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年汽油价格-1985年油价下跌
1.被集装箱改变的世界
2.日本失落的三十年,有何借鉴?
3.为什么石油价格猛跌使美国经济下滑
4.沙特阿拉伯海洋油气发展史有多久?
被集装箱改变的世界
(1)
1956年四月二十六日,美国新泽西州的纽沃克港,在一百多名嘉宾的注目下,起重机把五十八个集装箱(也叫货柜)依次装载到名叫Ideal-X 的货轮上。这艘货轮,隶属卡车司机出身的企业家Malcom McLean. 一个货柜的装载不到七分钟完成,几个小时后,轮船驶离港口,五天后抵达南部的休斯顿港。集装箱引领的世界革命悄然开始了.
集装箱普及之前,大部分货物都是零散地用人工从船上装货,卸货。即使更多的叉车和机械装置引进,码头工人的日常生活仍然是艰辛和危险的。五十年代初纽约的统计数字显示,工人伤残率是建筑工人的三倍,其他普通工种的八倍.
由于装卸速度慢,货船50%的时间都停靠在港口,只有一半时间在海上航行.
集装箱,就是一个标准化尺寸的金属盒子,看似平淡无奇,突然使机械装卸的效率大大提高.
1956年以前,美国一艘中型货轮装卸的费用大约每吨5.83 美元。第一次使用集装箱装卸以后,每吨装卸的费用降到了15.8美分,效率提高了三十多倍,而且时间大大缩短.
由于停靠装卸的时间减少,现在的货船90%的时间都在海上航行.
集装箱也减少了货物的损坏和偷窃,保险费下降了80%以上。而工人数目的减少,也减少了罢工对船运的干扰.
(2)
“集装箱只是一个从二十世纪初就开始运用的交通方式的新演变”, 法国历史学家Rene Borruey 当时评论道.
美国历史学家Donald Fitzgerald 说,“这并不是一场革命,五十年代的集装箱化,只是海运历史发展中的一个篇章而已”.
如果从局部看,他们说的无疑是正确的.
但McLean 的洞见,在于他意识到加速船运发展,要解决装卸货物的瓶颈。解决这个瓶颈需要集装箱,但也要配合集装箱运营的整个生态系统的建立: 港口,起重机,仓储,卡车,火车和船队的运营.
而这里面最关键的是,每个环节的标准化.
McLean把自己的集装箱设计专利开放给外界,孜孜不倦地推动行业标准化,十五年后,他拥有了世界最大的船运公司.
当整个生态系统建成后,其后续发展,远远超越所有置身其中的人们的想象,甚至包含推动集装箱的先驱者McLean.
(3)
五十年代末, 哈佛经济学家Benjamin Chinitz 在研究集装箱对纽约地区经济影响的时候,预测这是对纽约地区的工业生产经济的利好。他的主要逻辑是,相对于美国东北和中西部地区,纽约在海岸边上,往美国南方运货将更便宜.
服装生产,是当时纽约经济的最大的一块。Chinitz 认为不会受运输费用降低的影响.
大多数当时的主流经济学家,和Chinitz 一样,只是看到自己关心的一点一线一面。他们完全没有想到,也拒绝接受这种可能性:集装箱的普及,大大降低运输费用,将导致一个全面的全球经济大分工。资本会追寻最低价的解决方案,成本高昂者最终会被抛弃.
集装箱的普及,降低了世界任何地方到美国的运费,美国包括纽约在内的大部分的传统工业生产经济,因为价格偏贵,而被摧毁.
4)
世界最大的船运公司,丹麦的马士基,其官方网站显示,2015年从亚洲海运到欧洲的运费是: 一台平板电视,2 美元;一双鞋,11美分;T恤,4 美分;平板电脑,5 美分.
2015 年十一月,从深圳运往荷兰的一个四十英尺长的货柜,最便宜时运费仅需三百美元,勉强覆盖人力物力,和通过苏伊士运河的买路钱。这个运费可以换个角度看:如果你想环游世界一年,那么把自己的私人物品放到轮船的集装箱上,可能比本地的储藏仓库还要便宜.
集装箱催生的低廉运费产生了一些看似不可思议的新协作关系:
如果你在苏格兰抓到鱼,通过集装箱运到中国加工处理后,再把鱼运回来,其成本也低于在苏格兰本地加工处理.
2002年世界银行的统计数字显示,中国沿海到内陆的运输费用,是从中国到美国海运运费的三倍.
中国南方从美国进口大豆,比从东北购买大豆还便宜,因为一顿大豆从美国到中国的运费,只有二十美元左右.
受惠于集装箱技术最大的,是八十年代以丰田汽车为代表的“准时制生产”工业模式 ( Just in time manufacturing) 。丰田把大部分零件的生产,外包给供应商。双方签订长期合同,供应商承诺在很短的时间窗口内把零件迅速运送给丰田.
海运费用的大幅度降低,可以让丰田在全世界寻找最价廉物美的合作伙伴,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和库存的囤货.
有分析指出,八十年代中期到现在的三十年,由于集装箱对供应链全球化的推动,全世界非农业产品的囤货减少了一万亿美元。囤货的减少,意味着厂家负担的减轻,这里面节省的资金利息,一年至少八百亿美元.
而这些成本的下降,最终又降低产品价格,惠及世界各地的终端消费者.
今天,全世界集装箱海运的货物中,三分之二是供应链上的零部件和半成品.
(5)
集装箱的另外一个重大影响,在于限制了低技能工人的工资议价能力.
在新的全球大分工的形势下,如果你的技能容易被替代,那么你就实际上在和世界上所有货船所到之处的工人在竞争,在打价格战.
世界银行的统计数字显示,发达国家雇员的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从1980年的 65%左右,不断下降到2010年的58%.
美国一家民间机构,“经济政策研究院”(Economic Policy Institute)的Elise Gould 的数据显示,1979年到2013年,扣除通货膨胀因素,美国人时薪的中位数只上涨了6.1%。而收入排在10% (意思是只有10%的人收入比他们低)的人群,时薪则下降了5.3%.
(6)
从1985年到2012年,全球集装箱的运量,基本上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
2014 年,全世界吞吐量最大的十个集装箱港口中,除了新加坡,釜山和迪拜以外,其余七家全在中国。吞吐量最大的上海港,三千五百万TEU (Twenty-foot Equivalent Unit, 二十英尺标准货柜),这个数字是2001年世界第一吞吐量的香港的两倍左右.
但是庞大和迅速增长的数字背后,极具讽刺意义的,是整个船运业的周期性惨重亏损.
标准化的另一面是缺乏差异化,竞争到白热化时,只有打价格战。行业的先行者,并没有什么优势.
分析公司Drewry 估计,整个船运界,由于价格竞争,2016年将集体亏损五十亿美元.
船运业,降低单位运输成本的最直接的方法是建造更大的船。世界上最大的集装箱货船的体积,从六十年代初的 1000 TEU 增加到现在的18000 TEU。运载能力的提高是把双刃剑,经济上升的时候赚得盆满钵满,经济下滑时惨烈的价格战则可能导致部分公司破产.
美国烟草公司R.J Reynolds 曾经投资船运先驱Malcom McLean 的第一个公司Sea Land, 但因亏损严重八十年代全部退出。它的高管在给股东的信中解释,烟草公司的股东,不是那种对“重资产,周期性很强”的行业有兴趣的投资者.
McLean 的第二个公司United States Line (USL),八十年代初石油危机时,订购了十四艘省油但是航速更慢的货船,每艘单价七亿五千万美元。他低估了行业过剩的运力,而1985年油价大跌到14美元一桶后,他的节油货船因为速度慢丧失竞争力. 最终公司无力承担十二亿美元的债务,1986年十一月宣布破产重组. 这在当时是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破产.
USL 在世界各地的五十二艘货船,一万多个集装箱最后被债权人收缴,拍卖。McLean 在USL 里的股权资产也被清零.他自己始终没有真正从这个破产中恢复过来,2001年五月去世,享年87岁。
(7)
六十年后的今天,是不是已有类似集装箱的各种标准化新技术悄悄出现?
它看似平淡无奇,但是它的长期发展远远超出了置身其中的所有人的想象?
它是否会让所有缺乏想象力的经济学家蒙羞?
它是否会让投身此技术的大多数人白忙一场,但却在意想不到的地方使多数人的生活更加丰富,美好?
日本失落的三十年,有何借鉴?
2022年步入最后一个季度,但全球经济前景阴霾更重。
在9月,全球多国央行同步加息以应对通胀,可能令世界经济陷入衰退,并给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带来危机。
所以作为投资者,我们不得不未雨绸缪:在真实的经济衰退中,哪些行业依然能够保持业绩及股价成长?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长期经济衰退的最典型案例,无疑是日本失落的三十年。
尤其是,中日之间,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两者一定程度上具有诸多相似性,比如一些经济发展路径,老龄化等,所以日本确实能使我们对未来行业发展带来一些借鉴。
1:盛极而衰
自1971年尼克松改革国际货币体系,普及浮动汇率制度,世界金融市场发生巨变。
然而,随着美元持续强势,美国经常项目收支赤字问题开始显现。到1984年,国际油价下跌,这个数字已扩大至1125亿美元。
与此同时,日本经济除开在第二次石油危机时小受挫折,此后其贸易连续数年长虹。1985年,日本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债权国,“日货”充斥着世界每一个角落,甚至不少美国人都惊呼,“日本时代到来了”。
1985年9月22日,美、日、德、英、法五大经济强国财政部长、央行行长,齐聚纽约饭店,正式达成联合干预外汇市场、诱使美元汇率贬值的协议,以解决美国贸易赤字问题。
史称“广场协议”。
此后,国际汇率剧烈波动。短短一年间,美元兑日元从240骤降至120,购买美国国债的机构广泛亏损。为躲避风险,大量资金进入日本市场。
同时,为了补贴因日元升值遭受打击的出口业,日本政府推行宽松货币政策,流动性逐渐泛滥,房地产与金融资产疯狂升值。
短短5年内,日本住宅用地涨了近1.5倍,商业用地更是疯涨了近4倍。
逐渐地,日本实体经济被慢慢摧毁,国内的总体消费水平降低,人们的钱几乎都被楼市牢牢套住。
但楼市这个黑洞似乎永远都填不满。彼时日本经济宛如一个没有地基的房子一样,随时都有可能轰然之间倒塌。
1989年12月,“平成鬼平”三重野康就任日本央行总裁。他认为,工薪族努力一辈子也买不起房的社会,是畸形的,必须紧缩金融、抑制地价。
仅一周后,日本央行开始大幅加息,进行雷厉风行的金融整顿,主动戳破经济泡沫。
期间,日本社会历经大藏省抑制土地投资和地价税,日本六大都市的地价从1991年开始下跌。到1992年7月,已下跌14.7%。
由此,日本房地产开启了长达三十年的熊市。日经指数连跌30个月,日均成交额下跌89%,市值损失56%。
据日本经济学家辜朝明的测算,1989年后的资产价格暴跌,日本至少损失了1500万亿日元财富,所造成的缺口让众多家庭和企业,至少进行了15年的净债务偿还。
这种资产负债表衰退,进而消灭了相当于GDP20%的需求,彻底将日本拖入萧条的泥潭。
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下行、失业率大幅上升,对未来的悲观预期导致消费和投资收紧,甚至提前还贷。这一点与最近国内提前还房贷的现象,比较类似。
而需求不足,宽松的货币政策就无法传导至实体企业,从利润最大化转向负债最小化,致使经济出现长期通缩。
人称“失去的三十年”。
不过,即便在这三十年中,真正优秀的日本企业为应对挑战而积极调整,成功穿越牛熊的经验,也值得中国企业借鉴参考。
2:穿越牛熊
自本世纪初,中国GDP总量超越日本,人们对日本的了解,似乎只剩下动漫、旅游、争端。对其经济结构和发展的研究,几乎仍停留在对泡沫破裂的教训总结。
当年,日本央行连续加息刺破房产泡沫的做法,某方面可以说是明智的。与其长痛,不如短痛。
这些年来,虽然从表面上看,日本经济一直在原地踏步,但其内在质量确实是大幅提高了。
在此前的十多年,在GDP总额增长2%~2.5%左右的背景下,日本制造业占全球利润份额一直保持在10%左右,这是个很惊人的水平,体现出日企的技术壁垒之高、议价能力之强。
粗略统计,截至2021年,日本过去二十多年来涨得最强势的行业为廉价零售业、医药制造业、互联网行业、精密制造业。
分开来看。
廉价零售包括了服装、药品、食品等。自房产泡沫被挤掉后,日本市场上的商品不再讲究高价与噱头,开始走物美价廉路线。同时,那些原本就买不起房的居民,消费能力显著上升,生活幸福度反而更高。
比如优衣库。可以说,是日本的经济崩溃,成就了优衣库,把成衣里的利润挤榨出来,原本卖一万日元以上的羊毛衫降到1000日元。
三十年过去,日本人均消费额变化不大,考虑到商品涨价与通胀等因素,其实水平在下滑。
医药制造业,是老龄化社会的绝对刚需,而且最近的二十年的生物科技发展尤其创新药攻克了很多之前的绝症,为这个行业持续提供非常可观的毛利。
其实,医药行业整体长期景气在很多老龄化国家都能体现出来。
同时,在大环境上,1990-2021年,日本社会保障费用在财政预算中的支出,从13.3万亿日元上涨至129.6万亿日元,占财政总支出从10.5%上升至23.2%,其中用于养老和医疗的占比大幅上涨。
30年间,如医疗保健行业与老龄化相关产业全面崛起。在整个泡沫经济的修复过程中,颇有点浴火重生的味道。
这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互联网行业,其实也是人类进入数字化时代的必然趋势,其本身就是一个成长型的行业。
至于最值得关注的精密制造业,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高端制造”。
这个是日本的强项,有很多把一个技术或者部件就做到全球第一的隐形冠军,就是所谓的“极致工匠精神”的很好体现。
尽管在我们的固有印象中,日本在全球消费电子领域的地位,已经被中、韩等市场代替,不仅让人怀疑其创新能力。
但实际上,日本很多做实体的科技巨头,正是在经济倒退的这些年崛起的。
比如,松下从传统消费电子转向汽车电子、家用能源;夏普转向机器人、医疗保健;索尼转向高精度相机,等等。
大致有四个重点领域。
汽车产业。
尽快最近几年全球占比有所下降,但拉长时间线看,日本的汽车产业依然强劲。
2021年日本52家世界500强企业当中,有6家汽车企业,其中丰田、本田、日产的营业收入就高过1000亿美元,处于世界前列。
更值得一提的是,除汽车制造外,还有汽车相关行业。如汽车玻璃、汽车金属材料、汽车电子等相关产业,两者相加,在工业领域的占比超过50%。而汽车与相关产业至少为日本提供占据日本劳动人口的10%的岗位,经济和社会价值对日本之重要,不用多说。
机
为什么石油价格猛跌使美国经济下滑
苏联不是在里根在任期间解体的,是在他的下一任布什总统期间解体的,1991年底!
但是由于里根的一些政策使得苏联经济遭到重创,所以说和他有一定的关系!
上个世纪70年代,当石油价格扶摇直上时,苏联从石油出口中获得的收益增长了280%,出口量增长了22%,世界石油市场的价格对苏联经济的生存能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石油价格每桶增加1美元,就意味着克里姆林宫获得大约10亿美元的额外硬通货,反之石油价格下降意味着收入减少。另外,与其他石油生产国不同的是,苏联将不能通过增加产量来增加收入,因为苏联的石油生产能力早已达到极限了。
而美国却是石油进口大国,美国一年要花费近2000亿美元购买石油,对于美国经济来讲最适宜的石油价格是每桶20美元,而当时每桶石油价格是34美元,如果国际市场石油价格降至每桶20美元,将使美国的经济成本每年下降700亿美元,它意味着现有国民生产总值的1%将转化为美国消费者的收入。并且,美国的总体经济状况将明显好转。降低石油价格既可重创苏联,又可增加自己收益,何乐不为!
沙特阿拉伯十分担心苏联入侵阿富汗后对沙特形成了包围,出于共同利益考虑,于是,美国人和沙特人坐到了一起。因为沙特的石油产量占欧佩克产量的40%,与其他石油生产国不同的是,沙特能够迅速动用石油储量。
最后美沙谈判的结果是:里根告诉法赫德国王:“沙特的主要敌人是利比亚、伊朗和苏联,他们都是高油价的主要受益者,而低油价则使沙特和美国获得极大好处;有美国这位山姆大叔做靠山,沙特不用再惧怕任何国家的威胁。美国提供沙特先进的作战飞机和其他先进武器,并提供军事保护;沙特开始扩大石油产量。
与此同时,美国能源大臣还说服英国同时增加其在北海的石油产量。结果在1985年,国际市场上石油价格猛跌,苏联当年的石油收益下降了近一半,并且由于天然气价格与石油价格是平行的,因此苏联当年出口天然气的收入也减少了数十亿美元。
而是苏联继能源出口之后的第二大出口商品,以往大部分是出口中东国家换取石油,在石油生意红火的70年代,苏联出售给中东国家的增长了五倍。但85年以后,由于油价猛跌,使伊朗、伊拉克和利比亚的石油收入减少了50%,所以苏联的销售量也减少了20%。
此外,世界油价的猛跌,还使苏联从西方进口的商品突然变得极其昂贵。1986年苏联从西德进口一台特定的设备所需的石油出口额比一年前多出五倍。
所以,美国、沙特双方一拍即合的结果是,油价在苏联解体前的十年内持续下跌,并且因为天然气的价格因为挂靠石油的价格,所以也往下跌,而里根任总统的时间刚好是1981-1989年。这就是美国搞垮苏联的大策划之二。
另一个大策划是以波兰为突破口制裁苏联。1981年12月29日,时任里根在白宫发表的一项声明宣布,鉴于苏联对波兰的事态发展负有重大的和直接的责任,美国决定立即对苏联实行经济制裁。
在冷战期间,属于苏联集团的波兰一直在内外政策上追随苏联,但经济发展之后,国民强烈的反苏心理和西方国家的渗透,导致波兰成为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中最动荡的国家。
由莱赫·瓦文萨领导的波兰团结工会,成立于1980年,得到梵蒂冈与西方国家的支持。之后的两年,团结工会领导了大规模的罢工运动,波兰出现了要脱离苏联集团的迹象。莫斯科担心波兰事态发展失控,于1981年9月在波兰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华约军事演习,向波兰民众显示威力。
波兰政府为了维持社会稳定,在1981年12月12日晚实行了军事管制,一夜之间将团结工会***一网打尽。两周之后,里根以苏联支持波兰政府军管为由,在12月29日对苏联实行经济制裁。包括停止签发和延长向苏联出口电子设备、电脑和其他高级技术器材的许可证,推迟出售粮食的谈判,暂停签订新的美苏海运协定的谈判,停止苏联航空公司的飞机飞往美国等等。苏联抗议美国的行动,美苏关系恶化,冷战出现了新的高潮。
沙特阿拉伯海洋油气发展史有多久?
1933年,沙特阿拉伯政府与雪佛龙公司的前身加利福尼亚州标准石油公司签订了一项特许协议,开始在王国大部分地区进行石油勘探,同年,成立了加利福尼亚阿拉伯标准石油公司。1938年,在达兰发现了第一个商业性油田——达曼油田。1936年,雪佛龙将其在阿拉伯公司的半数股权出让给德士古石油公司。1940年,发现了布盖格油田,为沙特阿拉伯第四大油田。1944年,加利福尼亚阿拉伯标准石油公司更名为阿拉伯美国石油公司(Arabian American Oil Co.),简称阿美石油公司(Aramco),总部设在美国旧金山。1948年,埃克森公司和美罕公司加入该公司,变为四家公司合资的公司,其中雪佛龙和德士古的股份分别由50%降至30%,埃克森公司持股30%,美孚公司持股10%。
20世纪40年代中期,阿美石油公司在拉斯坦努拉建立了本公司的炼油厂。
1948年,发现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陆上油田——加瓦尔油田(Ghawar field),并于1951年开始投产,同年发现了海上萨法尼亚油田(Safaniyah field)。1960年,阿美的原油年产量达到6000万吨,比1950年增长了57.7%。这一时期,阿美石油公司的总部已迁至沙特阿拉伯的多哈,为了争夺对石油的控制权,沙特阿拉伯政府与美国公司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萨法尼亚油田位于沙特阿拉伯的东北部海域,探明储量33.2亿吨。原油部分通过输油管运往利比亚的的黎波里、西顿,叙利亚的巴尼亚斯港装船。一部分输往拉斯塔努拉外运。油田发现于1951年,它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海上油田。它于1957年开始生产,每天从18口井流出50000桶原油。自1962年开始,25口井每天产油35万桶。在短短4年零9个月,产量增加了6倍。其储备约37亿桶石油和5360亿立方英尺天然气。
1960年,包括沙特阿拉伯在内的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成立,1962年11月30日,沙特阿拉伯政府成立了完全国有的石油矿业总公司,其目的就是使政府能够参与石油工业领域的经营,包括在阿美石油公司租让地的一切经营活动。整个20世纪60年代,沙特阿拉伯石油矿业总公司的发展历史就是沙特阿拉伯政府努力从阿美石油公司的四家美国合资者手中争夺石油控制权的斗争史。
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中,阿美石油公司石油年产量高达3亿吨,并成功地提高了油价,从而提高了沙特阿拉伯政府的地位,使其在与美国公司的斗争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1972年,阿美公司终于同意了沙特阿拉伯政府的参股要求,1973年沙特阿拉伯政府参与阿美石油公司25%的股份,1974年上升至60%,1980年达到了100%,美国公司并负责销售沙特阿拉伯政府自己无力销售的原油。
1973—1974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的油价飞涨,使沙特阿拉伯政府的收入增加,并进而使石油产量猛增。至1980年,沙特阿拉伯原油年产量由10年前的1.9亿吨猛增至4.95亿吨。1983年成立了勘探和石油工程中心。
从1980年开始沙特阿拉伯为维持油价采取了大量削减原油产量的对策。到1985年,沙特阿拉伯政府开始迅速恢复沙特阿拉伯原油市场份额的计划,产量迅速上升,造成1986年油价下降62%~66%。上述限产保价政策的实施及1986年的油价暴跌,使阿美石油公司收入迅速下降,不得不大量裁员。
1986年公司开始展开全国勘探计划,勘探范围不断扩大,至1995年已经新发现了17处油、气田,在中央阿拉伯发现符合世界最高标准的超轻型低硫原油并开始投入生产。同时,为了保证本公司在20世纪结束以前能够通过王国两岸的输油站为客户提供符合季节需求和等级要求的原油,公司从1989年开始在东方省和中央阿拉伯实施一系列石油和天然气项目。东西原油输送管道系统以及延布原油出口转运站的大规模扩建工程,已将最大持续原油年生产能力恢复至5亿吨。
1982年,沙特阿拉伯石油公司勘探和石油工程中心投入使用。该中心是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地球科学设施之一,在中东地区更是首屈一指,与该中心的密切合作以及建立与其相关的实验室和研究开发中心使阿美石油公司在上游(勘探和开采)技术后援方面基本不依靠其他石油公司。该中心可以处理分析二维地震探测的数字数据;1991年引进了水平钻井技术;其计算机中心拥有巨型计算机网络,采用最新技术硬件和应用软件,可以处理和解析所有地震探测钻井数据,使公司得以更为有效地利用其资源。
1987年3月,为保住60年代石油过剩时期沙特阿拉伯占有的原油市场份额,依靠与阿美公司的原股东公司间的关系,沙特阿拉伯与四家美国公司签订了6250万吨/年的长期供油合同,但没多久,沙特阿拉伯就中止了该合同。
1988年根据王室法令,沙特阿拉伯国家石油公司(简称沙特阿拉伯阿美公司)正式成立,接管了原阿美公司的全部资产和经营权,成为沙特阿拉伯境内唯一的一家从事石油勘探和开发业务的公司。同年,该公司与德士古石油公司组建成立了美国第六大石油销售企业——星企业公司。
1991年沙特阿拉伯石油公司收购了韩国双龙石油炼制公司35%的股份。
1993年7月,沙特阿拉伯政府颁布M/1钦令,将沙特阿拉伯王国所有的国有炼油产品经销和行销业务以及政府在三家合资炼油厂中的一半股份统一交给沙特阿拉伯石油公司管理。至此,沙特阿拉伯阿美公司控制了整个王国除润滑油外全部的碳氢化合物产业。到1997年7月,沙特阿拉伯政府决定将Petrolube公司71%的股份和Lubere公司70%的股份转给阿美公司,使该公司正式介入了国家润滑油业。
1994年,该公司完成了恢复最大持续原油年生产能力至5亿吨的五年计划。
现在,该公司已拥有27条油轮,其中包括4条超大型油轮、19条巨型油轮(每条油轮装载能力在29万~30.1万吨)和4条成品油轮。所有油轮均属其分公司维拉国际海运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还定时定点租用一些船只将原油运往美国和欧洲的一些港口。大多数远东地区的客户历来自己负责原油运输,而由沙特阿拉伯阿美公司设在该地区的行销后援服务分公司提供协助。另外,为满足欧美地区的灵活运油需求,公司在加勒比海的圣路西亚和圣尤斯坦希斯及鹿特丹设有长期储存中转设施,其总容量为219.2亿吨。
在石油勘探和开发方面,沙特阿拉伯阿美公司致力于增加储量、提高产量,加强轻质原油的生产,减少重质原油所占比例。1993年完成了扩大海上原油生产能力的大型玛尔詹项目(该项目包括建成两座日产量为25万桶的海上油气分离厂和世界上最大的海上天然气压缩厂之一)和祖鲁夫油田项目,将阿拉伯中质原油日产能力提高了1096万吨。1994年沙特阿拉伯东部公司发现了非伴生无硫天然气以及冷凝深层气田。在王国利雅得以南地区持续不断地进行勘探,已经发现了15个以上的含有阿拉伯超轻原油的油田。1998年这里将生产出2500万吨/年阿拉伯超轻原油。同时沙特阿拉伯阿美公司准备关闭几个生产较重质原油的北部海上油田。1996年沙特阿拉伯阿美公司开始投资一个60亿美元的项目,包括提高加瓦尔油田的产量,在哈拉德(Haradh)建设一个油气分离装置(该分离装置已于1996年投产,日产阿拉伯轻原油33万桶),以及开发谢巴油田。
在国际运营方面,公司于1995年初完成了15条超级油轮的新建计划。这15条巨型油轮每条船总载重吨位在290000~301000吨,至少能够运载200万桶原油。每条船每年能够向公司的欧洲和美国客户提供900多万桶原油。
沙特阿拉伯经济继1996年复苏以来,1997年经济持续增长。经济的复苏带动沙特阿拉伯石油业更加蓬勃发展。沙特阿拉伯投资数十亿美元发展石油业,将在亚太地区建立炼油厂并增加沙特阿拉伯在美国、俄罗斯、欧洲的炼油和销售份额。油价不断飙升,就吸引着很多人去采油,目前海上的钻井使用率已经达到90%。此外阿美公司的钻井数量也增加了30%,而且带来更多的利润,从开始3个增加到30个,这些都是负责海上钻井工作的。目前阿美公司有一个全新的项目是关注沙特阿拉伯湾浅水区,未来把重点放在这个地方,在深水地区从来没有开发过的地方。
现在再来看一下技术发挥的作用,人们一直把油气看做是技术发展非常缓慢的行业,要做的就是怎么样能够通过技术来发展,实际上技术在增加钻井能力以及提高利润方面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在钻井技术发展越来越复杂,世界上有80%的油田采用的是平行钻井的方式,简单的垂直钻井方式已经不适用了。还有地质导航通过卫星每天24小时不间断看到不同地区发展情况,中心获得的数据之后就会把数据传给现场工作人员,就会非常地便捷。阿美公司非常典型的有8层的储油层,总的深度达到了40384英尺,使用非常先进的方式来监控油田的开采,还采用完全集成化、一体化的电脑控制油库。如何采油并不是真正的挑战,真正的挑战在于怎么样安全、健康保护环境的采油,所以目前阿美公司要做的就是提供最大的价值,具有最高的竞争性和可靠性。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