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汽油价格怎么看-澳洲大陆油价下跌
1.澳大利亚驾照国内能用吗澳大利亚自驾租车攻略
2.为什么每次聊到军事政治都没南美洲什么事?
3.为什么中国和日本要大量借钱给美国和欧洲?
4.美国大陆航空公司的历史沿革
澳大利亚驾照国内能用吗澳大利亚自驾租车攻略
有没有想去澳大利亚的小伙伴,今天小编就来和大家说说关于澳大利亚的一些旅游攻略,大家在去的时候可以看看相关的一些攻略,然后在出行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的呢。
保险之前在新西兰租车我们是直接访问的车行的官网预定的。那时候还不知道有租租车的存在。这次我们直接在租租车上下单。还买了租租车提供的超级补充全险。这个保险是属于国内的。意思如果你在澳大利亚出了事,先垫付,回国后找租租车理赔。
国外租车行也会给你推荐保险,属于国外的保险。这个保险都是单独购买的。
但是无论你在哪订车,定车费不含保险。
我们买了国内的保险,在国外取车时,会被认为是没有购买澳大利亚的保险,你的账单会有个显示你如果出事了要赔付多少澳币的信息。你必须签字。尽管你买了国内的保险,但是国外的租车行会认为你就是租车了,没买保险。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具体理赔可以问租租车客服。
提前多久租车租车很简单,直接在APP里下单就可以,到了之后直接出示。我们在坐飞机时得知没带国内驾照就没法取车,老公一口气把订单全部撤销了。后来我们在
霍巴特机场现订的,大概等了3个小时才能取车。也就是说提前一天订车也能取到车。当场订得等待。
澳大利亚驾照国内能用吗澳洲每个州的对于驾驶员的要求有所不同。如果你拥有中国驾照且不准备在澳洲久居,中国驾照是可以使用的,可以使用多久呢?只要你的签证和驾照都在有效期内就都可以使用(持旅游、探亲、商务等签证同样),但是光有驾照还不行。
新南威尔士州
除了有中国的驾照你还需要去RTA(RoadsandTraffic
Authority简称RTA,道路和交通管理局)的制定翻译机构翻译之后才可以上路。
也就是说:有效期内的中国大陆驾照+指定机构的正式翻译件=在新州可以上路.
RTA官方认证的机构CommunityRelationsCommission(CRC)
悉尼办公室地址:CRCSydneyOfficeAddress:Level8,175CastlereaghSt,SydneyNSW
2000
电话:+61282556767
需要资料:驾照+护照,无需预约
CRC翻译驾照费用
除了新南威尔士州外,像是堪培拉、维多利亚州、昆士兰州、南澳、西澳、塔斯马尼亚同样可以使用中国驾照,有效期内的中国大陆驾照+正式翻译件=可以上路。
同新州不同的是,这个翻译无需是制定机构,但是必须是由澳洲大使馆或领事馆认证的、NAATI(澳大利亚国家翻译局)认可的翻译人员所进行的驾照翻译、澳大利亚翻译学院和翻译
(AUSIT)认可的翻译。推荐同学可以联系你所留学城市当地的NAATI翻译人员,参考费用在20澳元左右。有些城市可以直接去官方推荐地点。
南澳大利亚中国驾照翻译地点推荐
TheInterpretingandTranslatingCentre
地址:Level4-44PirieStreetAdelaideSA5000
电话:1800280203
在北领地中国驾照之可以使用3个月,超过3个月须申请取得当地驾照或豁免当地驾照证明。
布里斯班在昆士兰州,适合第二种情况。
忘带国内驾照怎么办租车要带:护照,国内驾照原件,翻译件。如上图。
翻译件可以花15元在租租车上办理。
但我们偏偏忘带了国内驾照原件,可是我们又上了飞机啊。怎么办?
于是我们决定下了飞机一个柜台一个柜台问,我就不信没人租给我们!当时老公想的是包个车按照我们的行程走,他真的打电话问了当地华人旅行社,这个我早知道会比较坑爹,所以我还是抱希望能租到车自己开。华人旅社自然是坑爹的啦,一天人民币3000元,我们在塔斯马尼亚3天就得1万。师傅的吃住还没谈。因为我老公基本不看攻略,他几乎就是小白,他非要打电话问,我也不好拦着。得知如此昂贵我说还是算了吧。到这里就是自驾。
后来我们一家一家的问。期间有个印度小哥还给我们推荐宝马,三天加保险1200澳币,你当我家开银行的呀大哥。有些家表示需要国内驾照,但是天无绝人之路,有一家叫Budget的表示只要翻译件和护照,我们再三确认他们说没问题。我们当时直接找的柜台他们说没车。但是我们提供的资料没问题。
后来我们就在租租车直接下单的。在霍巴特机场等了3个小时,本来下午计划去的景点也没去成。但是对于当时的我们来说能租到车就不错了。
我们发现这个车行可以租到,就在南澳也定了这家公司,取车时也非常顺利。
加油大家如果搞不清楚加什么油可以问车行的人最保险。
这个加油站的名字写的不是很清楚。但是我们绝不会加Diesel这个是柴油的意思。澳洲主要的加油站有Carltex,Shell,
BP,油的质量都没问题,基本价格差异不大,一般我们都加unleaded无铅汽油。unleaded
这样油好像有2个价格,我们有一次在加油站,加油站的人给我们推荐贵的,而当地人用手比划钱的意思就是说你就加那个便宜的就行,都能用,那个贵很多。而且尽管英文是unleaded,但是在不同的加油这个英文后面的贴纸的颜色每家都不一样,不要以为只要是**的都能加。我们还遇到后面贴绿色的呢。我们避免加错的方法就是到了加油站找旁边的人确定一下。这样最保险。加油这回事其实不难。
至于油价我印象里最便宜在塔斯马尼亚只要127澳币/升。到了大洋路上的阿波罗小镇就变成了139澳币了。每次都是老公加油和付钱,而我坐在车里看着。
老公好像每次加完油都把照片拍下来,再去里面交钱。这次加了快60升的油,花了83澳币。合人民币400元。一路上真的需要用油,谁还在乎价格呢,不可能为了便宜几块开几十公里去加油吧。Litres是升的意思。说了那么多,真的还不如到了澳洲亲自试一次来的真实,像我老公这样根本不看攻略,就凭我保存在手机里的攻略他看了一眼就会加油了,其实一点也不难,至少在旅行这件事,加油真的不算大事。
导航+电话卡导航
大家记得带个放手机的支架。导航直接用谷歌非常方便。在国外有了国外网络可以注册一个,注册要用手机号,这个时候老公使用的是国内电话,我们在国外成功收到验证码短信。其实我也可以用自己办的这张澳洲卡来接收。不过我不确定使用的语言是什么。
最好办张当地卡上网非常方便,为啥要办当地卡,因为当地卡能使用谷歌啊。
在国内开通的国际流量套餐,第一是不划算,二来你用不了谷歌。我老公用的就是国内的卡,他业务繁忙没办法。所以我办了张当地电话卡。我办的卡开热点他也能用。
电话卡
从墨尔本机场出来的大厅里很好找的。人民币100元,澳币20多就有30个G,根本用不完。但是比较坑爹的是我办的卡是Optus的,办卡是10澳币15G
7天。10澳币15G7天。相当于我有30G
14天内。但是是2张卡。一张卡7天我本以为直接用完第一张再插入第二张卡直接用,后来根本不是,我们从袋鼠岛回维克多港在轮渡上找了个大哥,一直耐心帮我弄,
船靠岸了还和我们约好地点继续帮我们弄才弄好的。所以大家买卡还是一次多少天数最好了。如果你不当地卡,也可以在旅馆把谷歌离线地图下载下来,就算没网络,导航也可以用,总之谷歌地图非常方便。
在推荐一个叫Maps.me。也是离线地图,不过在找厕所方面Maps.me非常好用,可以看厕所的距离,我们经常是想上厕所了直接打开这个软件,就很方便。真的太方便。除此之外别的软件我就不推荐了。
谷歌地图还可以看附近的超市啊。营业时间啊,甚至我旅馆的电话号码都能直接拨过去。所以大家在旅行中就用谷歌地图啊。那个探图离线地图我下载后原本以为很好用,结果我一次没用卸载了。
网上申请签证这次是看了论坛里神帖。从递交到出签也就几天时间。在论坛里很好找的。网上申请就是填很多表格,比较麻烦的是最后有一个上传。官方要求用扫描件。我是自己用手机拍的,然后再用电脑调式清新度之类的。本身就是高清的,就是裁剪了多余的边边角角。像有一栏需要上传自己曾经去过的国家签证,我是用AI
新建了一个内含几页的新文档,再导出PDF格式,但是上传有大小限制。我又在网上花钱买了个转换器,把所有PDF格式的高清大图全部转化成小像素的。回想几个月前自己坐在电脑前一张张的弄啊,真佩服自己啊。关键是我是一个人弄2个人的。我老公只负责开车自驾,其他旅行所有相关事务都是我在操心。
期间老公收到电调,对方简直是突然袭击给老公打电话,老公可是关于旅行事务都不关心的人,突然收到电调,把他吓了。他说对方用特别冰冷的话语问了他很多问题。。。。。。
如果有电调说明还能出签,如果电都不电估计就不行了。原来老公被电调是因为他上传的资料显示他是初中文化,像这样户口管理人员偶然犯得低级错误,就这样莫名其妙被搬上台面,搞得很尴尬啊。电调过几天他的也出签了。出签后打印出来自己带在身上即可。
所以只要是认真弄签证,自己没有什么不良记录。基本都会过的,当然最好是有房有车有点资产,更容易出签的。
汇率货币出发前我们在国内银行兑换的澳元。汇率4.9。比如一瓶矿泉水2澳元。那么合人民币就是10元。我们这次并没有找银行取钱。第一是我们兑换的前够花,
二来有时候在大荒野根本也没注意有银行或者ATM机。但是如果用谷歌搜索我觉得还是有的,或许不那么方便吧。更何况你在国外取钱还要收手续费啊,总之不那么方便。
插座国内三插座就直接可以用,建议带个联排。像我们充电的东西太多了,手机,充电宝,电动牙刷,单反,卡片等。
消费水平住宿的话条件几乎都差不多。都有冰箱啊微波炉,吹风机啊洗澡水都很热。基本一晚上都要上100澳币起。再根据地方啊环境再好些的就要150澳币。我们这次住宿都在600元上下。住了11晚花了7000多。很多时候日常补给就是超市了。每次进去也没买啥就要100澳币呢。很多时候都是买点菜,肉,酸奶水果这些。总之在外面吃一顿餐厅至少几百元。这是一顿的价格。澳洲很多景点要门票。比如动物园大概要25澳币一个人。125元/人。抱考拉30澳币一个人。150元/人。很多国家公园还需要收取停车费和门票。大概是十几澳币。如果你要买酒或者安排跟酒相关的活动,基本是要花几百元不等。自驾来讲我们最常花的钱就是加油了。这次我没有统计费用。我记得每次老公加油都要花300.400元。还是在油箱剩一半油的情况下。
在澳洲吃饭的小法宝我觉得我们这次省钱在于我们自己带了个小电饭锅,这个电饭锅可是我在旅行前一天在永辉超市买的,居然还有小电饭锅卖啊。本想着在网上买个几十块的用完就扔了。但是考虑质量还有使用长久后,我们还是在超市花了199元买了这个电饭锅。毕竟一分价钱一分货啊。这个电饭锅没有异味,可以烹饪很多东西。在澳洲的这些日子我俩可是把这个电饭锅发挥了极致啊。什么番茄土豆青菜汤,煮泡面,煎牛排,热牛奶啊。蒸青菜啊。我很多时候早旅馆起床后,生物钟自动叫醒我啊。因为老公连续每天开车他都快开吐了。所有我早起床开始简单的把午餐弄好,其实做法非常简单。所有的蔬菜都靠蒸的。反正我们吃的最多的是土豆。当然偶尔也会在外面吃。关键不是我们要省钱。而是在路上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连个小卖部都没有别说餐厅了。你也不能顿顿吃面包喝水吧。人不吃饭一天根本力气玩。你会说不是有海鲜吗?可以吃海鲜大餐啊。关键是我并不喜欢吃海鲜。老公的海鲜大餐安排在悉尼。偶尔在路上你也不知道开在哪里,也没有餐厅。总之当别人找不到餐厅吃饭的时候,我们已经开始吃咱们的大米饭了。这些做饭的食材任何地方的超市都能买到。
建议大家租车时租一个后备箱大的。反正自驾东西都扔在车上。如果想自己做饭就要提前准备好食材。澳洲这边基本下午5点开始很多超市不营业。连个人都看不见。像某些村镇白天也看不见人。谷歌地图非常方便的可以查询到超市的营业时间,基本上前一天你要想明天的行程,要不要采购食材,不然什么都关门了就抓瞎了.大米,油,盐,调料这些在澳洲本地的大超市都有的卖,并不贵。大米一般就是和方便面那么大的一包,两个人吃几天没问题。一包大米大概也就2澳币。其他的调料也就几澳币。没必要专门去华人超市买。我们带的电饭锅就是上图那个有**爱心的袋子。放在箱子里托运不占地方。记得如果你要托运用东西上下左右都垫好,不要被暴力托运摔坏了。
为什么每次聊到军事政治都没南美洲什么事?
网上聊到各种军事政治!像欧洲,美国,中东,亚洲,南亚,非洲,澳大利亚都会提到!但似乎南美洲都没什么存在感!即便是像非洲我们都能想到被列强角逐的地方!像南亚澳洲也能想到美国的小弟!
因为实在没啥好聊的!
一、南美洲国家地理上离我们中国太遥远了;
二、人员交流很有限,我们平时身边有留学的,有移民的,有旅游的各类亲朋好友,可极少听说他们的目的地是南美洲;
三、目前南美洲各国和我国关系平平,既没有像巴基斯坦这样关系特别好的准盟友,也没有日本这样明争暗斗的对手,什么爱恨情仇都没有。此外“”战略和他们一毛钱关系都没有,自然我们对南美洲国家也没啥关注的了;
四、南美洲在国际上极少成为热点。现在打开电视看到的国际大事要么是叙利亚内战,要么是美国又发生枪击案,除了世界杯期间,南美洲国家的名字在电视里都极少听到;
五、南美洲国家自身都是些气沉沉的国家,最近一阵子各国国内比较平静,没啥出彩的事情,他们这些国家在我看来也就这样了,个个都是“中等收入陷阱”的典范,不会有啥咸鱼翻身般大变化了;
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是小语种,国内学的人很少;
七、我国和南美洲国家互访比较少。
为什么中国和日本要大量借钱给美国和欧洲?
世界经济的运转
中美双引擎驱动世界经济
当前,全球经济被分成三大阵营:即以英美、欧洲和日本为代表的富裕消费阵营,以中国、印度和东南亚为代表的廉价劳动力阵营,以及澳洲、非洲、俄罗斯和拉丁美洲代表的原材料阵营。(谢国忠,2005)而三大阵营主要依靠美国和中国这两大引擎带动。美国人和中国人都非常乐观。不论你给两者之中任何一方多少资金,它都会把它花掉。美国人倾向于消费——婴儿潮期间出生的美国人令人难以理解地热衷消费。中国倾向于投资——中国人一直比较贫穷,需要积累财富。美国凭借金融霸权地位,在国际金融领域创造了对美元资产的大量需求,美国吸引国际资本购买其国债,而外国投资者也不用担心美国的偿付能力。中国的银行系统则将出口行业的收入快速转化为投资,创造了进口设备和原材料的动力。为保持社会稳定,中国需要创造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国有银行体系是中国政府部门将出口收入转移到投资领域以尽可能多地创造就业机会的工具。
在以美国为核心的欧美消费阵营中,美国强劲的消费能力使全球经济不至于滑入通货紧缩,庞大的进口市场创造了更多需求,巨大的贸易赤字也不断为世界经济注入了流动资金。中国国有银行体系则能够把出口收入和“热钱”迅速变成固定资产投资,急剧上升的固定资产投资导致设备和原材料进口的增加,前者对德日这样的老牌工业化国家有利,后者提高了对原材料的需求量和价格。这样,当美联储制造流动资金以刺激美国消费时,中国就通过进口来促进设备制造商(美国、日本和德国)和原材料出口商(澳大利亚、巴西和南非)的经济增长,发挥的是乘数效应。在带动全球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中美两国珠联璧合。
值得特别强调的是,中国引擎的马力在不断加大。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全球经济最大的变化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这个决策使得占全球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人进入了全球贸易体系。中国凭借大量的劳动力资源优势,逐渐形成了一个亚洲产业链。即日本人负责设计,中国台湾人和韩国人负责投资制造和营销,大陆人负责生产,这就是所谓“微笑曲线”,中国处在微笑曲线的低端——赚得最少,但是,中国大陆直接面对美国和西方列强的市场,它所遭受的指责、攻击和报复又是最多的。而获得大利的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省全都躲在后面。不管怎么说,中国经济已经获得了它应得的地位,中国是亚洲经济发展中能量巨大的引擎,它正在和整个亚洲经济一同成长。伴随着经济的成长,中国的内需也急剧膨胀,进口需求不断增加。80年代末,亚洲向美国出口及亚洲内部贸易分别占亚洲各国外贸总额的25%。但如今,亚洲内部贸易已占亚洲外贸总额的40%,对美出口则滑落到20%左右。在加工制造业中,亚洲国家对中国多有抱怨,觉得中国主导了劳动型密集工业的生产、加工和运输过程。但是,在原材料、能源和食品农业贸易中,中国所需要的正是亚洲一些国家所盛产的。比如,印度尼西亚的橡胶、石油、木材产业主就非常高兴看到中国的大量进口。中国从亚洲国家的进口让双边贸易额日益提高,中国购买了亚洲地区出口产品的15%左右。另外,中国已逐渐从双边贸易中的贡献者变成汲取者,吸收了亚洲各国的资源,使大部分的亚洲国家在贸易和经济上越发依赖中国。
美国经济继续增长的动力首先来自于政府的减税措施。布什总统第二任期经济政策的核心仍是减税。减税增加消费者收入,可刺激消费开支增长。此外,布什还签署了新的公司减税法案,计划在今后10年内为美国公司和农场等减税1360亿美元,众多企业可从中受益。 其次,低利率将继续对经济增长发挥刺激作用。虽然美国的联邦基金利率即商业银行间的隔夜拆借利率已上调到了3.25%,市场估计,美国联邦基金利率的“中性”水平为5%至6%,目前的利率水平对个人消费(特别是住房消费)和企业投资的增长仍有相当大的刺激作用。
美国贸易赤字上涨的原因部分归咎于石油价格的上涨。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进口国,油价上涨产生的重负都直接或间接由美国承担。高油价为石油输出国带来了每年约3000亿美元的收入,大大刺激了消费,海湾地区铺张浪费的房地产项目就是例子。此外,美国保持的宽松货币政策必然导致金融资产的重新估价,如房地产、债券、股票价格的增值,由此带动了消费,引起贸易赤字,也刺激了“热钱”的增长。投机商手中“热钱”通过对冲基金、国际金融机构的授权交易人、以及那些寻找收益的私有银行,对全球经济造成了冲击。美联储给全球经济注入了过量的货币。从2004年6月以来,美联储都是在按照“渐进主义”节奏加息,美联储惟恐加息太快而吓坏了投机者,造成全球经济萧条。美联储多次暗示会“缓慢而有节奏”地加息是鼓励投机商全面撤出。
格老的泡沫游戏和中国的诸多题材奏效
如果说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有什么魔法的话,那就是他玩弄资产泡沫的本领特别特别的大。在过去接近19年的中央银行职业生涯中,格林斯潘的泡沫游戏屡次奏效。资本自由流动给像格林斯潘这样熟练的中央银行家预留了巨大的灵活运作的空间。谢国忠先生指出:当技术泡沫开始破灭时,金融市场的确曾预期会出现更糟糕的情形。从传统的观点来看,技术泡沫是1920年代以来全球最大的经济泡沫,这样大的泡沫理应引发一次大的经济衰退。令人惊奇的是,美国和全球经济都没有陷入一系列的大衰退。2001年,美国经济增长了0.75%,消费增长了2.5%。在之前的两次经济衰退中,1991年美国个人消费降低到只增长0.17%,1980年美国个人消费负增长0.28%。但技术泡沫之后,至全球经济出现2003年和2004年的高点之前,全球经济的增长几乎没有停止过。2004年是全球经济近二十年增长最快的年份。这要归功于格林斯潘——美联储快速而大幅地降低利率。在纳斯达克投机热情没有崩溃之前,美联储就将投机热情引导进入了房地产行业。房地产价格上涨提升的美国家庭财富,远远超过纳斯达克市场崩溃所带来的损失。因此,美国家庭财富并没有感受到股市下跌所带来的痛苦,同时,由于美联储调低利率,美国人可以借贷更多的资金来支持消费,这当然也是格老玩转泡沫的又一个重要证据。自2000年美国经济系统性过热以来,美联储制造了大量的过剩资金流。美国人借贷消费,中国人借贷投资。美国的消费者与中国的投资者驱动全球经济增长,美联储不断添加燃料——美元——作为全球经济的流动资金。这一增长模式下的外溢效应主要通过中国来实现。当美国人通过借贷来消费时,这些钱通过中国蓬勃的出口流到了中国,这些资金进入中国的银行体系,然后自动流入中国的国有企业或房地产开发商手中。中国投资的强劲增长创造了对原材料和设备的大量需求。这些资金又流向日本和沙特这样的国家。而日本和沙特本国内没有有效的投资渠道,它们又将资金投向美国,购买美国国债。如果美国的贸易赤字减少,中国的投资增长率也将下降。
至于中国,中国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工业配套水平以及低廉的劳动力,持续吸引了大量外资流入,加速全球制造业向中国转移,这种趋势没有因为一些短期性因素而发生转变。中国还推出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外资积极参与国有企业的重组改制,让外资以资本或技术参股甚至控股的形式实质性地参与国有企业的改造。中国加入WTO已逾四年,银行、保险以及零售业等领域的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为跨国并购提供开放而有序的环境。从2005年起,中国进入一个关税和市场准入门槛大幅降低的后过渡期,中国将在商业、运输、金融、旅游等9个部门和90多个分部门逐步实现承诺市场开放。2005年整体关税将进一步降低到10.1%;工业品平均关税将下降至9.3%;汽车关税进一步降低,并取消汽车进口配额;将对信息技术产品实行零关税,并取消所有信息技术产品配额;中国将允许外资在国内及国际基础电信服务业务设立合资企业,外资股比可达到25%。此外,人民币汇率体制改革正在紧锣密鼓的准备之中,外资一直密切关注着这一重大举措。
双引擎也面临各自的内在矛盾
经济失衡问题是目前困扰全球各国经济首脑们的一个大问题。美国堆积了巨额的财政赤字,贸易赤字也在逐年增加。而东亚国家却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和债权。这二者并存,如同一座活火山,随时都有爆发的可能,届时,整个国际金融体系都将遭到冲击。GDP的快速增长却与金融状况恶化几乎是同步的。尽管美元疲弱,美国的贸易赤字仍增长了13.5%,占其GDP的比重也达到创纪录的5.2%。2001-2004年,中国固定投资翻了一番,埋下了产能过剩的种子,中国银行系统似乎总是免不了坏账的侵袭。
中美双引擎驱动全球经济增长的核心机制是:美国国债的信用度(因为财富储藏的最终工具是美国国债)和中国银行系统承担风险的意愿。这一增长模式的副产品是:美国的贸易赤字和中国银行系统的坏账。只要全球投资者不担心美国的偿付能力,同时中国民众相信中国银行系统的偿付能力没有问题,当前的经济游戏就可以继续维持下去。但是,也要意识到这一增长模式存在两个主要限制条件:第一,可获得的自然资源。当自然资源出现短缺时,流动资金就将进入这一部门,导致自然资源价格上涨,同时导致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第二,全球对美元资产的需求上限。当美国的贸易赤字吓到投资者,必然导致美国资本成本的提高——长期利率上升,最终将会导致全球经济增长放缓。
美联储是全球经济真正意义上的中央银行,其它央行只能通过增加和减少自身的外汇储备来影响其国内市场上的流动资金数量。美联储则拥有无限制发行钞票的特权,它在提供大量流动资金的同时,也为全球范围内的通货膨胀埋下了定时炸弹。然而,格林斯潘先生已经习惯于延长泡沫的存续期并借此为美国经济谋取额外的好处。美联储政策过度刺激了资产市场——先后表现为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的财富效应,财富效应刺激了美国的需求,结果美国出现巨额贸易赤字;中国则出现投资泡沫,后者还导致自然资源通货膨胀。
美国的经济繁荣是建立在“借来的资金和借来的时间”基础上的。所以,美国经济能否持续稳定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其他国家和地区如中国、东南亚、日本和欧洲各国的中央银行是否愿意继续通过购买美国资产(如购买美国政府债券等)的方式借钱给美国人花。由于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特殊和重要地位,美国的长期“双高”赤字并未给经济带来太大的麻烦,而且其大规模的进口对世界经济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也正因为如此,美国与其他国家这种相互依赖的关系很难长期维持下去。如果长期累积起来的风险在商品、市场和资金的某一条链条的断裂上释放出来,其影响也将是巨大的。如果美国不进行重大政策调整,美国的财政状况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改善。美国财政状况不断恶化必将会危害到全球经济的稳定增长。美国人给世人的印象是多吃多占,那是因为它凭借美元霸权地位实现的。但美国的贸易赤字也绝对不可能持续。对美国而言,它是世界上最灵活、调整最快的经济实体,其市场充满活力。对那些新加入世界经济的国家而言,能与美国做贸易非常重要。相比之下,欧洲和日本的经济灵活性比美国差得多,这就使美国承担了创造市场需求的任务。但是,表面上相安无事助长了美国的放纵,现在,美国的贸易赤字目前已达到每年6000亿美元,这个数字足以让美国的经济学家以及决策者感到害怕。
在当前的全球经济中,通货膨胀不再是主要问题,因为经合组织各经济体的需求会自动引发新兴经济体的供给。然而,这种做法很容易制造出资产泡沫,因为资产泡沫暂时消化了通货膨胀——多余的流动资金将在资产市场上找到了出路。比如,自1997-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一直泡在过多的流动资金之中——如今全球经济就悬浮在流动资金的泡沫之上。2000年技术泡沫破灭后美联储为避免经济衰退而降低利率,是导致流动资金泛滥的主因。
当前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是中国的投资狂潮绝对不可能持久。中国已经被发达国家盯上了,中国被指责搞倾销的案例越来越多,四面受敌,加之人民币面临着主要国家政府施压以及国际游资预期升值的双重压力。相应的外汇占款过大严重束缚货币政策手脚,长期通货膨胀预期开始抬头。中国对能源、原材料的需求大幅增加,进口呈现较快增长态势,国际市场产品价格保持高位对国内物价的影响将会增强。原材料价格上升将会增加生产企业成本,压缩利润空间,产生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同时也不利于中国出口竞争力的提高。中国的固定投资有可能超过今年GDP 的一半,而用以维持投资繁荣的利润,在一定程度上源于价格飙升的房地产业。按照投机商们的猜测,当目前所有在建的房地产项目竣工时,按照中国各大城市时下的房价计算,房地产业的销售额将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但是,现在售出的数量庞大的房子,实际上是透支了未来房地产业的市场需求。(谢国忠,2005)中国城市的居民们被最近几年不断上涨的房价吓坏了,很多人决定提前预算,提前买房,再过几年,人们对于房子的需求量将大幅缩水。
吵吵囔囔的国际社会
当国内问题无法解决时,指责别的国家有问题,而且强迫别的国家采取措施,企图借此掩盖本国经济金融问题,这是一些国家的常用的手法,美国在这方面尤其擅长,过去三年来,一些美国官员一直没有停止指责中国的固定汇率机制,认为中国的固定汇率机制当今世界经济的罪魁祸首。他们认为,要使美国经常帐户赤字在两年内减半,即从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6%降至3%,亚洲货币的贸易加权平均汇率需升值18%,人民币将首当其冲。要消除全球失衡,亚洲货币需有更大幅度的升值(35%),包括英镑和欧元在内的非亚洲主要货币也需升值10%至20%。
很多美国官员认为,中国大幅升值人民币就可以完成美国要通过经济衰退才能实现的调整。这个想法太天真了。如果中国升值人民币的幅度够大,将对美国经济造成大的冲击,将导致热钱离开中国,中国经济将硬着陆,这将给美国经济造成更大的压力。如果中国小幅升值人民币,则将不解决任何问题,还可能导致更多的投机资本流向中国。
在过去几年里,美国的货币和财政政策极度宽松,这在加剧问题恶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很可能远远大于人民币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低利率导致房价的上涨愈来愈带有投机色彩,这同时也造成个人储蓄水平低下和经常帐户赤字扩大。在创造就业机会方面,美联储应促进劳动力市场更大的弹性,而不是着眼于宏观刺激更多的就业机会。在当今全球经济中,试图利用货币政策来实现完全就业,无异于自取灭亡。谢国忠先生认为,美国需要发生一次经济衰退,衰退是涤荡经济繁荣期所产生的泡沫的一个必需阶段。
废除美元霸权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解决全球经济失衡的办法是什么?十个人可能会给出十个答案。在美元霸权庇护之下所实现的“多吃多占”——由此创造出需求并带动世界经济增长——最终会遇到一个问题,美元崩溃。美元崩溃意味着美元霸权的终结,也意味着由美国创造的需求大幅度下降。这也许是终结美国经常项目赤字最好的办法。欧元曾经被市场人士看成是挑战美元霸权的货币,这没有什么错。但是,由于欧元所涉及的市场需求有限,以及欧元区政治经济外交关系复杂,欧元没有从根本上动摇美元的霸主地位。笔者认为,人民币到了出场的时候,只有人民币与欧元的联合,才能将美元霸权地位挑落马下。让它与欧元、人民币平起平坐,三种主要货币共同充当国际货币。
问题在于,由于利益关系,也由于方便和习惯,美国不会自动退出美圆霸权的舞台,中国也极不愿意在它的金融体制健全之前把人民币匆忙推向国际金融大舞台。因此,双方继续把各自现有的优势发挥到极致,于是,世界经济失衡现象愈来愈严重
美国大陆航空公司的历史沿革
大陆航空的历史可追述到1934年,当时以其创办人Walter T. Varney的名字命名为Varney Speed Lines。Varney Speed Lines被Robert Six购入后于1937年7月1日更名为大陆航空。同年10月,总部迁往在科罗拉多州丹佛。1940年代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大陆航空在丹佛的总部成为改装中心,为美国军方改装B-17轰炸机及B-29轰炸机。大陆航空初期的航线网络都局限于美国西南部。1953年大陆航空与Pioneer Airlines合并,取得在得克萨斯州及新墨西哥州16个城市的经营权,1957年首次由伊利诺伊州的芝加哥飞往加利福尼亚州的洛杉矶,大陆航空的航线网络逐步扩张。1958年大陆航空接收其首架喷气式客机——波音707。
1963年大陆航空将总部迁往加利福尼亚州的洛杉矶。1968年推出以橙色、金色线条和飞机尾舵上黑色圆型标志的新涂装。1960年代大陆航空运送美军士兵前往越南,意识到太平洋地区的市场,于是在密克罗尼西亚成立密克罗尼西亚航空,即现在的密克罗尼西亚大陆航空,并一直使用大陆航空的机身涂装。1969年开设檀香山航线,1970年大陆航空接收首架波音747。整个1970年代,大陆航空都在拓展其飞越太平洋的航线,1977年航线抵达澳洲的悉尼及新西兰的奥克兰。
1978年,美国国会通过"取消航空业国家管制法案"掀起了航空公司合并潮。大陆航空在1982年被德州国际航空收购。合并后大陆航空得到现在三个枢纽之一的乔治·布什洲际机场以及飞往墨西哥的航线航权。
1983年大陆航空根据美国联邦破产法第十一章公司重整保护申请破产保护,清理债务后以廉价航空公司(low-cost carrier,LCC)方式继续经营。虽然保住了南太平洋的航线,但大陆航空被迫放弃洛杉矶的枢纽机场。1985年大陆航空开辟由纽瓦克自由国际机场和休斯敦乔治布什洲际机场飞往伦敦盖威克机场,这两条航线为大陆航空带来一线生机,于1986年脱离破产保护。
1987年大陆航空购入People Express和其纽瓦克机场枢纽,令大陆航空成为当时全美第三大航空公司。1987年创立OnePass常旅客计划,1988年大陆航空与北欧航空组成合作伙伴。1991年大陆航空推出新的白蓝配搭地球仪标识涂装。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造成油价飞涨,People Express与大陆航空合并前两年借巨额债务收购Frontier Airlines,令大陆航空再度申请破产保护。1993年加拿大航空,联同 Air Partners和 Texas Pacific Group 注资4亿5千万美元协助大陆航空再度脱离破产保护。1995年大陆航空关闭其丹佛枢纽。
1994年,戈登·贝休恩担当大陆航空总裁,实施大刀阔斧地改革。戈登·贝休恩制定出“为赢而飞”的发展战略,并立即停飞亏损航班。与此同时,还提出了“博得信赖”的奋斗目标,推出“努力工作,正确飞行”的口号,要求公司在航班准点率、行李安排率、乘客申诉处理率、座位超卖率四项指标保持行业领先地位,倡导以业绩论英雄的评价标准。大陆航空公司的面貌焕然一新。大陆航空机队简化机型变成全部由波音飞机组成。
2003年,美国大陆航空、达美航空和美国西北航空宣布达成联盟协议。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