的作用,使我们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更有利的地位。

从长期来说我们应该建立全方位的能源战略。在石油资源方面要展开比较艺术的“石油外交”,争取石油输出国的稳定供给,用可以接受的方式进行石油资源的国际布局。更重要的是要进行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海流能、太阳能、植物能源等等,才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可行之道。

从能源安全角度来看,当前油价下跌带来的利弊

  本轮国际原油价格下跌的因素较多:整体看,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导致国际机构纷纷下调今明两年经济增长预期是主因;主要产油国石油产量持续增加,石油供大于需是直接原因;美国退出量化宽松政策,美元持续走强,打压原油期货价格,以及交易商持续做空原油期货,也加剧石油价格的跌势。

国际油价持续下跌,对中国经济运行的影响总体偏向积极。中国年石油净进口规模超过3亿吨,如果全年平均进口油价每桶下跌10美元,就将节约210亿美元。如果考虑世界能源价格联动性,中国煤炭、天然气进口价格也有可能向低,将进一步带动中国能源进口成本下降,有利于降低企业燃料和运输成本,增加企业利润。对居民而言,油价降低可以减少出行成本,扩大其他领域消费,对经济增长起到正向推动作用。对国家石油战略储备而言,油价下跌为增加原油战略储备提供有利的机会,能够提高中国石油安全水平。

特别是,当前中国正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石油价格下跌有利于推进能源结构调整。近两年,煤炭价格持续走低,而石油天然气价格保持相对高位,不同能源品种之间价格差异进一步扩大,比价愈发不合理,影响企业利用油气等优质化石能源的积极性,也影响了能源结构优化的步伐。目前,油价保持低位,会带动与其挂钩的国际天然气价格走低,有助中国扩大天然气进口规模,提升天然气替代煤炭的经济性。

油价走低也为推进能源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带来契机。中国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的重要目标,是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但受经济承受能力、产品竞争力和民众支付意愿限制,能源价格改革过程比较缓慢。油价下跌既能带动能源价格整体走低,也有利于维持物价稳定,为国内能源资源产品市朝改革提供了契机。此外,低油价还有利于中国石油合作“走出去”。一般而言,在低油价时期,资源国更易倾向放下身段,可以增加中国开展国际能源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但国际油价持续下跌对中国经济运行也将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必须引起警惕!

首当其冲的是影响国内边际成本较高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开发。中国东部老油田已进入中后期开发阶段,开发成本逐步提高,油价的持续下降会直接影响国内老油田生产与经营。而且,油价下跌压缩了石油企业利润空间。原油价格下滑,虽使石油企业炼油板块成本随之下降,不过由于原油勘探开发板块的利润受到压缩,终端油品需求疲弱,国内“两桶油”交出的三季报并不耀眼。而且,油价连跌让成品油批发市场陷入困局,民营加油站零售利润大幅缩水,市场看跌气氛浓重,业者缩短操作周期,快进快出以降低操作风险。

其次,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已成为中国能源发展战略取向,但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等面临成本高、国家补贴数额大等困境,加之稳定性差等,市场接受度还不高。中国页岩气资源赋存特点也决定了页岩气经济开发成本相对较高。如果油气价格持续下降,不利于国内页岩气产业向前推进,也不利于煤层气、油砂、深海石油、可燃冰等开发示范,会对可再生能源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再次,油价大幅下降还将动摇国际“石油美元体系”,原油出口国的“石油美元”若出现逆流,意味着全球流动性以及信贷评级问题会随之浮出水面,这将间接给中国外贸及货币政策等带来压力。

文章最后说,国际油价持续下降对中国经济和能源的影响程度,与下降的幅度、速度、持续时间等密切相关。总的看,利大于弊,中国要抓紧时机,趋利避害,推进中国经济和能源事业更好发展

石油价格我要投诉

中石油与中石化作为国有垄断部门,其价值的体现是以为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做贡献,如凭借其垄断地位将追逐利润放在首位,那么就意味着它已经丧失了其应有的功能与存在的价值!正如我们的国有银行一样,本身就不应以营利为根本目的。

——鉴于近期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持续上升,国家发展改革委决定自3月25日零时起将汽、柴油价格每吨分别提高290元和180元。

我们国内生产的成品油成本是多少?国际原油市场的石油价格是什么等级的原油价格,而国内进口的原油又是什么等级的,价格相差多少?你不能告诉老百姓说因为土鸡蛋现在是7元钱一斤所以你的蛋也要卖给老百姓7元钱一斤吧!!!与国际价格是接轨还是“接贵”?

另外,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已经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我想老百姓已经深刻感受到它对生活的影响,企业的生存,百姓的生活、大学生的就业……,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国内油价上涨无疑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老百姓的生活成本,中石油与中石化是否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为经济的复苏做出贡献,而不是杀鸡取卵,雪上加霜!如果这一决定是为了解决税收问题,为了4万亿的计划,这种做法的结果显然是与初衷背道而驰的,希望相关的决策者周详。如果这一决策的理由仅仅是生产“成本”上升则会显得不负责任了。

众所周知,廉价的石油促成了美国经济在二战后的迅猛发展,对于我国也是一样的道理,石油价格直接影响着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对经济的影响与房地产、股市一样巨大,甚至会造成经济的畸形发展、加剧两极分化。说到两极分化加剧的问题,应该说主要原因是不合理的国民收入再分配造成的或者说国民收入再分配制度存在缺陷,一方面中石油与中石化这样的大型社会抽血机不停的运转,而另一方面这些血液通过再分配大量流向非生产环节消耗掉,造成生产环节逐渐萎缩,民生成本增加。大家都知道,一个健康人可以每隔一段时间献一次血,不会影响健康,但是如果他献血的次数过多过频的话就会严重影响健康甚至会休克。

建议,要解决两极分化的矛盾首先应改革税制,1、提高个税起征点至5000.2、累进税制幅度加大,如月薪5万征收20%,月薪10万征收40%。3、对偷逃税者施以重刑,如偷逃税金额累计达到1万10年。其次,改善、提高全民社会福利,增加社会基础设施建设(这才是走向和谐社会的正道)。…………………………

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强调的是人的主体地位,强调的是民生的问题,那么我们的政府在其中就应更多的扮演服务者的角色,服务公民、服务社会发展,同时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监督与制约。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