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价下跌普通人怎么获利-油价下降意味着什么
1.原油暴跌,但中国成品油零售定价并没有下降?这是否合理?
2.假如政府要秘密动用过百亿美元的资金,普通人包括普通政府职员能知道吗
3.如果油价升到9元一升,你还会开车吗?还是选择打车?
4.怎么看油价上调问题
原油暴跌,但中国成品油零售定价并没有下降?这是否合理?
我简单说一下,为什么中国不能跟着国际油价一起下跌。我国是制造业大国,石油需求量很大,如果原油跟着国际下跌很低,那么跟原油有关的所有工业产品价格就会下跌,人们就只会去买这些便宜的东西,那么依靠其他能源发展的行业比如新能源汽车,电力煤炭等就生存困难,他们的产品没有任何竞争优势,最终会面临破产造成失业,当人们过度依赖于低油价的各类产品时,那么沙特把油价一涨,我们的其他能源业行业早已被荒废,你就更加的依赖石油,你的工业甚至可以说是国家命脉就被别人掌控于鼓掌之中了。
这个我倒是觉得没问题,涉及到国家安全,毕竟石油是战略储备,就像粮食一样,因为机械化,国外粮食一直比国内的便宜,如果不实行政府调控,那都会去进口,农田荒废,一旦发生问题,比如大规模蝗灾,国外粮食限制出口,中国的人口规模,闹起饥荒更是苦了老百姓。石油也是一样。总要平衡国内原油开采成本。主要原因是中国的油价包括的还有成本以外的东西比如各种各样的税,年龄大一点的人可能会记得养路费,养路费就加在了油价里,所以中国的油价只有上涨的时候可以与国际接轨。
油价涨也亏,跌也亏,两桶油怎么就不亏了?如果是无论国际油价涨跌都是亏,那你就跟国际油价同步涨跌,油价就是100一升我们也认了。按两桶油的逻辑是不是全世界的石油公司都在做赔本生意?
我说几句:第一,沙特拒绝卖给中国石油,是拒绝!中国没有办法。第二,期货价格这两天暴跌是国际库存胀库,做多的商家没有地方存储,只能认栽被迫平仓,导致期货价格暴跌。 我国保护大庆油田,目的是考虑发生国际紧急战备的情况下,如果所有国家都对我国进行石油禁运,才能大规模开采,换句话说我国的石油是战备物资,限制性开采。
外国再也便宜,我们不羡慕,我们更应体谅中国,炼油技术差点,出油率低,还公司花费开销大,动不动就要招待,何况茅台酒都不降,生产成本高,高管薪酬一年要好几百万,体谅,不能降,况且油降了,不利于环保,新能源的发展。
国际最贵的时候是147美元一桶,但实际超过130美元一桶的时间没多长,现在的情况是40美元及以下的价格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130到147,涨幅是13,这个也就那么几天时间而已,看好了,现在是40到20,跌幅是50,而且要持续一段时间,看看就知道是否合理。国际油价多少不代表我们国家,我们国家石油主要来源俄罗斯,伊朗。其他国家不卖给我们,所以油价按照在俄罗斯和伊朗进口的价格再加上一堆税,就出来价格了。
国际油价大幅度下跌,国内石油的开采成本太高,为什么不加大国外原油的大幅度进口,对国内石油进行保护性开采,石油命脉我们自己要掌握在自己手里!准确来说是保护整个石油产业的利益,不止是那三家公司,整个石油产业会影响到国家的战略。所以这个价格国民该承受还得承受,我们的石油战略不能够被外人控制。
1.每个人都愿意各种商品越便宜越好 2.哪里的资本都是贪吃蛇,尤其是私人资本 3.没有绝对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也需要引导和管理 4.这次的负40美元石油期货被谁吃了?美国! 5.石油不等于汽油。石油管道多少钱?油桶多少钱?油轮多少钱?炼厂多少钱? 6.汽车是个消费品,普通人一个月一千元油费且跑呢。
客观来说,还是两桶油的社会信用问题,其实原油本来就要提炼,这是有成本的,还有设备的建造以及维护都需要高成本来支撑,我国又不是原油出产国,成本高于其它国家是可以理解的,另外原油作为战略储备物资它的税金本来就有别与其它商品,最后就是两桶油的股票上市太早,坑了太多股民,导致信用崩碎。
假如政府要秘密动用过百亿美元的资金,普通人包括普通政府职员能知道吗
房价若不大跌 通胀势头不会减弱?2011年可能和2010年差不多:年初满怀希望,年中滑入恐慌,年末再次对来年充满希望。和2010年一样,2011又是过渡的一年。西方国家实行财政和货币双重刺激政策,发展中国家的资产泡沫,使得全球经济暂时稳定。2008年金融危机暴露出的最根本问题,无论是遗留问题,还是结构性问题,都未得到解决。下一轮危机的催化剂,要么是西方世界的财政危机,要么是发展中国家的通胀危机。危机可能于2012年年底爆发。?暗影重重我们已被三个黑影笼罩。首先,自美联储计划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以来,石油价格上涨20%。这是出于对需求增加还是货币供应量上升的期望?分析家往往根据对第二轮量化宽松的态度,分成两派。我属于第二派。2010年全球石油消费小幅上升,可能达每日1万桶,但仍低于2007年及2008年水平。前几个月,经济前景未出现任何变化,可以解释油价如此上涨的原因。油价快速大幅上涨的幕后推手是金融需求,而不是实际需求。2011年油价会涨成什么样?我估计,第一季度油价将逐步上升,年中当经济数据转差时,将有所回落。如果美联储计划实施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可能在下半年——油价将飙升。其次,美国国债市场已经下跌不少,但远未形成危机。不过,价格回落是市场在泼冷水警告。没有哪国政府,就算是美国政府,可以不顾一切地永远借债度日。美国国债收益不可持续。市场不相信低通胀或无通胀。但是,伯南克希望通胀,并会不断印钞票,直到出现通胀为止。美国国债收益率超过6%只是时间问题,有可能在2012年就会实现。届时,美国政府债务将达16万亿美元。按6%的利率计算,光支付利息就将近1万亿美元。美国政府收入目前为2万亿美元。也许通胀将使收入增至2.5万亿美元。如果一国政府的债务利息占其收入的40%,很难想象它还能如何运作。一旦债券市场恢复正常,美国财政形势将会失控。如果市场意识到这一点,由于担心联邦政府有破产的风险,债市就会大幅下跌。由此产生的利率飙升也会不断自我强化。第三,中国实行货币紧缩政策,标志着未来将出现更大问题。中国通胀问题,其实是货币供应量的问题。中国的通胀问题就是房产市场融资的问题,亦即政府为其开支融资的问题。中国的通胀是税收的问题。这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现代中国产生通胀,始终是因为向储户征税,为政府提供资金。如果看看中国的房产市场有多大,试想中国的通胀如何落地就令人头晕目眩。庞大的房产行业的大多数从业者认为,房产市场必须持续发展,因为调控的后果不堪设想。要持续发展,政府应该兴建足够的公共住房,以安抚愤怒的公众。然后,房产市场可以继续繁荣,成为富人的游乐场。但这种逻辑有两个漏洞。首先,房地产市场目前的融资方式将导致通胀泛滥,引发货币贬值和社会动荡。其次,房产市场如此巨大,不可能只是富人的游乐场。富人持有好几套空房,是希望卖给现在买不起、但等将来涨工资之后能买得起房的那些人。如果普通老百姓都能买得起房,那有钱人还攥着数以百万套的公寓,让它们闲置的说法就站不住脚了。?似曾相识2010年初,我曾预测,股市走势主要是波动;对冲贵重金属和大宗商品价格的通胀将大行其道;跨国公司表现不俗。2011年大同小异。贵金属和大宗商品将仍有上佳表现。这不会是平稳上升的趋势。目前,美元坚挺,因为实行减税政策,美联储实施第二轮量化宽松,激发了对美国经济持续复苏的期待。只要美元坚挺,贵金属和大宗商品价格就不会快速上涨。但是,只要美国经济数据较预期疲弱——可能在2011年中——贵金属就将再次表现强劲。和2010年一样,疲软的经济数据将促使美联储再次计划出台刺激政策,足以让整个大宗商品部门飞速增长。我对股票的总体态度不消极。跨国公司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他们通过新兴市场需求增长较快,将生产从成本较高的发达经济体转移至低成本的新兴经济体,获取利润。跨国公司的市盈率在15倍左右。它不便宜,但也不贵。全球经济名义增幅可能在5%-6%之间,其中,30%来自新兴经济体的通胀。跨国公司职员的收入增长可能不止于此,其股票价格将同幅上升。新兴市场泡沫现象更严重,对流动性问题比收入更敏感。通胀促使所有大型新兴经济体紧缩政策,如“金砖四国”。随着美联储出台新政策,其通胀问题被放大,而且他们的紧缩速度不够快,整体流动性还没有收缩,却也没有出现更大泛滥。因此,我认为,新兴市场会像2010年一样,以波动为主,年中会出现大幅探底。2010年,中国股市在表现最差之列。对于大公司来说,市场门槛不够高,但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仍高不可攀。正在转为流动性的解禁股金额巨大。这些股份变现极大拖累了股市。如果2011年中国股市出现惊人上涨,可能是因为QFII扩容。国有大型银行和保险公司等大型金融类股票在与自己的香港H股交易时折扣巨大。国际机构投资者一直不能享受这种差价优惠,因为QFII额度已满。中国担忧“热钱”流入,限制QFII扩张。由于QFII是推高市场的潜在工具,政府只有在担心A 股市场疲软的情况下,才会动用它。我对房产市场并不乐观。全球房产泡沫持续多年。泡沫首先在发达经济体破裂。由于房产是长周期资产,不大可能迅速恢复。事实上,我认为,未来两年,发达经济体房产市场将会萎缩。但新兴经济体的房产泡沫仍然很大,因为他们的实际利率为负。通胀一般对房产市场有利。但当房价已经高企,这种关系就会变为反作用。后者触发银根紧缩,首先会影响高估资产。中国的房产市场特别脆弱。信贷歧视政策给市场搭了天花板。2010年,开发商可能只卖出他们打算出售的一半的房产。尽管国内银行并未强迫他们偿还现有贷款,但施工费用及购买土地等其他债务必须偿还。中国的开发商在2011年将遭遇更为严重的流动资金问题。他们很可能会降价销售,扩大销量,解决流动性不足的问题。新的一年,中国房产市场很可能下跌10%-15%。这并不等于泡沫破灭。消除泡沫需要消除实际负利率。新兴经济体从不曾主动消除实际负利率。通常只有在受到货币贬值的压力下才会如此行事。如果美联储迅速提高利率,要么是由于美国经济复苏强劲,要么是美国通胀高涨。只有如此,新兴经济体才会降低负利率。我猜想2012年下半年会出现这种情况。?及时行乐各国均没有认真改革,以解决全球经济面临的结构性问题。即使是金融危机的遗留问题,也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例如,坏账和金融机构的激励制度等问题。大型银行从隐性政府担保获取资本,且成本低廉,它们通常依靠这些资本继续从传统的投资银行业务中获利。这迫使投资银行冒更大风险冲销融资成本带来的不利因素。这令金融市场产生动荡。结构性问题包括:(1)发达经济体社会成本较高;(2)发展中经济体遭受高通胀和资产泡沫。前者要求紧缩银根和再分配。欧洲做了些事儿。例如,法国刚刚延长退休年龄。这可能还不够。成功处理这一问题的关键指标,是国债占GDP的比重持续稳定。但是,主要发达经济体尚无动作。美国正朝相反方向前进。新兴经济体正受益于贸易和外国投资。他们正在迅速扩大。蛋糕做大当然是好消息。但新兴经济体的发展环境容易诱发通胀和泡沫。如果未能妥善处理这股黑暗势力,它可能会破坏新兴市场的社会。事实上,经过这么多年的超量积累,新兴经济体面临经济硬着陆的风险,爆发金融危机为时不远。在部分新兴经济体中,从资产泡沫中受益者将对国家政策施加过度影响。因此,他们制定政策着眼于制造泡沫,而非消除泡沫。中国的房产泡沫尤其危险,导致巨额收入从家庭部门再分配至政府部门。后者可支配大规模财政资源,导致政府增加开支。这些支出很难处理,因为通常涉及持续多年的项目。因此,任何收紧银根的措施都会遇到来自政府部门本身的阻力。泡沫持续的时间越长,紧缩政策遭遇的阻力越大。中国治理通胀和紧缩房产措施至今力度不够。除非房价大幅下跌,通胀势头不太可能减弱,因为货币供应主要流向房产市场。目前预测中国能够避免硬着陆还为时过早。.如果油价升到9元一升,你还会开车吗?还是选择打车?
实事求是的回答,油价如果还要往上,十块左右一升,那可真是有点开不起了。简单算个帐吧,市内开车本来就拥挤,速度慢,百公里得十个油,上下班早晚两趟,合计15公里,一个月按22天算,总计330公里,但不能不干点私活吧?把双休日算上,算个100公里吧,这样一个月就是430公里。好的,那么我们就要加43升油,每升十块,需要430块钱。那比较前不久的每升六块八,就要多支出三块二,43升就要多支出137块多/月。这看起来好像不多,但一年就要多支出1600多,可以买个55寸的彩电,或者买个滚筒洗衣机了。到了那个时候,肯定会走路或乘公交车了。每家的经济状况不一样,有车的用途不一样,还是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做出选择。
如果油价升到9元一升,估计我还会选择开车,不过开的会少了,近距离我会走着走,步行代替开车,毕竟成本提高了。油阶涨到10元一升,我就选择把车卖掉,改乘公交或打车走。
水涨船高,估计涨到10元以上,不管你乘坐公交还是打车,票价也得涨,背着抱着一般沉。
但这只能解决短距离通行,远一点的距离还是开车方便,俗话说,买得起马就能备得起鞍,多数人还会选择开私家车出行。
我计划减少三分之二的开车距离,不烧油就不交税,不给两桶油捐款,不给俄罗斯捐款。从疫情以来,我先把烟戒了,省了一个月三千块钱,又把国内 旅游 戒了,一年得个两万多,下一步戒车,戒饭,戒网!乌拉!
其实算了笔账,目前的出行第一选择一定是地铁,如果是小城市,其实打车的费用已经和开车的成本一样高。
比如说我所在的小城市,打车8块钱包含3公里,每公里一块五,当然这是小城市的价格,这样一来,其实打车已经跟开车一样的成本。
以我普拉多3.5L的14L油耗来计算,95号油价格8块6,一公里的油耗就在一块二左右,已经跟打车的一块五每公里只差三毛钱。
停车还不好停,停车场停一下就是5块钱起步。
其实算了笔账,油耗在10L以上的车,开车劳心劳神真的不如打车,油价过去一个月上涨明显,几乎破9块的当下,加满一箱油的成本已经飙升不少。
曾经的经济小车也没那么省钱了。
比如说卡罗拉, 百公里油耗7.5L来计算,目前92号汽油价格稳定在8块钱,每公里的成本已经达到6毛钱,其实百公里成本价格已经非常高。
其实最受不了这种压力的是领克车系车主,十几万买的车还只能加95以上标号汽油,以领克01为例,百公里油耗在8-9L左右,目前95号油价格8块6,一公里成本基本上要8毛钱,以一趟40公里的出行为例,其来回油价成本就需要60多块钱。
其实偶尔一次没有问题,但长期下去油耗成本必然压不住。
昊锐点击了解最新报价
如果高油价持续两个月,那么以一个月1500公里用车分析,两个月3000公里,至少多花400多块钱,这种成本对于普通工薪阶层来说压力非常明显。
高油价其实也能很好规避,放下车钥匙选择公共出行更加方便,而小城市选择摩托代步出行也是一种转移高油价压力的方式。
其实高油价反而刺激新能源的销量。
即便是装备了发动机的混动车型,也在这场高油价行情中露出了优势,百公里5L的混合动力车型,虽然油价再高,但成本支出用户是扛得住的。
而纯电动车优势更足,与油价没有任何关系,如果拥有家用充电桩,那么每公里可能只有一毛钱的用车成本,显然是高油价风波下的既得利益者。
从时代发展诉求上来说,放弃发动机其实是一个长线的优势,电动以及混合动力车型已经成为了时代所需,1月份数据显示,新能源车型产量已经达到400万量级,进入到一个快速发展的节点。
别说油价升到9元/升,就算是涨价到10元/升,该开车的还是会继续开车。
很多人一看到油价上涨,就捶胸顿足,天似乎都要塌下来了。
油价上涨肯定不是好事。但是,你有没有认真的计算过,油价上涨到9元/升,你每个月到底增加了多少费用?
对于一辆私家车而言,一升油在市区里面,大约可以跑10-15公里。如果是在高速上,大概可以跑20-30公里。
我们就按照一升汽油跑10公里计算,你一个月跑1000公里,需要大约100升的汽油。
哪怕油价突然上涨一元,你每个月的开车成本,其实就只是增加了100块钱而已。
100块钱,不是一千,也不是一万。就是你去超市逛一趟,买的零食、水果的钱而已。
对于很多抽烟的人来说,一个月的买烟的钱都要花好几百块钱。你每天少抽一根烟,少嚼一块槟榔,可能就把这100块钱省下来了。
如果说油价涨了一点,就开不起车,那你绝对是贷款买车的。本来就不富裕,还强行贷款买车。
开不起车子,归根结底还是自己造成的。
你自己开车,想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想去哪里就去哪里。哪怕凌晨两三点钟,你突然来了兴趣,都可以开车绕着市区转一圈。
打车没有这种方便性。
而且像天气不好的时候,或者是上下班的高峰期,很难打到车。如果你的位置很偏僻,那打车全靠运气。
而且,有车最大的一个好处就是,当你遇见什么突发事情的时候,可以说走就走。
去年的时候,家里孩子夜里突然发高烧,热惊厥,差点把大人吓。
去小区附近,一辆车子都没有。出租车没有,打车软件也打不到。最后没办法,只能叫救护车。
如果当时自己有车子,就能够第一时间出发去医院,内心也不用受焦急等待的煎熬了。
有自己的车子,真的是可以极大的方便生活和工作。
休息的时候,可以带着家人去郊区逛一逛,能增加生活的幸福指数。你生活的圈子,都能扩大很多。
很多人之所以会面临买的起车,却开不起车的局面,还是因为他不适合买车。
你车买的很勉强,东拼西凑才凑够的钱。或者是只付了一个首付买车,每个月还高额的贷款。
这种情况下买车,其实就是受罪,自己给自己找不痛快。
其实你可以算一下。
现在95的汽油,大概是8.6元/升,你一个月开车需要消耗100升,那就是要花860块钱。
这个费用,确实不小。尤其是对于那些有房贷、车贷的人来说,更是压力很大。
如果现在油价,突然降价一块钱,变成7.86元/升,你一个月也就是节省下来100块钱而已。
你能保证可以把这一百块钱存下来?估计还是会被你花在别的地方。
油价上涨确实不是好事,每个人都希望油价下跌。
因为油价涨了一点,就开不起车子。你把原因都归结到油价上,难免就有甩锅的嫌疑。
所以,经常喊开不起车的人,也别去抱怨油价了,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吧。归根结底,还是你买车的这个规划,本身就是错误的。
油价已经是八块多钱一升了,看消息专家们分析国际油价还会上涨,国内成品油再调整价格,估计肯定是破九,那开车真的是心疼钱了,平常也不去很远的地方,真需要买什么东西,搭乘公司的车就行了,想着买辆电动车,可是上海对电动车管控很严,特别是在道路上行驶,必须要遵守交通规则,必须要戴安全夫盔,电动车还要上牌,证照要齐全,有一样不行就要罚款,道路上查电动车很厉害,想来想去,还是买辆自行车比较好,反正是离菜场饭店三公里的距离,骑个自行车也锻炼了身体,节能环保,还是要少岀门,不光是油价涨了开车费钱,更有疫情的原因,还是少去人多的地方吧,自己不给自己找麻烦,涨吧,这种事情不是我们这些平头百姓说了算的,少开车就行了!
其实大家也不用担心,我们的汽油和柴油价格应该要涨到头了。现在国际原油价格大幅增长,最高时布伦特国际原油期货价格超过130美元每桶,结果一夜之间又涨又跌回了112美元。如果在3月17日油价调整窗口打开后,油价仍然维持在120美元高位,那么很有可能我们整体的92号汽油价格会向上再飙升8%左右,快达到9元每升左右。高油价的时代来临了,而且应该在短期之内很难再回到8元之内。
我们也不用太过担心,因为按照发改委的成品油价格调整机制,当国际原油价格超过130美元每桶之上,那么我们的国内汽油和柴油价格也不会再随之调整了。基本上可以推测那时候92号汽油的价格应该是在9元到9.5元之间,所以我们还是有上限的。但是大家也不用过于担心,因为国际原油的价格不可能长期在130美元的高位以上,因为这不仅仅是我们受不了,其实全球大多数国家都受不了。
大家都知道,原油欧佩克组织是由美国在背后支撑的,而且因为全部由美元结算,所以美国对于欧佩克的组织影响力非常大。同时美国也是原油的生产大国,但是如果持续的高油价,对于美丽国也长期承受不住啊。因为现在正好处于一个特殊时刻,从去年起,美国的国内通胀就是越来越高,到现在也没有降下来的迹象。而预想的美联储的加息也支迟迟没有出台。不如果原油的价格继续短期大幅上升,那么美丽国的通胀将会越来越高,对于他们国内自己也是压力很大。
原油的价格在这两年多的时间如同坐过山车一样,其实也是在未来深刻的会改变民众的出行方式。燃油车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今年有可能就是新能源 汽车 的爆发一年。所以人们的出行方式有可能不再开汽油车,而是去开电动车,或者去选择环保的出行方式,也就是地铁或者其他公共交通工具再加上单车或者走路。其实随着我国公共交通越来越发达,这种环保的出行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既省时间又能提高效率。
其实油价的高涨虽然会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但是对于日常生活的直接影响还不大。最重要改变的是有可能随着原油价格的大幅震荡,全球其他基础原材料生产物资的价格也会进行大震荡,最终又会引发全球新的一轮通胀的出现。可别忘了我们上一轮的通胀到现在还没有有效的治理,在叠加新的一轮通胀,那才是对于人们生活的极大影响。。
所以在这个悲观的看法下,大家今年要守好自己的工作岗位,不要轻易去创业,更加要对于自己的理财负责。
以92号汽油为例,一升汽油价格超过9元。大家开车外出办事都得掂量掂量。以东风思域1.8自吸 汽车 为例,一公里4毛钱消耗,也得涨到一公里6毛钱左右。
油价上涨,只能选择外出乘坐地铁,骑共享单车,完成最后一公里的路程。地铁价格的上涨,都是经过一个周期后,才听证涨价,不会受油价突然上涨而影响。街头置放的共享单车,不会受油价上涨,骑行使用的人多,而突然涨价。
公共 汽车 运营服务,平时受到政府财政补贴,早已取消普通公交 汽车 ,空调公交 汽车 界定。一律投币收费2元,大站车投币3元。要是想涨价公交车票,先得出告民公示,再走流程,开听众会,确定涨价。
出租 汽车 ,网约出租车,多属于私人承包运营,自负盈亏。受油价上涨,及时上调起步价格,每公里数价格,是短期内可以随时上涨。
汽车 进加油站加油,加的不是汽油,加的是心累,纠结。
综合以上因素,汽油价格上涨到9元。外出办事选择打车,不如乘坐地铁。乘坐地铁,3公里内路程不如步行。
如果油价升到9元一升了肯定还是会开车的啊,打车费用会更高,油价上涨并不是针对个人涨,而是整个国际行情的变化,出租车也是为了赚钱,成本过高,肯定就要提高起步价,也是合理的。
相对打车费用,还是开车比较划算,也很方便。
泣血回答这个回答,3月17日是油价调节日期,根据预测,上调油价1040元/吨左右,已远超上调红线,折合升来看,约为0.78-0.94元/升的涨幅。按照一般家用 汽车 油箱50L来算,加满一箱92汽油要多花40元。
这不是今年第一次上调,油价继续涨价,9块左右一升,车真开不起了。就以我的车为例,本身就是小排量车,排量是百公里1.4升的捷达,平时百公里6升油。
现在车辆比较多,红绿灯更多,交通拥挤很正常,加上车速很慢,油耗蹭蹭的往上涨,百公里得七个油,上下班早中晚三趟,大概20公里,一个月按20天计算,总计400公里,一周250元,一个月1000元。
双休日,还要回家,一个来回100公里,又得60元,一周四个周末,240元。简单算下,一个月1300元左右,一年多少钱很容易算,真后悔当初没有买电动 汽车 ,现在一切都晚了。
现在上班,无论天气是冷还是热,能省就省,能不开车就不开车,或骑电动车或步行或乘公交,因为实在加不起油了。话又说回来,路上的豪车依然我行我素,因为人家不缺这点儿油钱,我们不行,因为我们都是普通人。
怎么看油价上调问题
我怎么看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不买新能源汽车,我就只能为油价付费。
我记得我好几年前去台湾玩的时候看到的油价是五块多,那个时候国内七块多。后来我去西藏,加过一次对了乙醇的油,十二块多。再后来,我在普通一线城市,油价95的是九块多。直到有天我回老家,司机跟我说,现在都有甲醇汽油了。
石油作为不可再生资源,能够推动石油价格的原因只有两个:当前局势和未来预期。我们普通人又再多看法也没有任何意义,油价真的是一个非常不好解释的问题。我就是觉得,现在油价挺贵的,但是我喜欢汽油车那种动力,实在对新能源车那种飘飘的感觉没有好感。
其实我有一个想法,我希望我说了之后大家不要骂我。我觉得油价贵一方面是因为当前局势和未来预期。另一个方面是因为石油越用越少,汽车尾气污染环境,国家希望我们都可以使用新能源车,这样更加环保。
我记得我有一次看新闻,特朗普怒喷中东国家操纵油价,当时中东国家瑟瑟发抖,然后继续干操纵油价的问题。所以大家在油价问题上,不要有太多想法,我们是没法操控中东国家的。要知道,我国产油量也不过就是排在世界第八而已。
所以,该用还是用吧,实在觉得贵,咱们还可以把车置换了,换成新能源就行。说真的,新能源车还是挺好看的,现在宝马奔驰也都出了新能源车,大家也是可以考虑考虑的嘛。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