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油价涨幅

1990年石油价格暴涨出现能源危机其原因是-1990年石油价格

1.能源危机的原因

2.1990年的经济

3.每桶石油历史最高价

4.1991年海湾战争前夕,石油的价格狂涨,谁能给我说说最高是涨到多少美金每桶?

5.国际油价运动轨迹的六个阶段是什么?

能源危机的原因

1990年石油价格暴涨出现能源危机其原因是-1990年石油价格

能源危机是指因为能源供应短缺或是价格上涨而影响经济。这通常涉及到石油、电力或其他自然资源的短缺。能源危机通常会造成经济衰退。从消费者的观点,汽车或其他交通工具所使用的石油产品价格的上涨降低了消费者的信心和增加了他们的开销。

1. 经济影响

市场经济的能源价格是受供需关系的影响,而供需关系中的供或需改变都可以导致能源价格的突然变化。

虽然一些能源危机是由于市场应对短缺的价格调节而产生,但在某些情况下,危机可能是市场的流通不畅通、缺乏自由市场而导致。一些经济学家的观点认为价格控制是1973年的能源危机的重要因素。

1.1 石油供应

石油的供应大致上由一些拥有大量石油储藏的国家所控制,包括阿拉伯联合大公国、沙乌地阿拉伯、挪威、科威特和委内瑞拉。

主要的产油国成立了石油输出国组织(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简称OPEC)。OPEC控制了全球石油出口的大部分产量,对世界油价具有强大的杠杆作用。如果OPEC决定减少成员国的出口配额,油价就会由于供给减少而上涨,同样OPEC也可以通过增加石油生产来降低油价。影响OPEC实行这些政策的动机源于成员国各自的利益。

不过OPEC的行动仍受到一定限制。如果OPEC把油价抬得过高,那么一些原本无利可图生产规模也较小的资源如沥青砂,将变得有利可图而抢占石油的市场。除此之外,为了抬高油价而过分的限制产油国的石油出口也会对这些国家的石油生产商产生反作用。

1.2 石油需求

石油的各种用途中,目前最主要的需求来自于炼油厂的商业用途∶提供取暖和交通运输。石油需要经常和北半球的季节交替相适应,冬季由于需要大量的取暖用油,所以需求量就很大。事实上,仅美国就占了全球60%的石油消费,在北美如果某个冬季特别寒冷就会严重地影响到全球油价。

2. 历史上的能源危机

1973年能源危机 - 原因∶石油输出的主要力量为阿拉伯国家,他们因不满西方国家支持以色列而采取石油禁运。

1979年能源危机 - 原因∶伊朗革命爆发。

1990年石油价格暴涨 - 原因∶波斯湾战争。

加州电力危机 - 原因∶ 电力管制政策失败,加上供给小于需求。

英国石油抗议活动 - 原因∶英国油税已高居不下,而原油价格却又上扬。

与2005石油价格上扬 - 原因∶供需关系失调。

3. 油产国宣称储藏量是否属实

1985年OPEC产油国调整对储藏量的估计。虽然那一段时间没有发现大规模的新油田,那些国家大幅度的提高了储藏量的估计。一部分专家认为,这些数据有刻意高估的嫌疑,可能OPEC国家的真实储藏量比其对外宣称的要少。如果宣告较高的数量,油产国更容易得到外来投资、银行贷款等。

可疑的石油储藏量

年 阿布达比 杜拜 伊朗 伊拉克 科威特 沙乌地阿拉伯 委内瑞拉

1980年 28,00 1,40 58,00 31,00 65,40 163,35 17,87

1981年 29,00 1,40 57,50 30,00 65,90 165,00 17,95

1982年 30,60 1,27 57,00 29,70 64,48 164,60 20,30

1983年 30,51 1,44 55,31 41,00 64,23 162,40 21,50

1984年 30,40 1,44 51,00 43,00 63,90 166,00 24,85

1985年 30,50 1,44 48,50 44,50 90,00 169,00 25,85

1986年 31,00 1,40 47,88 44,11 89,77 168,80 25,59

1987年 31,00 1,35 48,80 47,10 91,92 166,57 25,00

1988年 92,21 4,00 92,85 100,00 91,92 166,98 56,30

1989年 92,21 4,00 92,85 100,00 91,92 169,97 58,08

1990年 92,00 4,00 93,00 100,00 95,00 258,00 59,00

1991年 92,00 4,00 93,00 100,00 94,00 258,00 59,00

1992年 92,00 4,00 93,00 100,00 94,00 258,00 62.70

2004年 92,00 4,00 132,00 115,00 99,00 259,00 78,00

从以上表格可以看出,按石油出产国的说法,年年新发现的石油矿床能够几乎完全代替所出产的石油∶储藏量一直很稳定,没有起伏。例如,如果没有新的发现,沙乌地阿拉伯每年出产300亿桶,储藏量也应该跟着减少。(除非这些国家没有把过去出产的石油从所宣称的储藏量扣掉)

4. 未来可替代的能源

很多学者认为世界能源危机的主要原因是石油价格过于便宜,以致于使世界对其产生了过度的依赖性而迅速消耗殆尽,他们主张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增加研究经费用于对能源/燃料替代用品的研究,目前主要的替代能源有∶燃料电池、甲醇、生物能、太阳能、潮汐能和风能等。但是迄今为止只有水力发电和核能有明显的功效。(参看未来能源开发)。

与此同时,一些组织例如罗马俱乐部(The Club of Rome)原本悲观的预计世界的石油在20世纪末会用毕,并未变成现实,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新技术的发展使石油的开采变得更有效率。

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石油危机的爆发,对世界经济造成巨大影响,国际舆论开始关注起世界“能源危机”问题。许多人甚至预言:世界石油资源将要枯竭,能源危机将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不作出重大努力去利用和开发各种能源资源,那么人类在不久的未来将会面临能源短缺的严重问题。

世界能源危机是人为造成的能源短缺。石油资源将会在一代人的时间内枯竭。它的蕴藏量不是无限的,容易开采和利用的储量已经不多,剩余储量的开发难度越来越大,到一定限度就会失去继续开采的价值。在世界能源消费以石油为主导的条件下,如果能源消费结构不改变,就会发生能源危机。煤炭资源虽比石油多,但也不是取之不尽的。代替石油的其他能源资源,除了煤炭之外,能够大规模利用的还很少。太阳能虽然用之不竭,但代价太高,并且在一代人的时间里不可能迅速发展和广泛使用。其他新能源也如是。因此,人类必须估计到,非再生矿物能源资源枯竭可能带来的危机,从而将注意力转移到新的能源结构上,尽早探索、研究开发利用新能源资源。否则,就可能因为向大自然索取过多而造成严重的后果,以至使人类自身的生存受到威胁。

1990年的经济

1990年,全国各族人民在和的正确领导下,进一步贯彻执行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方针,取得了明显成效。社会供需矛盾有所缓解,农业喜获丰收,主要比例关系有所调整,物价得到有效控制,国际收支状况改善,整个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促进了政治和社会的稳定。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取得新成果。初步统计,全年国民生产总值17400亿元,比上年增长5%;国民收入14300亿元,比上年增长4.8%。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是:产成品积压增多、经济效益下降,财政困难加剧,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加大。 1990年,各地重视农业,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建设,落实“科技兴农”措施,加之自然气候条件适宜,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全年农业总产值7382亿元,比上年增长6.9%。其中种植业产值增长8.3%,林业产值增长2.2%,牧业产值增长5.9%,副业产值增长3.4%,渔业产值增长6.7%。

主要农产品产量全面增产。粮食总产量43500万吨,比上年增长6.7%,再创历史新水平,棉花、油料和糖料生产大幅度增长,蔬菜、水果生产又获丰收。但1990年农业丰收并不表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已经稳定在一个新的水平。

主要经济作物产量如下:

1990年 比上年增长%

棉 花 447 万吨 18.1

油 料 1615 万吨 24.7

其中:油菜籽 693 万吨 27.5

甘 蔗 5727 万吨 17.4

甜 菜 1453 万吨 57.2

黄红麻 72 万吨 9.5

烤 烟 226 万吨 -6.2

蚕 茧 53 万吨 9.4

茶 叶 53 万吨 -0.3

水 果 1876 万吨 2.4

林业生产建设取得新的成绩,造林质量不断提高。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步伐加快,“三北”防护林体系二期工程进展顺利,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建设全面展开,平原绿化又有新的发展。森林防火工作成就显著,森林资源总消耗量开始下降,森林覆盖率呈上升趋势。但森林病虫害仍较严重。

畜牧业稳步发展,肉、禽、蛋、奶等继续增产。

主要畜产品产量和牲畜存栏数如下:

1990年 比上年增长%

猪牛羊肉 2504 万吨 7.7

牛 奶 413 万吨 8.2

绵羊毛 24 万吨 1.8

肉猪出栏数 3.1 亿头 6.2

猪年末数 3.6 亿头 3.0

羊年末数 2.1 亿只 -0.8

大牲畜年末数 1.3 亿头 2.7

渔业生产持续发展。全年水产品产量.1218万吨,比上年增长5.7%,其中淡水产品产量增长6%,海水产品产量增长5.5%。

农业生产条件改善。1990年末全国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854亿瓦特,比上年末增长1.7%;大中型拖拉机82万台,下降3.6%;小型和手扶拖拉机698万台,增长6.6%;载重汽车62万辆,下降1.3%;排灌动力机械706亿瓦特,增长3%;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2607万吨,增长10.6%。农村用电量835亿千瓦小时,增长5.7%。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加强,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有所扩大。

农村经济持续发展。1990年农村社会总产值16253亿元,比上年增长8.8%。其中,农村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和商业、饮食业产值增长9.9%,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为54.6%。 工业生产保持增长势头。1990年工业总产值23851亿元,比上年增长7.6%。不包括村及村以下工业为19629亿元,增长6%。在工业总产值中,全民所有制工业增长2.9%,集体所有制工业增长9.1%(其中乡办工业增长12.5%),个体工业增长21.6%,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和外商独资经营的工业增长56%。全民和集体所有制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为91.4%。

主要产品产量如下:

1990年 比上年增长%

纱 450 万吨 -5.6

布 180 亿米 -4.9

呢绒 2.8 亿米 持 平

机制纸及纸板 1330 万吨 -0.2

糖 571 万吨 14.0

原盐 1984 万吨 -29.9

卷烟 3290 万箱 3.0

合成洗涤剂 148.4 万吨 1.2

日用精铝制品 7.27 万吨 -11.6

自行车 3141 万辆 -14.6

电视机 2662 万部 -3.8

其中:彩色电视机 1023 万部 8.8

录音机2970 万部 26.4

照相机 189.9 万架 -22.6

家用洗衣机 652.6 万台 -20.9

家用电冰箱 475.4 万台 -29.2

能源生产总量10.4 亿吨 2.4

(折标准燃料)

原煤 10.8 亿吨 2.5

原油 1.38 亿吨 持 平

发电量 6180 亿千瓦小时 5.7

其中:水电 1260 亿千瓦小时 6.5

钢 6604 万吨 7.2

钢材 5121 万吨 5.4

水泥 2.03 亿吨 -3.3

木材 5400 万立方米 -6.9

硫酸 1169 万吨 1.4

纯碱 374.6 万吨 23.3

化肥 1912 万吨 6.1

化学农药 22.93 万吨 10.3

发电设备 1143 万千瓦 -2.7

金属切削机床11.78 万台 -34.1

汽车 50.91 万辆 -12.8

拖拉机 3.9 万台 -1.5

机车 655 台 -3.7

民用钢质船舶 123 万吨 -13.4

企业经济效益继续下降。1990年预算内国营工业企业实现利税1271亿元,比上年下降18.5%,其中实现利润下降58%。产成品积压增多,定额流动资金周转天数由上年的109天延长到127天;平均每百元资金实现的利税,由上年的19.39元下降到13.76元;全员劳动生产率仅比上年提高0.8%;部分产品质量不够稳定,成本继续超支,亏损企业增加,亏损额上升。

企业承包进一步完善。1990年末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已续签了承包合同的有44604户,占第一轮承包到期企业总数的88.6%。新一轮承包的工业企业,从承包基数的确定,到承包的内容都比上一轮有所改进。同时有关部门在部分地区进行了“税利分流,税后还贷,税后承包”的试点。 固定资产投资回升。1990年,为适应启动市场、促进生产增长的需要,决定适当增加投资需求,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451亿元,比上年增加185亿元,增长4.5%。其中,全民所有制单位投资2927亿元,增长10.5%;集体所有制单位投资550亿元,下降2.8%;个人投资974亿元,下降5.6%。在建项目得到控制,全年全民所有制单位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施工项目12.3万个,比上年减少3536个;在建项目总规模11554亿元,增长16%。但投资效益低的状况仍无明显改善。

投资结构进一步调整。在国家重点倾斜政策支持下,农业、能源、运输、邮电部门建设得到加强。全民所有制单位投资中,农业投资81亿元,比上年增长31.2%,所占比重由上年的2.5%上升到3%;能源工业投资814亿元,比上年增长15.6%,所占比重由27.8%上升到29.9%;运输邮电通信业投资393亿元,增长46.1%,所占比重由10.7%上升到14.4%。

1990年,全民所有制单位基本建设投资1703亿元(含车船购置费),比上年增长12.3%。其中生产性建设投资1230亿元,投资比重由68.6%上升到72.2%;非生产性建设投资473亿元,比重由31.4%下降为27.8%,楼堂馆所及其他非生产性建设得到有效控制。更新改造投资828亿元,比上年增长5.8%,其中用于节约能源、增加花色品种、提高产品质量的投资增长14.1%,投资比重由上年的23.3%提高到25.3%。

重点建设加快,一批项目建成投产。国家按合理工期组织建设的200个重点项目,全年完成投资426亿元,超额完成了年度计划。全国建成投产大中型基本建设项目95个,大中型项目内的单项工程71个;限额以上更新改造项目92个。建成投产的重大工程主要有:年采煤能力400万吨的山西古交矿区马兰矿井,装机容量120万千瓦的上海石洞口电厂,南京扬子30万吨乙烯工程,目前我国最大的化纤生产基地――江苏仪征化纤工业联合公司,全长410公里、具有现代化水平的双线电气化重载单元列车――大同至秦皇岛运煤专用铁路(一期),375公里的沈阳至大连高速公路,规模宏大的北京亚运会建筑群工程和第一台具有国际水平的高能粒子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等。

1990年,全国基本建设新增加的主要生产能力有:煤炭开采2016万吨,发电机组容量912万千瓦,石油开采1332万吨、天然气开采10.3亿立方米(均含更新改造和其他投资增加的能力);纯碱60万吨,化肥25万吨,木材开采26万立方米,水泥169万吨,平板玻璃250万重量箱;新建铁路交付运营里程127公里,铁路复线里程349公里,铁路电气化里程551公里,新建公路2141公里,沿海港口吞吐能力2256万吨。

建筑业经济效益持续下降。1990年,全民所有制建筑施工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903亿元,比上年下降3.9%;施工面积1.97亿平方米,下降7.9%。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4547元,比上年下降1.5%;亏损企业增多,亏损额扩大。

地质普查勘探工作取得新进展。新发现或证实为工业矿床的矿产地267处,取得进展的勘查矿区102处,完成机械岩心(石油)钻探工作量905万米。有57种矿产资源新增了探明储量。塔里木、东海油气地质勘查取得重要进展,松辽盆地南部的天然气勘查实现重大突破。 交通运输稳步发展,运输紧张状况和运输秩序有所好转。各种运输方式完成的货物周转量比上年有一定增长,远洋运输在世界航运激烈竞争的情况下,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各种运输量完成如下:

1990年 比上年增长%

货物周转量 26322 亿吨公里 2.9

铁 路 10593 亿吨公里 2.1

公 路 3441 亿吨公里 2.0

水 运 11650 亿吨公里 4.1

其中:远洋运输 8190 亿吨公里 6.5

空 运 8 亿吨公里 17.4

管 道 642 亿吨公里 2.1

旅客周转量 5612 亿人公里 -7.6

铁 路 2616 亿人公里 -13.9

公 路 2600 亿人公里 -2.3

水 运 178 亿人公里 15.3

空 运 278 亿人公里 17.1

沿海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 4.6 亿吨 -1.7

运输收入增加。铁路由于调整运价,运输收入比上年增长29.7%,但效率提高不快,铁路货运机车平均日产量85.9万吨公里,比上年仅提高0.7%。地方公路和水运企业经济效益不好的局面仍然存在。

邮电通信事业有较快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80亿元,比上年增长24%。邮政快件、特快传递、传真、国际港澳电话等业务的增长幅度都超过20%。年末城市市内电话达到520万户,比上年末增长22%,程控电话已占市话总容量的43.5%。 国内市场销售逐渐向稳定增长的方向发展。1990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8255亿元,比上年增长1.9%。消费品零售额7220亿元,增长1.9%,其中售予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723亿元,增长4.3%;农业生产资料零售额1035亿元,增长1.7%。

从城乡消费品市场看,城市全年零售额比上年增长6%,其中第4季度增长13.4%,已基本趋于正常;县及县以下市场从10月份开始回升,但全年零售额仍下降2.4%。

从主要商品销售数量看,吃的商品销售平稳,食用植物油、食糖、猪肉、水产品销量比上年增长;穿、用商品中,彩电增长39.9%、电风扇增长1.9%,棉布、呢绒、缝纫机、自行车、手表、录音机、黑白电视机、洗衣机等多数商品销售量较上年有不同程度下降。

在各种经济类型的商品零售额中,全民所有制单位增长3.2%;集体所有制单位下降3.5%,其中供销合作社下降0.7%;各种合营增长24.8%;个体增长5.8%。农民对非农业居民的零售额增长7.9%。

商业部门经济效益大幅度下降。1990年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实现利润比上年下降85%;亏损企业亏损额增长45.5%,资金周转进一步减慢。

生产资料市场从9月份开始由降转升。1990年全国物资系统销售生产资料2382亿元,比上年增长1.7%,其中第4季度增长21.8%。钢材销售3497万吨,比上年增长3.8%;煤炭2.6亿吨,增长3.5%;木材1978万立方米,下降10.2%;水泥2756万吨,下降10.7%;汽车55.6万辆,增长0.4%;机电设备504亿元,增长4.6%。

1990年市场物价总水平继续上涨,但涨幅明显缩小。全年零售物价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1%,大大低于上年上涨17.8%的幅度。市场零售物价变化的主要特点是:大部分食品零售价格趋稳;集市贸易的农副产品价格下跌;第4季度各地集中调整了一些商品和服务项目的价格,部分大中城市物价上涨幅度较大。

城乡居民生活费用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3.1%。

各类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情况如下:

1990年 其中城镇12月比

比上年上涨% 上年同月上涨%

食品类 0.3 1.8

粮 食 -4.8 -6.3

肉禽蛋 -2.1 -3.1

其中:猪肉 -4.0 -4.3

鲜菜 -0.4 13.9

水产品 -0.7 5.7

烟酒茶 0.9 1.6

糕 点 7.8 9.8

衣着类 7.1 6.3

日用品类 1.9 1.4

药及医疗用品类 2.4 1.7

燃料类 8.2 32.0

农业生产资料类 5.5 -

服务项目 20.9 11.6 进出口实现顺差。据海关统计,1990年进出口货物总额达1154.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3%。其中出口总额620.6亿美元,增长18.1%;进口总额533.5亿美元,下降9.8%。扣除不收付外汇的进出口货物,出大于进131亿美元,改变了自1984年以来连年逆差的状况。国家外汇储备增加,对外支付能力增强。

利用外资稳步增长。1990年新签利用外资协议金额12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4%;全年实际使用外资101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34亿美元,均比上年略有增长。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又获新成绩。1990年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新签合同2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完成营业额17亿美元,增长0.8%。

国际旅游业逐步回升。1990年到我国游览、访问以及从事各项活动的国际旅游者达274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1%;旅游外汇收入22.2亿美元,增长19.2%。 科技工作取得新成果。1990年共取得国家级科学技术成果2914项。经国家批准的国家自然科学奖59项,国家发明奖224项,国家科技进步奖505项。

1990年,国家各项科技发展计划进展良好,成效显著。“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合同有90%以上已完成计划任务,取得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技术、30万千瓦机组批量生产和四次群光纤通讯具备工程总承包能力等一批重大成果。1990年又有1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建成并通过验收,向国内外开放。

199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批准资助科研项目3531个,资助金额1.3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4%和8.9%。

1990年大中型工业企业设有专门的技术开发机构9156个,比上年增加1941个;组织技术开发项目4.65万项,比上年增加1.15万项。

1990年末全国共有产品监督检测中心3000个,其中国家级检测中心104个;全年制定、修改各类国家标准853个。1990年末,全国共有1000个气象台站建立了天气警报系统;各类有人值守的地震台站876个,地震测报网点4187个,区域和地方遥测地震台网20个;国家批准设立5个国家级海洋自然环境保护区,新建151个海洋监测站点。1990年测绘部门测绘了各种比例尺地图24953幅,出版公开版地图430种。

专利事业发展较快。1990年受理国内外专利申请41469件,比上年增长26%,其中工矿企业专利申请增长59.9%;批准专利22588件,比上年增长31.9%。

科技队伍进一步壮大。1990年末全国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432万人,其中自然科学技术人员1097万人;比上年增长6.0%。全国县以上全民所有制独立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5410个,科学技术情报和文献机构410个,科学家和工程师42万人。全国高等学校从事科技活动人员78万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67.5万人,占86.5%。群众性科技活动又有所发展,厂矿科协已达7600个。 适应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普通高等教育办学规模有所控制。1990年全国招收研究生3万人,比上年增长3.9%;在学研究生9.3万人,下降8.2%。普通高等学校招收本、专科学生60.9万人,比上年增长2%;在校学生206.3万人,下降0.9%。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稳步发展。1990年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学生604.8万人(含技工学校学生133.2万人),占高中阶段在校学生总数1322万人的45.7%。

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进一步提高。1990年全国初中在校学生3869万人,小学在校学生12242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7.9%,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达74.6%,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通过普及初等教育检查验收的县达到1459个,比上年新增加70个。

成人教育整顿取得进展。1990年成人高等学校招收本、专科学生49.2万人,在校学生174万人,比上年下降0.1%。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158.8万人,比上年下降6.9%;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在校学生1282万人,增长1.1%;成人中、小学在校学生2369万人,增长15.7%。扫除文盲工作成效显著,共扫除文盲397.2万人。

1990年末全国共有艺术表演团体2819个,文化馆3000个,公共图书馆2527个,博物馆1012个,档案馆3630个,广播电台640座,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673座,电视台510座,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938座,各类**放映单位14.5万个。1990年生产**故事片100部,发行各种新片(长片)199.5部,有18部(次)影片在国际**节上获奖。全国性和省级报纸全年出版158.7亿份,各类杂志出版19.1亿册,图书出版55.8亿册(张)。 卫生事业继续发展,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1990年末全国医院共有病床262.4万张,比上年末增长2.2%;专业卫生技术人员389.8万人,比上年增长2.3%,其中医生176.3万人(含中、西医师130.3万人),增长2.6%;护师、护士97.5万人,增长5.7%。

体育事业取得显著成就。1990年共有61名运动员在世界锦标赛、杯赛中获得54个世界冠军,有8人3队16次创造14项世界纪录,34人2队49次创造40项亚洲纪录,131人30队221次创造132项全国纪录。1990年我国成功地举办了举世瞩目的第十一届亚运会,我国运动健儿奋力拼搏,夺得金牌183块。亚运会推动了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到1990年末共评出体育先进县259个,全年有7478万青少年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全年共举办县以上运动会70381次,参加运动会的运动员达2188万人次。 居民消费需求有所回升。据抽样调查,1990年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可用于生活费的货币收入为1387元,比上年增长10%,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8.6%。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30元,比上年增长4.7%,扣除商品性支出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8%。但各地区发展不平衡,有些居民家庭实际收入有所下降。

城镇就业继续增加。1990年全国城镇安置待业人员400万人。年末全国职工人数为1398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47万人。其中,全民所有制单位实行劳动合同制的职工达1352万人,增加162万人。年末城镇个体劳动者700万人,增加50万人。

1990年全国职工工资总额2960亿元,比上年增长13%;职工平均货币工资2150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9.7%。

城乡储蓄大幅度增加。1990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703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887亿元,增长36.7%。

城乡居住条件又有改善。1990年城镇新建住宅1.8亿平方米,农村新建住宅6.6亿平方米。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1990年全国各类社会福利院床位达76.1万张,收养58万人。城乡各种社会救济对象得到国家救济达4481万人次。全国已有25.1%的乡镇建立了农村社会保障网络,城市社会服务网络也有较快发展,已建立起各种社区服务设施8.8万个。

保险事业进一步发展。1990年各类财产险承保总额25749亿元,比上年增长12%。全国有54万户企业参加了企业财产保险,9089万户居民参加了家庭财产保险,有21736万人参加了人身保险。保险公司共处理国内财产险赔案278万件,支付已决赔款81.1亿元,为925万人支付人身保险赔款26亿元。 1990年全国人口出生率为21.06‰,亡率为6.67‰,自然增长率为14.39‰。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1433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629万人。

注:

(1)本公报所列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未包括台湾省。

(2)各项总产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均按可比价格计算。

(3)各项指标对比的基期数,除1989年末人口数按第四次人口普查数作了调整、固定资产投资按新的商品房统计口径作了调整外,其余均为《中国统计年鉴》发表的正式统计数。

(4)199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30元,其自产自用产品价格是按原定的国家牌价计算的,与历年资料可比;如改用合同定购综合平均价计算,则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83元。

每桶石油历史最高价

2008年7月创下接近150美元/桶的历史最高纪录。

受亚洲金融危机、需求下降以及OPEC不适时宜的增产,布伦特原油价格从1997年1月的24.53美元/桶下降到1998年12月的9.25美元/桶的最低价。然后从1999年3月开始反弹并一路攀升,2000年8月突破30美元/桶,2000年9月7日最高时达到37.81美元/桶,短短18个月涨幅达3倍之多,创“海湾战争” 以来的油价新高。2003年之后,油价更是一路持续上涨,终于在2008年7月创下接近150美元/桶的历史最高纪录,并在5个月之后的2008年底戏剧性地下挫到40美元以下。

1991年海湾战争前夕,石油的价格狂涨,谁能给我说说最高是涨到多少美金每桶?

海湾战争期间,油价最高是90年10月份,大概是每桶41美元,到了91年1月份的时候油价已经下跌很多了,91年1月17爆发战争前大概是每桶32美元,只是在战争最初两小时涨到每桶35美元,之后一直是下跌的!

如果你想了解得更多,下面这个网址对你有用

style="font-size: 18px;font-weight: bold;border-left: 4px solid #a10d00;margin: 10px 0px 15px 0px;padding: 10px 0 10px 20px;background: #f1dada;">国际油价运动轨迹的六个阶段是什么?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石油价格从每桶约1美元上升到最高147美元,2008年11月又回归到60多美元和2009年初的约40美元。从供求关系和油价变化角度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油价运动轨迹,大致可划分为六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1945年到1959年,国际石油工业恢复发展,中东石油出口地位确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对石油的需求大幅度增加,美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波斯湾取代美国墨西哥湾,成为世界石油的出口中心,世界原油定价体系改为以沙特阿拉伯轻油价格为基准。

第二个阶段:从1960年到1972年,石油输出国组织初创,产油国团结维护油价。长期以来,俗称“七姊妹”的西方国际大石油公司低价攫取石油资源和垄断利润。1960年,沙特阿拉伯、委内瑞拉、科威特等国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迫使西方石油公司把标价恢复到1960年前的水平。

第三个阶段:从1973年到1981年,产油国夺回石油主权,“石油危机”引发油价暴涨。1971年8月至1973年6月,为弥补因美元贬值给产油国造成的损失,欧佩克与西方各石油公司谈判,先后达成两个日内瓦协议,夺回了油价决定权。1973年以后,发生的两次“石油危机”,引发油价暴涨。

第四个阶段:从1982年到1990年,供大于求引发油价暴跌,欧佩克与非欧佩克建立协调机制。1982年以后,世界石油市场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1988年4月,欧佩克成员国与非欧佩克成员国初步形成协调机制。

第五个阶段:1991年至2002年,世界经济低迷,欧佩克重新主导石油市场。这个时期,世界经历了东南亚金融危机和“9·11”事件后的经济衰退,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下跌。为防止油价进一步下跌,欧佩克国家达成了从2002 年1月1日起进一步减产150万桶/日的一致意见。在这一时期,欧佩克的产量政策对国际石油市场发挥了主导作用。

第六个阶段:2003年至今,供求关系脆弱,市场进入“亚临界”状态。2003年以来,全球石油需求增长加快,世界石油市场供求关系处于脆弱“平衡”或面临失衡的“亚临界”状态。

回顾国际油价发展历史,石油价格大致可划分为15美元/桶以下的特低油价、15~20美元/桶的低油价、20~40美元/桶的常规油价、40~80美元/桶的高油价和80美元/桶以上的超高油价等五个区间。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