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价大跌意味着什么-油价大幅下跌的案例
1.95号汽油进入10元时代,你觉得这是油价的天花板吗?
2.战争打仗对原油有什么影响?
3.中国汽油税收到底高不高
4.经济学中丰收悖论是什么?
95号汽油进入10元时代,你觉得这是油价的天花板吗?
目前,我国73%的原油是从国外进口的。现阶段,国内油价基本上是严格按照国外油价变动,呈跟涨趋势。
受国际油价上涨影响,上一轮调价后,部分地区92号汽油已首次突破每升9元大关。6月14日24时,新一轮调价窗口将在开启,多家机构预测,届时调价后部分地区95号汽油或将突破每升10元大关,创历史新高。
原油价格刷新历史最高价位的脚步正在靠近。据她预测,进入三季度之后,wti原油期货的主流运行区间或达到105-135美元/桶,布伦特原油期货的主流运行区间约为110-140美元/桶。
根据现有国内油价定价规则,国内油价和国际油价存在联动机制,但国内油价却并不会随着国际油价的波动而“无限”上涨。
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曾介绍,当国际油价继续上涨,但不超过每桶130美元时,国内成品油价格按机制正常调整;如高于每桶130美元,根据《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规定,按照兼顾生产者、消费者利益,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原则,采取适当财税政策保证成品油生产和供应,汽、柴油价格原则上不提或少提。
战争打仗对原油有什么影响?
石油是大国争夺的资源也是现代兵器的动力能源,石油给20世纪的世界和战争都打上了深刻的烙印。可以说,没有石油就没有现代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主要交战国军共消耗油料1300多万吨。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交战国投人战争的人力物力数量更大,军用油料消耗达3亿多吨,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20多倍。而战后的高技术战争如英阿马岛战争, 海湾战争和现在正在进行的科索沃战争,耗费的油料更是惊人。
延展阅读:回顾数次战争对原油的影响
1、第四次中东战争(1973.10.03-1973.10.22)
在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阿拉伯世界为了抗击以色列和美国的干涉,通过石油减产、停产和提价等手段发动了石油战争。10月6日爆发战争当天,叙利亚首先切断了一条输油管,黎巴嫩也关闭了输送石油的南部重要港口西顿。10月7月,伊拉克宣布将伊拉克石油公司所属巴士拉石油公司中美国埃克森和莫比尔两家联合拥有的股份收归国有。
阿拉伯世界的反制措施造成了第一次石油危机,原油价格从73年的3美元一路飙升到了13美元的高位,涨幅高达400%。原油价格的迅猛上涨造成了全球的恶性通胀,美国CPI从1973年的3.6一路上升至年末的8.2,从而造成全球范围的经济滞涨。
2、伊朗革命和两伊战争(1978年10月-1980年12月)
第一次石油危机时隔4年多就爆发了第二次石油危机,这次石油危机的导火索是伊朗革命和两伊战争。两伊战争爆发,两国石油生产完全停止,世界石油产量完全受到影响,产量剧减,全球市场上每天都有560万桶的缺口,打破了当时全球原油市场上供求关系的脆弱。平衡供应再度紧张,再度引起油价上扬。
在此期间,欧佩克内部发生分裂。多数成员国主张随行就市,提高油价,沙特阿拉伯则主张冻结油价,甚至单独大幅度增加产量来压价。结果欧佩克失去市场调控能力。各主要出口国轮番提高官价,火上浇油,引发并加重了又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油价在1979年开始暴涨,从每桶13美元猛增至1980年底的41美元。
70年代因为战争引发的石油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重创,美国经济分别在74年、80年和82年三次陷入经济衰退,同时通胀膨胀水平达到了历史高点,这段时间被经济学家称为"滞涨"。从以后的案例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中东产油区的每一次战争都会导致油价的脉冲式上涨,当战争结束之后,原油价格将会明显下跌。
中国汽油税收到底高不高
征收的高额汽油税收,是好环境和免费高速公路必要的成本。而公众之所以抱怨油价高,是因为他们根本没有从成品油征税中获得任何好处,相反是付出了更大的成本。
每隔一段时间,中石化的官方微博就会转发世界各国油价排行,根据微博中的数据显示,中国的油价比美国高但比英德低,居世界中游位置。同时微博还指出,中国汽油价格中税收占比约50%,美国约15%、英国59%、德国56%。
这几年来,油价太高一直为公众所诟病。中石化这一微博可谓石油公司回应公众的质疑和批评的经典案例。国际比较来看,油价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针对汽油征收的税费,第二,汽油品质和开采炼油效率等。中石化的微博正好是从这两方面来回应的。
据全球汽油价格网的数据显示,7月份美国0.79美元,加拿大1.03美元,中国1.11美元,日本1.12美元,德国1.63美元,英国1.81美元。对比各国汽油价格中的税收占比可见,附加在汽油上的税收是各国油价差异的最大因素。
其实,高税负本身并没有问题。欧洲汽油的税负高,但欧洲英德挪威等国家环境之好也是全球共知,其在履行碳排放的减排义务,德国等国家也通过提高汽油税来限制汽油消费,同时这些国家的高速公路大多也是免费通行。所征收的高额汽油税收,是好环境和免费高速公路必要的成本。相比之下,美国降低碳排放的动力不如欧洲强,燃油税也只用于支付高速公路的修建和养护,税率就要低得多。这也是美国油价仅为德国一半的原因。
对比之下,中国油价中的税收包括增值税、消费税和附加费。根据商务部石油行业经济运行的数据,2013年全国消费成品油为2.51亿吨,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其中交运邮政行业的汽油和柴油的消费量分别为0.38亿吨和1.07亿吨。成品油消费税从量,价内征收,按2013年的税率计算,每年至少征收1500亿。而成品油的增值税从价,价外征收,由于2012-2013年油价较高,成品油的增值税总额预计要超过消费税,税额也将超过1500亿。两者合计税额就高达3000亿。这个规模的税收是什么概念?2012年全国收费公路的通行费收入也不过3281亿元。
为什么公众会抱怨油价高?因为他们根本没有体会到从成品油征税的好处。2008年,中国进行成品油税费改革,取消征收公路水路的养路费、附加费等六费以及其他收费,捆绑在油价上提高成品油消费税,当年每升汽油的消费税一下子从0.2元调整为1元。这么多年下来,公众没有感受到消费税提高带来的好处,虽然政府还贷的二级及以下等级公路可以免费通行,但高等级公路大多都是收费公路,通行费收入甚至是新增消费税的200%以上。
而且,去年11月以来的连续三次提高成品油消费税,按2013年成品油消费量进行估算,三次提税为2015年税收增长的贡献将超过1600亿,相当于消费税率翻倍,是2014年全国总税收的1.54%。
回过头来再看中美两国的税收。中国高速公路里程全球第一,为11.2万公里,美国也不少,近9万公里,美国的公路总里程是651万公里,比中国多出200万公里。但美国多数公路(包括高速)是免费通行,道路修建养护资金从公共财政和燃油税中提取。相比之下,中国的高速公路既是收费的,又有公共财政的投入,征收税率又远超过美国的成品油税收。这样的油价又怎么能不被吐槽呢?
经济学中丰收悖论是什么?
丰收悖论可解决为:
寒冷的冬季冻了害虫,适于播种的春天早早到来,夏季丰沛的雨水使禾苗茁壮成长,阳光灿烂的秋季又使农作物易于收割和运输。年终,农民张老汉一家高高兴兴围坐在火炉旁计算一年的收入。结果使他们大吃一惊:少见的好年景和大丰收却使这个农家的收入比往年减少!他的邻居以及其他地方的农民也遭遇相同的命运。
这个故事说的是经济学上著名的“丰收悖论”。丰收悖论的主要成因在于小麦等基本粮食作物缺乏需求弹性:消费者对于粮食这类产品的价格变动反应迟钝。粮食收成好,供给增加从而降低价格,但粮食价格降低并不会刺激需求有较大增加。于是,收成好反而使全体农民的总收益下降。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