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油价涨幅

挪威 石油-英国荷兰挪威石油价格

1.第七大原油出口国的城市分布特点

2.英国油田,正在枯竭吗?

第七大原油出口国的城市分布特点

挪威 石油-英国荷兰挪威石油价格

一、挪原油出口现状

1.国家整体出口现状:

挪威是世界第三大石油出口国,仅次于沙特和俄罗斯。2004年原油出口量(挪大陆架)为293万桶/天、占总产量的90%,出口金额为2374亿挪威克朗;2005年出口量234万桶/天、占总产量的93%,出口金额为2970亿挪威克朗。主要出口目的国为英国、荷兰、法国和德国(60%)及美国和加拿大(15%)。挪威丰富的石油资源为挪威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

2.石油公司销售现状:

1)国家石油公司。挪最大的石油生产商是挪国家石油公司,该公司在挪大陆架原油年产量约为65万桶/天,另在英大陆架、西非、中东、里海和中国也有石油生产,全部总产量将近200万桶/天,是北海最大和世界第三大的原油生产商,所提供原油主要为甜轻型(SWEET LIGHT)原油。

国家石油公司在挪斯塔万格、新加坡、伦敦、哥本哈根、里加、STAMFORD建有原油贸易处,向全世界主要地区和市场出售原油。其几个贸易处负责不同地区业务,其中:斯塔万格贸易处主要负责对欧市场销售、美国的STAMFORD贸易处则负责对北美市场销售、伦敦贸易处主要负责挪大陆架以外地区所产石油的销售、新加坡贸易处则对亚洲市场销售;几个贸易处联系相当紧密,这些公司每天在全世界经手的石油贸易总共达200万桶(包括国家投资的股份油),仅次于伊朗和沙特国家石油公司的石油销售量,销售地区比例分配为北美25%、欧洲65%、亚洲及其它为10%。

2)海得鲁。挪另一家主要的石油公司为海得鲁,该公司在挪大陆架原油产量约41万桶/天,另外在安格拉、加拿大、利比亚和俄罗斯也有石油生产,在全世界的总产量共48万桶/天。

海得鲁公司在挪境内设有一家销售处,但不只进行原油销售,还负责天然气和成品油的销售,不象国家石油公司,拥有一条遍布世界各地的销售链;但该公司通过其在挪境内和境外的代理商也进行了一些范围更广的间接石油销售。其全球的原油销售量为40万桶/天,主要针对于欧洲市场。

另外,SHELL挪威公司,BP挪威公司,ESSO挪威公司,SVESKA石油勘探挪威公司等20多家在挪注册的跨国集团公司也从事在挪石油开采生产和出口销售业务。

二、挪对华石油出口现状

2005年,挪对华原油出口金额为7.74亿挪威克朗,出口量为26.5万吨,占挪原油总出口值的0.3%;2004年出口金额为11.93亿挪威克朗,出口量为52.3万吨,占原油出口总值的0.5%;2006年1月出口金额为8.519亿挪威克朗,出口量为26.8万吨,已经超过了上年的全年水平。

挪威原油出口公司及出口量情况如下:(数据由挪石油能源管理局NPD提供)

2006年1月(不完全统计) 桶 吨

PETORO NORWAY CHINA 954 488 126 45

HYDRO NORWAY CHINA 630 000 83 467

STATOIL NORWAY CHINA 430 531 57 040

2005年: 桶 吨

PETORO NORWAY CHINA 937 604 124 325

HYDRO NORWAY CHINA 630 000 83 537

STATOIL NORWAY CHINA 421 520 55 893

2004: 桶 吨

HYDRO NORWAY CHINA 2224 000 292 477

PETORO NORWAY CHINA 1128 394 148 395

STATOIL NORWAY CHINA 494 472 65 028

SVENSKA NORWAY CHINA 92 000 12 099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对华出口原油最多的公司为PETRORO公司。该公司是一个100%的国有公司,不进行石油勘探与生产活动,只负责将国家资本(SDFI)在挪大陆架油田进行投资的业务,国家通过该方式获得油田的股份及分红,从而使资本升值。国家所获得股份油的销售由国家石油公司负责。

另一大对华石油出口商是海得鲁,由于该公司在挪产原油的数量较国家石油公司相对较少,原油销售链没有国家石油公司丰富,加上距离的因素,因此目前该公司同中国还没有直接的原油贸易,只是通过其海外的原油代理商,使其生产的原油间接进入中国市场;另外它也通过向国家石油公司出售原油的方式间接对华出口。2006年1月份所显示出的海得鲁的对华原油贸易即为海得鲁以FOB方式将原油卖给国家石油公司,然后由国家石油公司对这些原油进行支配,通过其更为成熟的销售链销往亚洲,包括中国。

因此,通过数字显示出的虽然是PETRORO,HYDRO和STATOIL三家公司主要对华出口原油,但其真正的销售者全部为国家石油公司,而国家石油公司对亚洲包括中国在内的销售部建在新加坡,因此挪威向中国出口的原油绝大部分是通过该部门出口的。

三、挪对华石油出口未来走势

挪威和我国在石油领域的各自发展特点是:挪政府对石油生产的未来规划是将继续保持目前的石油生产量,而其本身石油消费量增长不大,因此挪未来仍会保持主要石油出口国的位置。我国的特点是未来石油需求将依然旺盛,为保证石油安全,我国贯彻进口来源多元化的政策。从这方面看,两国原油贸易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目前,我国实施石油进口来源多元化的措施主要是加大了对非洲的石油开采和进口,已经使来自非洲的原油占到我进口的1/4到1/3:如在安格拉的石油出口中,我国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进口国;我国从苏丹的石油进口约占其苏丹出口中的一半以上;尼日利亚也是我国获取石油的重要来源地。

上述非洲国家的共同特点都是石油资源丰富,但石油生产技术不强,他们对外国公司的参与报有积极开放态度,因此我国在这些国家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然而在挪威,虽然石油资源丰富,但其自身技术水平高,对环保要求又高,各项开采成本也高,我国公司来挪进行石油开采可行性不高,而纯粹的石油出口又受到路途遥远的限制。因此,这些因素便造成了我国目前自挪石油进口量不大的现状。

尽管如此,挪作为一个石油出口大国,我国作为一个石油消费大国,两国石油贸易还有发展潜力,而且目前的很多问题会随着未来的发展而逐渐解决。如运输成本问题,目前我国的原油国运力较低,80%多由外国运输公司承运,但随着未来我国原油运力的增加,原油运输成本则有望随之降低。再有挪威的石油品质极为良好,非常受欢迎,产品是容易提炼的轻石油,目前这种石油在世界市场上供应非常短缺,因此随着我国对这种高品质原油需求的增加,我国对挪威原油的进口需求也会相应增加。

后附:

国家石油公司对华原油经销处:

The Singapore trading office:

Mr. Kum Chuan Ko

Trading manager, crude oil

Statoil Asia Pacific

Singapore

Phone: +65 6233 6533

Fax: +65 6736 3622

英国油田,正在枯竭吗?

著名的欧洲北海油田是英国掌控全球原油期货市场的基石,也是缺油的西欧国家发展经济与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能源保障。通过对北海油田的开采,英国与挪威等国发展起的石油工业也曾走在世界前列。

海上油田开采的技术门槛线相当高

但这对于欧洲发达国家恰恰是强项

然而,在历经多年的油气开采后,北海油田这一昔日欧洲能源的心脏正面临逐渐枯竭的命运。

地处设得兰群岛、大不列颠岛、荷兰低地、日的兰半岛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端之间的北海,是总面积约57.5万平方千米的超级油田所在地。如果不是1969年菲利普斯石油公司孤注一掷打完最后一口井,这一超级油田的命运也许永远都只能埋藏在不为人知的深海之下。

周边国家都是欧洲经济标杆

在他们之间有个大油田,真是太合适了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贫油国?的帽子一直是困扰西欧国家最大的能源问题。虽然离西欧最近的苏联是产油大国,但在冷战的背景下,意识形态对立与国家安全的担忧使得欧洲无法从苏联进口石油。

苏联近在咫尺,中东也离得不远

但在地缘政治上,始终有很大风险

工业社会的运转离不开石油,命脉却抓在别人手里▼

为了发展经济,?贫油?的西欧国家纷纷开始了石油争夺战。英国加强控制中东,荷兰努力维持在印尼的特殊地位,法国则在法属圭亚那(法国在南美洲的海外领地)挖井找油,并大力扩展石油进口渠道。

其中经营的重点还是产能巨大的中东

且英国也是中东国家的前宗主国

当地石油产业有英国人一份儿▼

然而,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兴起的民族解放运动冲击下,西欧?宗主国?的影响力不复往日。中东的能源大户们不仅不再听从号召,反而联合起来对西方国家实行?石油禁运?。

突然搞起石油禁运

逼得美国人都搞起汽油配给票

对于几乎不产油的西欧,那风险就太大了

为应对石油短缺的严峻问题,以英国为首的欧洲各国不得不将目光转向未曾大规模开发的北海。

但是,由于周围陆地均为基岩出露,加上海洋条件恶劣,此时的北海长期无人问津。而且从石油开采的角度来看,海底地形复杂且海上气候恶劣的北海,实在不是一个进行勘探的好地方。

造这么个大家伙,可比在陆地上采油难多了

为了能够在短期内开采到石油,英国放开了北海油田的勘探权,并最先将本国在北海三分之一的海域划分为960个区块(每个区块约259平方千米),用招标的方式向全球的石油开发企业发放勘探许可证。

令英国政府苦恼的是,即使英国在石油勘探权做出了巨大的让步,当时全球的主要石油企业却依旧对此不感兴趣。等到招标结束后,仍然有60%的海域无人问津。

在北海的油气资源开发上

荷兰德国沿岸的油气资源发现较早

英国人相信自己的专属经济区上也有大油田

但能不能找到还不好说▼

不仅如此,在英国放开勘探权后,几十家参与投标的石油企业公司没能打出一口可以投产的油井,纷纷陷入了亏损的境地。由于连续几年都开采不到石油,?北海无油论?开始在欧洲扩散,挑动着各方敏感的神经。

直到1969 年 12 月,勘探了3年,花了3000多万美元的菲利普斯石油公司再也承担不起北海油田的勘探亏损了。于是公司管理层决定,打完最后一口井就放弃北海?收兵回营?。

然后他们来到了一个幸运的地方,也就是这里

恰恰就是这本不抱任何希望的一口井,给北海油田带来了一线生机,也从此改变了欧洲的能源格局。

菲利普斯石油公司打的最后一口井恰好位于?埃科菲斯克油田?上方。经探明,埃科菲斯克油田南北长约13千米,东西宽7千米,可采储量石油2-3亿吨,天然气1072亿立方米。

埃科菲斯克油田的所在▼

这一喜讯给当时在北海勘探的企业打了一剂强心针。不久之后,多家石油公司纷纷向北海油田进军,并在靠近挪威海域的英国一侧摆开了阵势。

从1971年到1975年,北海油田进入了油气勘探的丰收期。在英国海域,先后发现了布伦特油田和奥克、奥瑞尔、派帕、科莫兰特和尼尼安等油田;在挪威海域,发现斯塔特福约德油田和埃斯彭等油气田;丹麦、荷兰等国海域也发现多处油气田。

这北海上的油田其实还挺多的▼

由此,集优越地理位置、高标准原油品质于一体的北海油田正式诞生,逐渐发展成为了世界著名的巨型油气产区,并深刻影响着国际的石油交易市场。

要不怎么布伦特原油知名度如此之高呢

欧洲能源的心脏

北海油田烈火烹油的发展,其实也有欧洲历史进程的从旁协助。

二战结束后,西方国家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段时期,石油的消费量剧增,并逐步取代煤炭成为了世界第一能源,欧洲各国的工业设备也开始从煤炭驱动向石油驱动升级转换。

毕竟北海周边是欧洲的精华所在

又能当工业大亨,又能当石油土壕

还有比这更好的事儿?

短期内,大量的能源替换让原本就没有多少石油的欧洲大伤脑筋。再加上那一时期的西欧正陷入经济滞胀,只有稳定、低价的石油供应,才能使西欧各国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政治稳定。

在苦苦寻找石油之前,北海海域的划分首先成为了英国和挪威的棘手问题。

这问题就很复杂

比如平台在这边,但抽走了对面的油,算谁的呢

位于英国和欧洲大陆之间的北海海域,大部分是英国和挪威的专属经济区,东南部为丹麦、德国和荷兰专属经济区。英国与挪威在北海海域接壤部分最大,所以两国在这个问题上分歧也最大。

油田也集中在中间位置,颇为棘手▼

由于北纬62?以北的海域是挪威与苏联有直接关系的地区,且苏联海军潜艇基地就在摩尔曼斯克。因为害怕苏联疑心挪威是在利用在北海勘探的机会监测其海军的动向,挪威一直不敢贸然提出在北海进行海域划分与石油勘探。

因此,在划分北海油田的过程中,挪威政府总是以各种理由刁难,意欲拖延北海石油的开发。这种情况之下,缺油的英国政府坐不住了,在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妥协之后便匆匆接受了35%的北海控制权的划分方法。

解决完海域划分的棘手问题后,从20世纪70年代起,在大力开发下,北海油田就逐渐成为了欧洲主要的能源供应地,并使曾经石油需要99%进口的英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五大油气出口国。

英国2018年出口结构

原油仍然占了5.7%,还不包括其他石油制品

(:OEC)▼

不仅如此,北海石油因其品质高,产量稳定,迅速获得了欧洲各国的青睐。北海油田的发掘,让正处于疲软时期的英国、荷兰与丹麦等工业国家的经济获得了帮助,更使得英国能以每桶(约159升)北海布伦特石油作为市场参考价格,从而一跃成为了全球石油期货交易的中心。

而且,相比中东石油壕国

欧洲国家拥有从海工装备到石油精炼的完整能力

又是自家的油田,可以吃到整个产业的利润

从1969年在中部的中央地堑区发现埃科菲斯克大油田,1971年在北部的维京地堑发现布伦特大油田,不到十年的时间,北海油气田群勘探开发的高潮就使其成为了世界大油气产区之一。

据英国石油公司1974年发布的数据显示,当时欧洲在北海已经探明石油储量达 57 亿吨;天然气储量已达 3.53 万亿立方米。如此众多的能源储量直接推动了苏格兰第三大城市阿伯丁的发展,使其发展成为了集存贮、精炼、输送于一身的石油工业中心,并拥有了?欧洲石油之都?的美誉。

北方大量油气田通向阿伯丁

成就了这里发达的能源产业

干涸的北海,前途何在

过去十年内,在英国、挪威、荷兰和丹麦北海四国不间断的开采下,北海油田的产量越来越低。即使采用了最新的开采技术,其原油日产量还是从高峰的600万桶跌至了200多万桶。

挪威主要油田石油产量

极盛之后,挡不住的滑坡

为了保持石油产量,石油公司不得不加大对北海的勘探力度以发现新的油田。然而,新发现的油田不仅无法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发现的大油田相提并论,甚至连补上老油田下滑的产量缺口都做不到。

新的油田在产能登顶后逐渐滑坡无可避免

所以大公司都会持续投资新的油气田

才能在更长的时间内维持整体的稳定供给

以传奇油田?布伦特油田来说,曾经产量高达40万桶每天的布伦特油田,产量在90年代后就开始急剧下跌。到了2015年,布伦特油田3个在运行的平台中,就有两个平台停产,唯一剩余的一个平台日产量也不足1000桶每天。

不仅如此,英国油气新发现的数量也在锐减。按照英国能源和气候变化部的标准,英国在2010年仅发现4个大型油气田,不仅比2009年的13个大幅减少,同时也跌至多年来的谷底。

一座废弃的天然气平台

巨大的工业景观

与邻居英国的情况类似,挪威新探明的油气资源也是连年走低,近十年几乎没有大型油气田被发现。根据挪威石油理事会的统计,2010年挪威的石油新发现仅为16个,大大低于2009年的28个。

而且,海底油田的开发历时漫长,从粗略的地震波物理勘探到细致的钻井取岩芯样本勘探,再到安装设备、成本核算、申请开发许可等,往往耗时五至十年以上。

当然,正因为难度大,成本高

这种大型海工装备本身也是个门槛很高的大市场

中国也正在这方面加速追赶

除了日渐枯寂的石油储量,高税收与高环保要求也是打击北海油田的一大原因。

由于整体经济不景气,油气行业向英国政府上缴的大量税收愈发重要,为了弥补财政收入的不足,英国政府加大了对油气行业的征税力度。在越发严苛的环保条约规定下,北海的石油开发企业也不得不增加成本来满足环保规定。

如果风电的成本能再降低再降低

欧洲可能进一步压缩油气的能源占比

2011年,英国政府改变了英国大陆架石油生产活动的税收结构和税率,税收新政大幅增加了英国油气行业的税率,因而导致英国北海地区的油气产业越发缺乏竞争力。

再加上美国低成本页岩油和国际低油价的冲击,开采成本原本就高的北海油田更是陷入了开采一桶亏损一桶的无解境地。

作为同行的海湾国家有着更低的开采成本

但是油气在欧洲只是一个产业,而在中东是国家支柱

他们的压力更大,转型也更难

若不能加大石油勘探力度并发现新油田,步入暮年的北海油田将难逃枯竭的命运。届时,有着50年历史的北海石油工业可能在不久的将来退出历史舞台,而西欧国家自身的能源保障,可能又要看俄罗斯和中东的脸色行事了。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